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_语用学视角下的习语翻译浅论

    时间:2018-12-29 03:31: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恰到好处地使用习语,可以为文章增添色彩。由于习语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译界的重视。恰如其分的习语翻译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语用学理论,论述了习语翻译语用等值的实质,认为在习语的翻译中应该确保其语用意义等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行之有效的习语语用翻译策略。
      关键词: 语用学视角 习语 翻译
      
      1.引言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重要渠道,经过言语社会长期应用形成的习语就像是镶嵌在语言中的宝石一样熠熠生辉。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习语,它们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其地方色彩。习语的本质特点是其意义表达上的双重性,一重为表层意义,一重为深层意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隶属不同语系,复杂文化背景的制约使得习语的两重意义往往难以重合甚至相去甚远。而正是习语字面意义之上的深层含义体现了习语使用者的交际意图,也就是该习语的真意所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向目的语读者传达源语习语的深层含义就构成了习语翻译中重要的步骤。从语用学的角度看,习语的深层意义即是其语用意义,语用意义是言语行为的用意即言外之意,也即言语的语用含义。由于习语包孕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语言通常具有间接性、含蓄性,富含了大量的言外之意,因此对其语用意义的等值传递对于跨文化翻译中习语深层意义的传达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2.语用等值的界定
      
      长久以来,翻译等值概念一直是中西方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虽然中外翻译学家对翻译标准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但在实质上都认为等值是翻译的基本标准之一。根据著名符号学家莫里斯(Morris,1946)的观点,语言符号系统涉及三种关系:语言符号系统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语言符号系统与外部世界的语义关系;语言符号系统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语用关系。这三种关系代表着语言所承载信息的三个层次即言内意义(linguistic meaning)、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话语的总体意义。等值在此基础上也相应地被分为:语形等值、语义等值和语用等值。一部完美的译作应尽量在这三个意义层次上都能实现等值转换。语形等值在同一语系的语言之间,转换比较容易实现,但若语系不同,实现难度则较大,有时甚至根本无法转换。如果无视这种差异而盲目追求对等,只能出现死译或硬译,译文可读性必然很低。语义等值是指“客观真值”相同,根据语义学理论,语义学研究的是语言中符号的指称意义或称规约意义,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的意义。根据转换生成语法,深层结构生成语义,原文和译文如果共有一个深层结构就能够实现语义等值。由于深层结构的形成多发生在思维阶段,与具体的语言形式关系不大,所以注重语义等值较之形式对等有更大的应用范围。但是语义等值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未能顾及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语用因素。脱胎于语义学研究的语用学是语言学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研究的是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原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即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语用学理论,译者应关注原文所使用的环境、参与交际者的身份、原文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因素等,以把握话语的特殊涵义和所蕴含的意图,并设法在译文中再现出来,从而获得语用等值。语用等值不同于语义等值,它研究的是语言使用时的话语意义也就是语言结构在语境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或非规约意义即语用意义。语用学把语言本身的意义和使用者的意图成功地结合在一起,能很好地解释和完善翻译“等值”论中的空白和缺漏。语用学使得传统上对语言语义内容(字面意义)的研究转移到了对语境意义的研究上,这种对于意义研究角度的转变使得翻译的研究有了新的视角,给翻译理论和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把语用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翻译就是我们说的“语用翻译”(pragmatic translation),语用翻译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双语翻译达到语用意义等值的效果。
      在语用学理论中,著名语言哲学家奥斯丁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及格赖斯和莱文森的语用含义理论为语用意义的等值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塞尔(Searle,1969)在论述语言行为的“言外之力”时曾使用F(P)公式,F指“言外之力”,P指命题内容,即语义。此公式表明一个言语行为不但包含语义内容,而且包含说话人的意图,语义表达是要为实现语用意图服务的,有时语义命题无关紧要,话语的目的只是在于“言外之力”。简而言之,就是应看原文在语境中的含义――语用含义。语用含义并不是注重人们说了些什么,而是告诉人们说此话可能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言语行为”中以言行事的行为用意或意向。表现意图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是所有人类语言的使用者所共有的。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若能结合语用意义,有助于消除歧义,把握原文实质,使译文语言更为得体。语用意义对理解源语言外之意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语用等值的基础。
      
