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谈大学生运动员在比赛前的自我妨碍行为_运动员赛场行为自我控制

    时间:2019-02-07 03:17: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大学生运动员在比赛之前的自我妨碍行为及其表现形式,总结起来可以把大学生运动员自我妨碍行为分为两种类型:行为式的自我妨碍和自陈式的自我妨碍。自我妨碍对大学生比赛成绩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分析了出现自我妨碍行为的原因,为今后大学生比赛前减少自我妨碍行为的出现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自我妨碍;目标定向;动机气氛
      中图分类号: 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023-01
      
      Berglas和Jones最早对自我妨碍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定义为:“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大学生运动员参赛的成绩和名次成为评价其成功与否的直接依据。成功可使运动员信心增强,并能积极的投入到以后的训练和比赛中;失败会使运动员积极性下降,信心降低,并产生悲伤、失望的消极的情感,以及导致自我价值感降低。比赛结果会对运动员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因此,有些运动员赛前为保护自我价值,回避可能的失败或比赛时表现不佳带来的负面结果而采取了减少或放弃努力训练的行为,这就是运动员的自我妨碍行为。
      
      一、大学生运动员在比赛前自我妨碍的表现形式
      
      由于大学生训练水平不高,缺少心理训练的指导,自我妨碍成为是参加比赛大学生运动员选择的一种对自我价值的保护性策略。自我妨碍的形式有很多,如训练时声称小腿拉伤、头痛、睡眠不好、故意酗酒,与队友关系故意弄僵化等。总结起来可以把大学生运动员自我妨碍行为分为两种类型:行为式的自我妨碍和自陈式的自我妨碍。行为式自我妨碍是指通过行动给自己的竞技表现设置障碍,如赛前训练不努力,不按时到达比赛场地,选择一些训练时达不到的目标等。自陈式自我妨碍是指运动员并没有实际采取行动为自己的表现制造障碍,只是事先宣称自己有某种身体、心理不适或不利的经验等,用以作为一旦失败时的借口。如对外宣称由于某种情况造成训练不足、身体不适、对手太强大、或比赛时没有全力以赴等。
      
      二、大学生参赛时的自我妨碍行为对运动成绩的不良影响
      
       由于竞技比赛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比赛成绩的差距日益缩小,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准备不足都会对比赛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运动员自我妨碍行为对比赛成绩也起着难以估量的不良影响。
      行为式自我妨碍由于做出了减少练习和努力训练的行为,有的甚至在体能、生理上施加负面影响,如故意喝醉酒或减少睡眠,这些自然而然地降低了运动员在比赛中成功的可能性。自陈式自我妨碍虽然只是在赛前提出一个可能并不存在的借口,没有不利于表现的实质行为,但对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求胜欲望和积极性等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这样仍然会对运动成绩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大学生比赛前出现自我妨碍行为的因素
      
      (一)目标定向和动机气氛影响大学生运动员的自我妨碍行为
       尼克尔斯提出有两种目标定向,它们是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一个运动员的目标定向决定他将如何评价自己的能力。任务定向的运动员认为主观能力是与努力和任务掌握有关系的。而自我定向的运动员则认为主观能力是由社会比较决定的。运动员所处环境的动机气氛也影响运动员的自我妨碍。动机气氛也有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之分,对于能力不高的运动员来说如果处于自我定向的环境中(强调社会比较),那么比赛的结果就会对其特别有害,所以他们会事先采取自我妨碍策略来保护自己的自尊不受到伤害;相反,如果运动员处于任务定向的环境中,他们就会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完成的任务上,他们会更加努力训练。因此,可以说任务定向的训练环境可以减少自我妨碍行为的出现。
      (二)大学生运动员的不利的归因方式影响自我妨碍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一个人对自己行为成败的归因分为内在与外在,稳定与不稳定两个维度。有自我妨碍的运动员归因倾向于使用防御性的归因模式。这种将成功归因为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归因方式,将失败归因于内在稳定的因素很难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因此,运动员在面对重大比赛时,如果对自己失败归因于能力差、智力低等内部稳定因素就会表现出自我妨碍行为。
      (三)大学生运动员的低自我效能感影响运动员的自我妨碍行为
      研究表明,那些对自己完成比赛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态度的运动员,与其他运动员相比想象更多的是比赛失败的情景。这种有低自我效能感的运动员在面对比赛时会表现得更加焦虑和紧张,因而更希望在赛前通过自我妨碍行为来避免失败伤害到他们的自尊。
      (四)评价反馈影响大学生运动员的自我妨碍行为
      Berglas(1985)的研究发现,“非伴随性的成功”反馈会导致自我妨碍。非伴随性成功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将成功归为除能力之外的其他稳定特质,例如成功归为生理吸引力或人格。这样的运动员还会去思考,“我成功是因为我做到了什么,还是因为我是什么”,这种对成功的进行奖赏不能增强运动员的自我效能。另一种是过度奖赏,即奖赏超过了应得的。非伴随性成功的评价反馈会造成能力的不确定性,使个体对未来的表现不能做出成功的预期,因而导致了自我妨碍。
      
      参考文献
      [1]理查德・考克斯.运动员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
      [2]李晓东,林崇德,聂尤彦,庞爱莲.课堂目标结构、个人目标取向、自我效能及价值与学业自我妨碍[J].心理科学,2003,26.

    推荐访问:赛前 妨碍 运动员 自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