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浅析西安碑林博物馆大夏石马造型艺术]西安石碑林博物馆

    时间:2019-04-23 03:20: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石马为古代帝王陵墓石刻造型艺术之一,自汉代开始,诸帝王陵墓或将相王侯陵墓前一般都置有石刻,逐渐形成陵园的模式之一。根据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夏石马前腿屏壁铭文“大夏真兴六年岁在甲子夏五月辛酉”、“大将军”等字推断,为五代十国时期大夏国赫连勃勃之子赫连臻墓前遗物。根据其造型特点分析,明显地继承了汉霍去病墓“马踏匈奴”的造型形式和艺术风格,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朝着纵深发展,体现出十六国时期鲜明的艺术风格及审美追求。
      [关键词]西安碑林博物馆;大夏石马;陵墓石刻
      [中图分类号]K8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8-0044-02
      一、大夏石马的整体造型
      大夏石马的材质为花岗岩,长210厘米,高194厘米,尾部残缺,头部略低,马颈直立,和头部形成55度夹角。前腿并直,后腿微屈,右后腿作曲蹲状,腹部底下连接基座部分做镂空处理。两前肢之间为实体并做“钟型”造型处理 ;两后肢之间同样为实体,表面刻有装饰纹样,造型质朴古拙、遒劲刚健 。
      以硕大的花岗岩雕出一匹战马,矫健轩昂、庄重沉稳,整个雕塑具有大体大面、浑然雄厚的特征。从造型艺术形式本身而言,石刻马造型艺术非常明显地继承了秦汉以来的表现手法,从大处着眼,循石造型使其神态毕肖、生动异常,充分地运用线刻、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处理手法,同时也遵循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法则。大夏石马虽然是对自汉代霍去病墓石刻以来历代帝王陵墓石刻沿用的雕塑艺术手法的处理及其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造型形式和表现手法,使得石刻马造型艺术走向程式化、符号化、图案化,具有一定的装饰美感,并使陵墓石刻雕塑造型成为富含文化底蕴的审美载体。
      二、大夏石马造型的整体特点
      从造型艺术形式分析,大夏石刻马造型明显地继承了汉代霍去病墓的马踏匈奴的造型艺术形式,同样采用直立式造型样式,只是在腹部连接基座部分进行了大胆取舍,做了镂空处理,这就使得整个雕塑更加通透和轻盈,使马的形体显得更加富有生命力,加上与石材本身的厚重感产生的对比,显得整座雕像更加生动。马身不做太大的动态处理,这种形式出现的原因是在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有着森严的制度,既然是陵墓,就遵循肃穆这种氛围,不宜做过于夸张的动态,一般石刻都是直立形式,显得格外恭敬、谦逊和肃穆。
      从整个造型处理手法分析,石刻充分运用线刻、浮雕结合圆雕的处理手法,整个雕塑以圆雕的形式出现,但在表面做了大量的线刻以及浅浮雕处理,这样的处理形式正是继承了秦汉以来的艺术形式,既保持了雕塑的厚重感和饱满感,又具有一定的绘画效果和装饰效果,正是所谓的绘塑不分家的传统做法。
      从整个造型分析其传统的处理手法,头部略低,马颈直立和头部形成55度夹角,整个造型给人以悠然自得的感觉。下颌骨概括成半圆的形状,和基本的直线型马头有了一个生动对比。直立的四肢处理手法为浮雕加线刻组成圆雕的造型,前面两腿之间的距离是39.5厘米,当中没有做镂空处理,而是雕刻了一个像钟一样的造型,外侧上面打了九宫格,刻有“大夏真兴六年”等字样;内侧刻有云气纹饰。后面两腿之间的距离有44厘米,当中也是没有镂空,内侧面同样以线刻的形式刻有云气纹饰。四肢内侧相对的纹饰都是一样,而双腿外侧股部底下花纹和内侧的雕刻手法完全不一样,具有一种深挖狠凿的特点,但在线条的流畅度上还是保持一致。腹部底下做了镂空处理,两腿当中不做镂空,主要的还是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同时又能使整个雕塑显得浑然一体。但是,腹部下面连接基座部分做了镂空处理,这样显得整个马的身躯比较轻盈,且具有通透性。虽然尾巴已经折断,但从保留下来的15厘米的尾形可以推断出尾巴竖直向下,并连接底座,目的是起到一个支撑点的作用。这样做的原因是:石材的材质为花岗岩,花岗岩质地稍微松散,长时间的散落在野外容易风化、断裂、残坏等。由于这种原因,石刻尽量不做太多的镂空处理,尊重石材本身的属性,这样做保持了石材原有的体积感。在表面做线刻及浮雕的象征性处理手法,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个性,还成功地解决了石材材质的问题。