      3.习语语用意义在翻译过程中的等值转换
      
      英汉两个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既有共性,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作为语言和文化的精华,习语亦呈现出各民族的丰富文化内涵。翻译时根据语境把握源语用意十分重要,宏观意义上的语境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语言意义上的文化差异性。当两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差别很大时,并不是每个词都可以在目的语语言中找到一个从意义的内涵到意义的外延都完全等值的词。这种情况在英汉这两种分属不同语系的语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既然习语在不同文化中内涵并不完全一致,那么在习语的英汉互译中,译者就不能仅仅追求其形式上的完全对等,要首先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转达,根据文化语境译出原文的语用意义。这就要求译者既要注意两者之间语言上的差异,又要注意两者之间文化上的差异,在完全领会源语的基础上,努力从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出发找到与其相对等值的表达方法,再现原文的语用意义,以达到语用等值。
      从语用学角度看,字面意义是习语的命题内容(P),而言外之力(F)却存在于深层意义之中。多数情况下,习语在实际使用中的含义已超出了它们的字面意义,而具有不同的深层意义,即语用意义。因为字面表达出来的用意往往不是原习语的真正意义,翻译时仅靠字面意思很难将两种语言对等。译者应深刻领会源语的真实用意,忠实传译出原文的语用意义。根据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和语用含义理论,英汉习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命题内容和语用意义相同――直译以保留形象
      由于人类文化共性的存在,使得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很多命题内容相同和语用含义也相同的习语。面对这种情况,译者可以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这样既能让目的语读者有正确的认知又传达了源语的语用意义,同时还可以保留源语的形象。
      例如:
      ――Shall I come to your hotel?
      ――Better if we meet in the park. Walls have ears.
      ――我到你的旅馆来好吗?
      ――咱们最好在公园见面。隔墙有耳呀!
      英语习语“walls have ears”和汉语“隔墙有耳”都有相同的语用意义,即,秘密或者是较为隐私的事被人窃听。属于这种类型的习语还有: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to be led by the nose(被牵着鼻子走);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祸不单行);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混水摸鱼);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a thorn in sb’s flesh(某人的眼中钉,肉中刺)等。文化共性的存在使得这类习语的翻译对于译者来说相对较为容易。
      (2)命题内容不同,语用意义相同――替换以顺应
      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所导致的命题内容不同而语用意义相同的情况。为了使读者能正确地理解原文,译者应该在源语中寻找含义相等的对应物来替换以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如:英语习语“to be as thin as a shadow”和汉语习语“骨瘦如柴”、“瘦得像个猴子”都用来形容人瘦。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不同的字面意义却表达了相同的语用效果。为了使读者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时我们可以不理会源语的字面意义,用汉语中与此习语有相同语用意义的习语替换源语。再如:汉语习语“新官上任三把火”如果按字面意思直译到目的语中去,势必会让目的语读者迷惑不解,因为火的寓意难以让目的语读者理解。他们也许不禁有这样的疑问:新官上任为什么还要烧火呢?我们可以同样采用目的语读者熟悉的能够表达同一语用用意的习语来替换源语表达,以顺应目的语读者的理解。我们可以把这一习语译为“A new broom sweeps clean.”,这样的翻译言简意赅,恰到好处,令读者心领神会,实现了语用等值。再看一例:
      他认为离开了办公楼,离开了政工部门,就是离开了政治,就听不到那些闲言碎语了。谁知是离开了咸菜缸又跳进了萝卜窖。
      “咸菜缸”和“萝卜窖”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说法,言外之意是说明事情的发展越来越糟糕。翻译时可采用西方国家表达相同意义的习语“from frying pan to fire”来替换。类似的习语还有:多此一举(to carry coal to Newcastle);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hare); 大海捞针( to look for a needle in a bundle of hay);如热锅上的蚂蚁(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等。我们在翻译这类习语应该在掌握它们隐含意义的基础上,用目的语对等物替换源语达到语用等值。
