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澳大利亚人好看吗【让亚裔澳大利亚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时间:2019-04-09 03:23:0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因缘于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主办的“澳大利亚文学周”,我有幸认识了出身于华裔柬埔寨家庭的澳大利亚女作家艾丽斯·彭。2006年,艾丽斯·彭出版了她的处女作《璞玉》(Unpolished Gem),该书一出版就登上了年度畅销书榜,在维多利亚州图书馆暑期阅读计划中被评选为维多利亚州暑期阅读次数最多的5本书之一。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评论说:“Alice Pung is a gem. Her voice is the real thing. (艾丽斯本身就是一块玉,她的声音是真实的。)” 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海伦·加纳 (Helen Garner) 则说:“There’s something striking on every page of Unpolished Gem. (《璞玉》中每一页都有震撼人心的东西。)”
      该书尽管颇受青睐,也得到知名作家的激赏,但更多的是私语性质的家族史记录,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她的另一部编著更值得我们注意。2008年艾丽斯·彭主编了一部广受欢迎的文集《澳大利亚长大的亚洲人》(Growing Up Asian in Australia)。这部文集包括62个故事,其作者来自各行各业,包括有名的和普通的亚裔澳大利亚人,他们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些是19世纪60年代由于淘金热而来到澳大利亚的亚洲人的后裔,他们亲身经历了所谓的“白澳政策”,有些是来澳大利亚不久的亚洲人,他们生活在多元文化主义时代,还有亚欧混血儿,领养儿童和移民等。艾丽斯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之所以编辑这样一部书,是因为自1810年亚洲人来到澳大利亚以后,很少有关于亚洲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经历和对这个国家做出贡献的书。该书收集了在澳大利亚长大的亚洲孩子的成长故事,讲述他们如何融入澳洲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比如,有Jenny Kee的青少年的觉醒;Tony Ayres给种族主义暴力少年的飞吻并活下来讲这个故事;年轻的Cindy Pan发誓要获得每个领域的诺贝尔奖;Benjamin Law与澳大利亚愤怒的野生动物亲密接触;Kylie Kwong到曾祖父在中国生活的小山村拜祭等等。艾丽斯希望年轻的亚裔澳大利亚人拿起这本书时能有所启发,认识到不只有医生或会计才意味着成功,另外还有很多诱人的职业,比如艺术家、朋克摇滚乐歌手、市长、电台DJ、作家、电影导演、或者养鸡养猪专业户等等。
      该书以并不严谨的方式分为12个主题,以Strine开篇,而以Homecoming收尾,中间依次包括Pioneers,Battlers,Mates,The Folks,The Clan,Legends,The Hots,UnAustralian,Tall Poppies,Leaving Home。从语言学习开始,再到返乡寻踪,历经生活的各种曲折、欢笑和泪水,不管是澳洲,还是中国,最终还是处于一个“异己”的社会。Strine一词本来是“澳式英语”的意思,是对带有澳大利亚口音的英语的一种谑称,但是作为黄皮肤、黑头发的亚洲人却飞蛾扑火般地学习这种语言,并刻意回避汉语,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认为只有没有外地口音才能融入到当地社会中去。如在第一篇文章The Relative Advantages of Learning My Language中,作者Amy Choi说,外公多次试图用中文给她讲解中国诗词,她仅仅敷衍听过一次,其他都予以拒绝;外公年龄大了,有时出门要人陪护,作者总是远远地跟着,只有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出现在他左右;当外公去世以后,Amy后悔了,后悔自己那样对待他,也后悔自己没有学会用中文交流,因此在文章的最后她写道“我对汉字的书写以及中国文化的许多元素并不感兴趣。我只能尽力保证下次有年龄大的亲戚想让我听他们说话时,我不仅愿意听,也能够听懂。”而在另外一篇文章“Chinese Lessons”中,作者Ivy Tseng更是以诗歌开篇喊出了她对汉语的恐惧,她写道:“我一直以来对星期六早晨的11点心怀恐惧/11点意味着SBS电台国语节目的结束/11点意味着汉语课的开始。”从她记事开始,父亲就会在每个周六上午11点准时召集作者和她的两个姐姐学习汉语。然而作者对此并不热衷,甚至可以说在敷衍了事,最终也没学会多少字。但是当作者长大时,发现了汉语的重要性,起码在简历上可以炫耀她能说流利的汉语。正如作者所说“我每次对镜梳妆时,一张中国式的脸会看着我,皮肤被澳大利亚的太阳晒成了褐色,但皮肤下流的血还是来自台湾与中国(大陆)”。她希望自己能说出流利的汉语,可以写出工整的汉字,但现在只能在父亲看报时表示出自己对汉语的兴趣来慰藉父亲。
