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课堂气氛沉闷怎么办 化学课堂气氛“沉闷”的教师主导原因分析及其调控策略

    时间:2019-02-05 03:24: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课堂气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师生之间的投入程度和思维的灵活性,甚至会影响师生双方的身体健康。本文在教师的主导方面分析了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阐述了教师理念的更新,论述了运用教学机智、锤炼教学语言调动的学习情感;利用微格策略、实验探究化策略、情境化策略、生活化策略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整合教学因素,做到“六合一”,使课堂气氛和谐化。
      关键词:课堂气氛;课堂教学;调控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6-0020-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几乎每一位老师都遇到这样的情景:有的教学班上课气氛活跃,有的教学班的学生气氛沉闷。有时上课学生跃跃欲试,有时上课寂静一片,思路不开阔,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学生群体的特点等原因外,笔者从教师主导角度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1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分析
      
      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在知识技能上的传递和交流,也是师生在情感、心理上的互相沟通。课堂气氛“沉闷”从教师主导方面分析,大致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1.1 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陌生的班级上课是否通过一定的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在课导入时,是否考虑了学生的情感?当学生因困倦无精打采时,教师是否采取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当学生慌乱、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是否通过一定的手段去“拨动学生感情之弦”,使他们受到影响而集中注意力,从而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向心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生怕讲得少了,学生有的知识点不知道怎么办,就紧锣密鼓地讲,灌得学生“胃”成了问题,造成了“消化不良”。一堂课从头到尾说个不停,课堂教学密度看似很高,实际上只是老师的讲的密度很高,而学生学的密度就一定很高吗?老师的讲授的内容,好似“耳边吹过的风”,所学知识不能进入学生的长时记忆。
      1.2课堂语言乏味,教学内容过于死板
      情动于衷而溢于言,激昂慷慨的语言伴随着智慧的火花,才能打动学生。但笔者听了不少课,大多课堂语言平谈如水,干瘪生硬。有些老师提问总是“对不对”、“对吗”、“是不是”过渡时总是“接下来”,或“下来我来讲”,一节课下来除了专业课必用的一些语言外,没有一点激情的语言去激励学生,这样的课又如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些老师备课的确也花不少时间,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知识的细化上、内容的安排上,课堂教学的容量上,知识点的落实和训练讲解上,到上课按照既定的方案去“照本宣读”,每节课都规规范范,本来能注入课堂之中的社会生活、热点和化学史而未能采用,长此以往,怎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呢?
      1.3 课堂内容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因素不和谐
      本来知识的呈现顺序和概念的分析应该有一定的递进性,能够降低教学的难度,可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课堂就会变成死记硬背的“天堂”。有的提问、讨论题的设置、知识点的分析跨度太大,或者说指向性不明确,让学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出现课堂气氛的不活跃就理所当然了。
      各教学因素不和谐也是课堂气氛“沉闷”的重要原因,如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化学教学课堂,将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但它毕竟是从属地位,然而在有的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板书、学生上黑板演练、学生活动统统被电脑和屏幕“包办了”,老师成为多媒体的“操纵者”,课堂密度加大了,学习内容却成为“过眼烟云”。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根本得不到体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2.1 注重情感态度的养成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戈尔曼编写的《情感才能》一书中,总结了十年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旨在重新诠释“聪明”。他发现在科学领域中,从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到堪称世界最著名的思想库之一的美国贝尔公司实验室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之所以取得旷世瞩目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并不是这些一流学者具有特别高的智商,皆取决这些学者的情感才能的水平。标准化考试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其它同样为社会需要的情感智能,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理念,注重情商的培养和情感的交流。
      2.2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建构过程就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讨论合作、深入探究等多种途径来实现。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足空间,的确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成为知识和能力的主动构建者。通过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能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性课堂,让他们讨论就讨论得津津有味,说就说得痛痛快快,想就想得淋漓尽致。
      2.3 积极评价是调节课堂气氛的增强剂
      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较强的表现欲望,他们都希望自己的成绩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肯定。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用激励的语言或动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而且有利于他们主动寻找并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适当降低要求,并抓住“闪光点”进行肯定,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从而乐学。
      
