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泗州戏唱腔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泗州戏

    时间:2019-01-28 03:28: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我国戏曲剧种多达317个。众多的戏曲剧种之所以类聚而分之,是因为它们都具有“熔诗、歌、舞、画于一炉”的共性;同时,又因为它们各具不同的色泽芬芳而呈现出形态迥异的个性,从而深深地植根于各自的艺术土壤之中。泗州戏,旧称“拉魂腔”。我认为之所以称“拉魂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本剧种演唱的腔调动听迷人,有拉人魂魄的魅力,这当然是一种过誉之词,不必细论;另一方面是唱腔曲调令人着迷,也能产生“拉魂”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泗州戏 唱腔艺术
      
      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探寻中国戏曲的历史可了解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尤以《赤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分,如《拔头》、《代面》、《踏瑶娘》等。唐代出现了“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同时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说唱形式。宋代,出现了“宋杂剧”,这种杂剧是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的综合。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成熟,戏曲形成了。明清两代近五百年,戏曲及凹艺在全国范围内,由城市向各边远地区扩散、发展,使戏曲更加地方化。形成了影响极大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一、泗州戏声腔的形成
      
      泗州戏与柳琴戏、淮海戏是同出一源的姊妹剧种,分布于皖北的淮河西岸,主要流行于广大的淮北地区,包括宿县、灵璧、泗州、五河、涡阳、蒙城、蚌埠、风阳等等。五十年代前统称“拉魂腔”。因各地地方方言的差异,另有“拉洪腔”、“拉后腔”、“猎户腔”以及“肘鼓子”(“周姑子”)等别称。流行在皖北的拉魂腔,因艺人多为泗县人,泗县古称泗州,又因唱腔有“泗州调”的叫法,故于1952--年定为泗州戏。泗州戏是隶属拉魂腔系的单声腔剧种。拉魂腔名称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为其唱腔优美动听,有迷人魅力,能拉人“魂魄”;二是因艺人除唱拉魂腔外,也唱“端公”,(为人家开财门、请神、招魂等)故名拉魂腔。这个声腔从何而来,目前尚无定论。根据一些老艺人的口述资料来看,约有如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拉魂腔源于苏北海州。二百多年前,丘、葛、张三人在“太平歌”及“猎户腔”的基础上,发展为最初的拉魂腔。后来,张留海州,葛到了山东,丘到淮北衍变为安徽的拉魂腔,也就是今天的泗州戏。
      第二种说法认为拉魂腔起源于苏北徐州。据说丘、葛、张三人,由山东逃荒到徐州九里山一带演唱,受到徐州翰林之女许立姑的资助,逐渐形成雏形的拉魂腔,又名“怡心调”。许死后,丘背着灵牌到淮北谋生,形成了安徽的拉魂腔。
      第三种则认为拉魂腔源于山东滕县、临沂一带。传说一百多年前,唱“肘鼓子”的武大、武二两兄弟,改唱“怡心调”,并易名为“拉魂腔”。武大的第八个徒弟到了安徽,派生出了安徽的拉魂腔。
      明清年问流行在城乡的民歌、小曲又称“俚曲”或“俗曲”。清乾隆甲子年(1744年)就有刊本《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记录当时的俗曲。说唱与地方小戏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这些曲调,并加以变化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有部分学者研究认为:“拉魂腔”源于明清俗曲。因早期唱腔中的[娃子][羊子]和明清俗曲中苏鲁俚曲以及在柳子戏中的[耍孩儿](即娃子)[山坡羊](即羊子)词格完全相同。在声腔上有无承袭关系,有待进一步发掘研究。
      
      二、泗州戏唱腔的发展
      
      拉魂腔距今有两百余年的清代乾隆年间。从兴起到成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说唱阶段:以“唱门子”为主
      早期艺人,以“唱门子”的说唱形式到处流浪乞讨。新唱曲调为简单而平稳的上下句,俗称“一仰巴、一哈巴”又称为“一捺腔”,其曲调为:
      2212|332|3132|3213|2|u
      阵阵(里格)金(哎)风飘江(啊)南(哪)
      1212|3532|3133|2135|2111|u
      腊月(里格)梅(哎)花受饥(啊)寒(哪)
      此腔是淮海戏老艺人谷广发的师爹薛鸿书(清咸丰年间人)传授的“打门头词”时期的唱腔。这时的伴奏,只有两块竹板、或用柳木挖成的梆子击节。后来有了木板三弦。随着唱腔上的丰富和改进,产生了自制的土琵琶(即柳叶琴),用于自弹自唱,或一人伴奏唱者带板。
      