      尽管语言可以学习,容颜也可以改变,可血管里的血却是无法换掉的。作为有色人种,在一个白人世界里,虽然你有与他们同样地道的语言,甚至比他们说得更好,但也难以改变有色人种的命运。受歧视、遭排斥的状况在短期内无望改变。对亚洲人的歧视如影随形,如Tony Ayres的故事所述,种族主义的影子在书中随处可见,艾丽斯在前言中就记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被称为‘电源插座(Power-Points)’。我想,那是因为我们聪明而又勤奋好学,那傻劲头有点像要成为软件巨人微软一样。那未开发的潜力多巨大!那大脑的潜能多惊人!接着,有人指着一个澳洲式的电源插座(Australian power socket),叫我走近点看一看。他们说,想象一下,如果那是一张脸,想想那像什么人的脸。他们看着那插座,两条倾斜的线(sloping lines),中间一条垂直向下的线,觉得非常滑稽。我并不明白他们的意思,因为,那电源插座是白色的。” 也许很多人都像艾丽斯开始那样,只注意到插座的颜色,而没有意识到Power-Points是对中国人歧视性的描述,眼睛倾斜,细得像一根线,鼻子直直的。书中诸如此类的蔑称词汇随处可见,如:chink (斜眼怪)、 Panface(扁平脸)、 Zipperhead(拉链头)、 Yellow Monkey(黄猴子)、Red Monkey(红色猴子)、Banana(香蕉人)等等。不仅中国人有着各种绰号,印度人也免不了这种命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土佬(abo)、黑鬼(coon, boong,darkie,)、笨蛋(nig-nog)、怪物(golliwog)、黑杂种(black bastard)等等歧视性称呼与他们也是形影不离。这些蔑称形象反映了亚洲人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
      尽管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社会,尽管白澳政策作为一种政策已经终结数十年,尽管多元文化政策也已实施多年,但澳大利亚的“白色”似乎已经根深蒂固。虽然非白人占澳大利亚人口比重越来越重,但其少数族裔的身份却从未改变。他们努力追求成功,但更多的人处于社会食物链的底层,他们维系着社会生态的延续与平衡,但正如食物链底层的生物,却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他们勤劳,他们干着白人不愿意干的活,却受到白人的歧视。这种歧视的根源在于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而现实中亚洲人的勤劳与卑微又加深了他们的这种印象。这不仅因为亚裔地位的卑微,而且由于他们抢走了白人的工作岗位,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亚裔的憎恨,这种歧视与憎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正因如此,亚洲人在这里尽管活得悲屈,却也更加顽强。正如其中一个作者Sunil Badami的母亲所言:“石头、棍棒之类只能击打我们的躯体,我们却要踩着它们上去”。
      因缘于成长阶段被人称为“电源插座”,《澳大利亚长大的亚洲人》的作者艾丽斯·彭试图编辑这样一部书去除这种刻板形象,通过有名的作家和无名的新人,通过不同年龄阶段的、遍布澳大利亚各地的人来讲述他们的伙伴情谊,讲述他们离开家庭、谈情说爱、外出闯荡寻求独立与去澳大利亚化的故事。由于作者背景复杂,虽然该书没有统一的主题,但却从多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亚洲人在澳大利亚的成长经历。一般来说,亚裔澳大利亚人的故事多是由外人把他们当作外人来写,而本书的独特之处就是,所有的故事都是亚裔澳大利亚人写的自己的故事。他们满怀热情与勇气,用充满幽默感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形象生动,令人信服。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对什么是亚洲人、什么是澳大利亚人、什么是亚裔澳大利亚人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样由于作者背景复杂,所以本书所辑录的文章水平也参差不齐,人物形象相对单薄,另外也不乏雷同的故事,如果能多涉及一些新旧移民的碰撞的故事会更好。作为一部编著,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能从中读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但却难以全面系统地认识作为整体的亚裔澳大利亚人。
      (作者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责编:吴奇志

    推荐访问:自己的 澳大利亚人 亚裔 讲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