      石刻马造型具有的象征性及装饰性。石马头长79厘米,宽29.5厘米,体长170厘米,宽66厘米,腹部到地面的距离有69.5厘米,所以整体上是一个头略大、身子长、腿粗壮的石马。这种形体显得更加健壮、有力,似乎作者想传达的是一种更能够驰骋冲杀于战场的战马,或者说作者的审美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受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虽然具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是在视觉上并不让人觉得这种比例不舒服。这种夸张的成分显然是一种象征手法,作者用这个数据形成的比例关系来象征马的特性,并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审美感受。这种象征性还体现在石马四肢内侧的线刻上,这些线刻由云气纹组成,象征马高贵的身份及地位,同时还象征马身轻如燕、能急速行走的特性,所以象征性成为石马的一大艺术特色。
      装饰性在整个雕塑造型上处处都有体现,从头部上分析,马的头部呈长方形,在正面看从额头到鼻翼两侧都很平整,没有任何的细节刻画,但是额头上面的凿痕像线刻一样有序、整齐,既像头发,又使表面形成一定的秩序与韵律的装饰美感,脸部的平整性更能突出五官的特征。嘴部圆润饱满,重点雕刻了两边的嘴角,深而不过的雕凿技术加以浅浅的装饰性线刻,使得嘴部更加饱满、圆润、灵活。在刻画眼睛上显得大气而又不缺乏细节的刻画,重点加深了对两个眼角的刻画,这样能使眼睛外突,在眼睑的处理上只是加以浅浅的装饰性线刻手法,使得中间微突,并向眼角两边慢慢消失,显得更加生动、有神。马的鬃毛的处理也有很强的装饰性,厚5.5厘米,长63厘米,整体往右偏,平均分为了七大搓,每一搓上都刻了4~5条装饰性线刻,非常有秩序、有韵律。从马鬃上可以看出,这雕刻的也许是一个正处在安静状态的马。从正面看,马的脖子显得圆润、粗壮、有力;侧面看是身体宽度的1/2,使人产生一种马鸣石破天惊的效果。在形体上马脖子处应该是整体、浑圆、向外扩张的特点,但是它的扩张之处全都是以平面处理的。由于转折之处以凹槽表现,凹槽很浅,加以高点比较圆润,所以整个脖子的体感在视觉上比较饱满、圆润,具有外张的特点。石马身体上腿的结构以浮雕和线刻的手法来表现,可以保持石马身体的整体感,通过深浅不一的线刻和转折点的圆润饱满产生强烈的体量感。前腿上部以阴刻的手法雕刻了一个纹饰,非常简洁,好像翅膀,但又不是翅膀,当中还有个圆圈,在马的后腿的两侧都有同样的图形,只是由于风化的太严重,已经看不清楚了。四条腿上是以浮雕线刻的形式表现肌腱的,这样处理显得腿部更加健美,这种线刻的处理手法是在象征结构的同时加强石刻的装饰美感。
      三、石马造型的表现手法
      石马的造型以圆雕为主结合线刻及浮雕来表现,以线为主,突出轮廓影像,强调方圆结合的厚重感,在方的造型艺术上寻求圆的变化,在沉稳中求生动和韵律。这种以线刻、浮雕以及圆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得石雕本身达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的统一,以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马的形象为“蓝本”,加上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塑造出富有生命力的石刻马。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这便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达到了高度的结合的一个典范作品。
      在艺术步入当代的今天,石刻马的造型艺术对于我们的艺术创作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应该更好地从中吸收“养分”,而且充分地学习其内在的审美意识,借鉴其艺术表现形式及表现语言,拓宽我们的知识面,丰富我们作品的表现形式及表现语言,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薄松年. 中国美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宗白华. 中国美学史论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彭吉象. 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阎文儒. 中国雕塑艺术纲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王子云. 中国雕塑艺术史[M].长沙:岳麓书社,2005.

    推荐访问:造型艺术 碑林 西安 浅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