      (二)对子戏阶段:从“唱门子”发展为“压花场”
      大约在清末,拉魂腔受到其他戏曲形式的影响,从“唱门子”发展为“压花场”。稍后,即发展为“二小”(生旦)“三小”(生旦日)的“对子戏”。演出一些生活小戏和本戏中精彩的折子戏。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为“马踹雪”(两三个演员将三个小戏穿插着演出)以及由两个演员赶扮七个角色的“七装”。至此,拉魂腔在艺术上已趋于成熟。
      
      (三)固定班社阶段:对子戏取得一定发展
      对子戏的发展首先成为“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的雏形班社,主要是唱“会戏”“赌戏”“堂戏”“拉更戏”,能演一些单本大戏和连台本戏。这时,由于大量吸收和借鉴其它艺术形式的营养,使唱腔逐渐丰富起来,并且还增加了人声帮腔。伴奏乐器已有了一幅梆子、一面小锣、一把土琵琶或一把三弦。此时,拉魂腔音乐的基本构架业已形成。1910年后,安徽的拉魂腔艺人出现了女表演者,使女腔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唱腔扩展了音域,增强了美感和可塑性。伴奏乐器增加了大锣和鼓,有的班子还有少量的专职伴奏人员。由于乐器的丰富,不久便废除了帮腔。
      至此,泗州戏的唱腔形成与发展,在不断的演唱表演中逐渐成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关注于流行音乐,希望新一代韵年轻人在喜欢流行音乐的同时也多多关注一下我们传统的戏曲文化,使之发扬光大!
      
      三、泗州戏唱腔的艺术特点
      泗州戏起源民间,曲调结构简单,但乡土气息浓郁,优美迷人。民间小调、山歌号子等音乐素材给了泗州戏生命的源泉,演出风格朴实、风趣。贴近江淮民众的生活,故事情节来源基层,能与观众产生共鸣,这是泗州戏最大的优势。泗州戏音乐特点是民族五声,宫微调式。在演唱中可自然转调和原位移调。
      在唱腔中分上下对句式,四句、八句、十二句分为一个音乐单元,被称为羊子和娃子。在伴奏乐器上,泗州戏有它的特点,那就是“柳叶琴”(弹拨乐器)这在全国戏曲剧种上来讲,是十分鲜见的。“柳琴”俗称“土琵琶”,它简单粗糙,制作工艺不太讲究,一般唱拉魂腔的老艺人基本都会做,它有二根琴弦,五度定音,音色浑厚,共鸣音和颗粒感极强,与众不同的是只有一个八度音程的音域。它没有太大规范的技术要求,但是伴奏的技巧要过得硬。另外泗州戏的唱腔到快节奏时,近似说白、边唱边说,说中有唱,这种唱法,弓弦乐器是很难完成的。
      泗州戏唱腔还有一个特点是:后半拍起唱很多。在演唱中几小节内可以连续切分,使人听起来活泼、俏皮。但是很难掌握。泗州戏的专用小调,一般是指在剧情中特定的环境和情绪下使用的腔调,如大八板、八板头、柳青娘、抱妆台,游场、冒调、哭皮等等。这些都是泗州戏特有的音乐唱腔基本结构。
      
      四、结语
      
      泗州戏是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地方剧种,它深深扎根于淮北这块古老而又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沃土之中,我们相信泗州戏,淮北的一支花,将开放得更加鲜艳绚丽。
      
      参考文献
      [1]蒋宗霞.试论泗州戏源流及艺术表现[J]戚曲研究.2006(02).
      [2]张友鹤.浅谈泗州戏音乐唱腔特点[J].安徽新戏2001(05).
      [3]张峻峰戏曲曲伴奏与泗州戏主弦[J].戏文.2005(05).

    推荐访问:唱腔 发展过程 泗州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