      3 课堂气氛调控的策略与实践
      
      3.1 运用教学机智,调动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情感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情感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激起情感共鸣,能达到很好的组织教学的目的。当学生因困倦无精打采时,教师的饱满精神会使他们受到感染而提起精神,或者用幽默性语言去引导学生;当学生慌乱、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的平静、专注,或者用激励性语言,使学生引起有意注意等。
      3.2 锤炼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
      (1)运用情感性教学语言
      将有些较死板的概念的口语化,如有机化学的取代、加成反应,就可以说成学生感兴趣的口语化语言“取代取代,取而代之”、“加成加成,相加而成”,再如,HF、HCl、HBr、HI这几种酸的酸性依次增强,是因为半径增大,越容易电离出H+。可将它用情感性教学语言“随着半径的增大,氢原子越来越被卤素原子所‘冷落’”,从而H+越来越容易电离出来,从而使它们酸性越来强。调动了学生学习情绪,活跃了课堂气氛。
      (2)压缩知识点与学生感兴趣的电视广告词结合。
      例如,除气体杂质时选择吸收剂原则:a.只能吸收气体中的杂质。b.不能损失被提纯的气体。c.不能产生新的杂质。d.既能除杂质又能增加气体的量为最佳。这四点易懂易记,时间长了却也易忘记。将其与电视广告词中的“上好佳”结合编为:除杂不加杂,除杂加量“上好佳”。读起来有趣,记起来有味,能迅速进入学生的长时记忆。
      (3)把知识活化到学生的记忆深处
      化学学科相对其它学科而言,知识点较多、较繁、较杂,学生的记忆的负担较重,如能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记忆乐趣,如在记用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制乙烯的温度时,不妨将它活化为“制乙烯一百七,一百七制乙烯”,让学生读两遍,制乙烯的温度条件自然地“飘入”学生的记忆深处。
      3.3 降低教学难度,运用递进性教学思想,开发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表明: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呈下降趋势。因而在教学设计中应降低教学难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每位同学的最近发展区是存在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中运用递进性教学思想,将起点立足于后进生,层层推进,将落脚点定位在优等生所能达到的水平上。教学内容的设计体现一定的递进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快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微格化策略
      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最大限度地适合每一位同学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将教学内容微格化,如,进行《水的电离》教学时,将两电极插入盛有蒸馏水的电解池,外接6V电压,再接灵敏电流计,结果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了偏转,如果直接提问:“这个证明水电离出来的是哪种离子?”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回答问题的热情,将这个问题微格成以下几个问题:(1) 电流计指针能发生偏转说明水能否导电?(2)水能导电有无自由移动的离子?(3)自由移动的离子是什么离子?(4)H+、OH-是哪里来的?从而自然地导入《水的电离》课题。实践证明,这样的提问减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化学实验探究化策略
      如在讲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后,判断将铜片、锌片在硫酸溶液内接触能否形成原电池时,学生往往难于判断,如让学生动手去探究,把锌片、铜片的一端在硫酸溶液内接触,通过观察铜片是否有气泡,来分析得出结论。运用实验进行铺垫,突破了典型的原电池内外电路分开的常规思维,实际上,在溶液的内部是内外电路合二为一,通过学生实验体验感知,深化理解了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3)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内容情境化策略
      通过化学史和化学趣事,让学生感悟科学研究过程和探索过程,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从而活化了课堂气氛。
      笔者在《苯 苯的同系物》这节教学时,先用下列化学史铺垫:法拉第经过研究后,1825年6月16日向伦敦皇家学会报告,发现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氢的重碳化合物"。随后,法国化学家日拉尔(C・F・Gerhardt,1815-1856)等人又确定了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和分子式C6H6。苯分子中碳的含碳量如此之高,让科学家感到惊讶,苯分子结构是十九世纪化学一个迷。
      让学习在探索这个迷的情境中的学生动手拼出符合C6H6的球棍模型,并结合实验事实来揭开这个十九世纪化学一个迷。
      (4)教学内容生活化策略
      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联系生活意识,收集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整合活化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因素。
      比如,笔者在上《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时,在学生有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的概念之后,运用下列有趣味阅读材料:格林太太是一位漂亮、开朗、乐观的妇女,她身体健康,脸上有着“永恒的微笑”。只是她在开怀大笑的时候,人们才可以发现她一口整齐而洁白的牙齿中镶有两颗假牙:其中一颗是黄金做的--这是格林太太富有的标志;另一颗是不锈钢做的--这是一次车祸后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打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痛,夜间失眠,心情烦躁……尽管动用了世界一流的仪器,尽管一些国际知名的专家教授绞尽脑汁,但格林太太的病症未有丝毫的减轻,反而日趋严重……
      讨论:她的病因是什么?你能给她开一个处方吗?
      从典型宏观的原电池变成微观的现实的原电池的确有一定的难度,然而学生对阅读材料感兴趣,诱发了学生深层情感,实践证明,学生经过激烈地争论得出了满意的答案:原来这两种不同金属片含于口中,与唾液中的电解质接触,形成了“微电池”,这种微弱的电流连续地、长时间地刺激格林太太的神经末梢,打乱了神经系统的正常秩序,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
      3.4 有机整合,努力使各种教学因素和谐化
      整合板书、多媒体、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学生的活动、教师的讲授,使这六个方面达到六合一。教学中各种因素的整合,好比是武�小说里“人剑合一”,是课堂气氛和谐化的前提。把电脑定位在辅助的位置上,注重人机的交互性;板书设计体现简洁,有利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知识网络的形成;学生实验应简单易操作,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讨论题的设置能够使学生产生思维矛盾和情感冲突,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呈现一定的递进性;教师的讲授起到明示、解惑、引导的作用,学生能说明白的就不用老师去多说,学生能分析得出的就不用老师去作太多的解释。
      
      参考文献:
      [1]肖长林. 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考试复习教材 教育理论[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9.
      [2]姜孟, 王小红.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递进性教学设计[J]. 中学化学教与学, 2005年第4期.

    推荐访问:沉闷 调控 主导 课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