•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承诺类言语行为研究综述 商务演讲理论研究

    时间:2019-05-02 03:17:0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言语行为一直是许多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语用和认知的角度探讨承诺类言语行为的研究。  关键词:承诺类言语行为;语用;认知  作者简介:徐慧洁,女,1987年3月29日生,汉族,山东新泰人。现为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3-0136-01
      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现象,言语行为一直是许多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自从1962年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以来,关于言语行为的研究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语言学界相关的理论和成就层出不穷。在各种言语行为中,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指示类的言语行为。对承诺类言语行为的研究情况大致如下:
      一、语用学视角下对承诺类言语行为的研究
      (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1962年奥斯汀提出的,这一理论也成为语言学中基本和重要的理论。奥斯汀将语句分为表述句和施为句。奥斯汀认为当一个人说话时,大部分情况下,这个人在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所有的言语行为是言内和言的,但不一定是言后的。奥斯汀强调言外行为,言外行为也在语用学研究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言外行为是由一种常规力直接获得的,这种常规力确保某一种符合常规过程的话语的发生。
      在对语句进行划分后,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他对言外行为做出了初步的划分:判定式、执行式、承诺式、阐释式和行为式。虽然奥斯汀的分类比较粗略,缺乏科学和系统的标准。但是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他是当之无愧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
      (二)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塞尔认为奥斯汀的分类不够科学和系统,需要一些改进。1969年塞尔提出了言外行为的适切条件。他认为一个言外行为的成功执行应当符合四个条件:准备条件、真诚条件、命题内容条件和基本条件。准备条件是和现实世界每个言外行为的先决条件相关;真诚条件是表明说话者符合每一种行为的必要的信仰、情感和意图的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是那些指定补充句子内容的限制的条件;基本条件指定言语行为实施的基本条件。
      根据塞尔的适切条件,言外承诺类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是:(1)命题内容条件:一个行为一定是说话者将来的行为;(2)准备条件:在正常的事件过程中,说话者将不实施这个行为;(3)真诚条件:说话者打算实施这一行为;(4)说话者认为他说出的话会使他有义务承担实施该行为的义务。塞尔(1975)在奥斯汀分类的基础上,他将言语行为分为以下五类:(1)断定类:用语言告诉人们事情是怎么样的,比如总结、断言,假设等;(2)指令类:用语言试图让听话者做某事,比如请求、建议、祈求等;(3)承诺类:用语言承诺自己做某事,比如允诺、保证等(4)表达类: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等,比如在道歉、欢迎等(5)宣告类:用语言带来对世界的改变,比如宣布战争、提名候选人等。
      二、认知视角下对承诺类言语行为的研究
      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语用学并没有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听话人会毫不费劲地理解表明说话人意图的推理;也没有系统的探索话语解释所需要的推理模式的概念类型。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研究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言语行为转喻理论
      1997年Panther 和Thornburg 提出了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他们认为转喻有助于间接实施许诺、提议、建议、请求等语言行为,说话者可以通过提及一个言语行为的某一属性来实施该言语行为。
      (一)事态场景理论
      1999年Panther 和Thornburg 提出了事态场景理论。事态场景包括状态、事件、过程和行为。言语行为是一个特殊的事态场景,一个事态场景包括以下成分:“事态前”部分,即动机、潜在性、能力和性格等可以导致事态的必要前提条件;“事态核心”和“事态效力”部分,前者指现实的或真实的事态,后者指紧跟事态的必然后果;“事态后”部分,指事态的非必然后果。我们可根据转喻和事态场景把言语行为转喻分为三类:事态前部分代表整个场景、事态核心/效力代表整个事态场景和事态后部分代整个事态场景。
      (二)言外ICM
      Hernandez和Mendoza在2002年提出了言外ICM,在言外ICM中,除了转喻场景中的信息外,还应包括以下语用参数:损益/增益,选择性,权力,礼貌常规,施事类型,说话人意愿的程度,听话人意愿的程度,缓和的程度和社会距离的程度。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言外ICM包括以下部分:(1) Panther 和Thornburg的事态场景:事态前部分,说话人能做甲事,甲事是听话人所期待的,说话人想做甲事; 事态核心部分,说话人把自己置于做甲事的义务中;事态效力部分,说话人有义务做甲事;事态后部分,说话人将做甲事。(2) 语用参数:甲事对听话者是增益的; 施事类型是说话人或听话人; 关于可选择性,说话人的可选择性受礼貌常规的制约,而听话人可选择性不受礼貌常规的制约;听话者的意愿程度高;缓和的程度一般比较低;关于社会距离的程度,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不重要。
      参考文献:
      [1]、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OUP, 1962.
      [2]、李勇忠. 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M].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Stephen.C. Levinson. Pragma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张辉, 卢卫中. 认知转喻[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推荐访问:综述 言语 承诺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