      (3)命题内容相同,语用意义不同――释义以填补文化空缺
      在英汉习语中存在这么一部分习语,它们的命题内容是一样的,但其语用含义却大相径庭。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字面意义相同而实际意义完全不同的词语。貌合神离的“假朋友”是翻译中的一大陷阱,如果译者不予以辨认,就会曲解源语的语用意义。比如,从字面意义上看英语习语“dog-eat-dog”与汉文化中的习语“狗咬狗”完全对应。实际上,这两个习语的言外之力完全不同。前者用来形容社会上残酷的竞争,而后者则用来形容人们之间发生的冲突。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译者可以采用释义的语用翻译策略,具体来说就是不顾及其字面意义和形象,只要直接译出原习语的言外之意即可。这种翻译方法填补了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空缺从而提高了异域文化读者的理解力。请看一例:
      武行者心中要吃,哪里听他分说,一声喝道:“放屁!放屁!”
      Now Wu the priest longed much in his heart to eat,and so how could he be willing to listen to this explanation? He bellowed forth,“Pass your wind! Pass your wind!”
      在本例中,作为中国人的惯用口语“放屁”事实上并不是指人的生理现象,其言外之意是“废话少说”,与源语的具体形象无任何关系。因此,该例中的习惯表达法“放屁”应该释义为“Nonsense!”,这种释义的翻译方法既传达了源语的言外之意又符合英语的习惯,使目的语读者得到了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效果,从而达到了语用等值。类似的习语还有:horse sense(常识);bring down the house(开玩笑);pull up one’s socks(鼓起勇气)等。
      (4)命题内容和语用意义均不同――直译加注以达到文化兼容
      由于两种文化的差异,在习语的翻译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另外一种情况,即原文中出现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习语表达,而在译入语中没有对应物,由此导致指称意义空缺。译者在处理这种情况时,就更需要从原文的语用意义(联想意义)出发,正确把握原文的语用含义,利用直译加注的翻译策略。直译可以传播异域文化知识,增加目的语读者的异域文化知识,注解则可以帮助目的语读者领会源语的语用意义。
      请看例子:
      “It is true that the enemy won the battle,but theirs is but a Pyrrhic Victory”,said the General.
      将军说:“敌人,确实赢得了战斗,但他们的胜利只是皮洛士的胜利,得不偿失。”
      a Pyrrhic Victory是西方国家具有文化特色的习语表达法,直接译出会让目的语读者一片茫然,而习语后的注解恰好译出了原习语的言外之意,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
      再看一例:
      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这一年来的时候,他为香菱不能到手,和姑妈打了多少饥荒。
      Hsueh Pan is another of those greedy-guts who keep “one eye on the bowl and the other on the pan”. Look he plagued his mother for a whole year just to get hold of Hsing-ling.
      (Translated by Yang Hsienyi and Glodys Yang)
      “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是具有典型汉文化特色的习语表达,其隐含意义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很贪婪,不满足于现状。作者是想利用这条习语来形容纨绔子弟的贪婪成性。为了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在直译的基础上,译者在该习语的前面解释说明了此习语的语用意义,从而达到了语用意义上的等值。诸如此类的习语还有:井水不犯河水(well water and river water leave each other――stay out of things that don’t concern you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假惺惺);Achilles’ heel(阿基里斯的脚跟,致命要害);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衣柜里的骷髅,见不得人的事),等等。
      
      4.结语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相异性,英汉习语各有其深层的隐含意义――语用意义,其语用意义并不是简单的字面意义的惯性推理。很多情况下,话语在字面意义之外常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这个“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正体现了说话人或作者的交际意图,也就是该话语的真意所在。因此在翻译中根据语境辨认原习语的语用意义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语言产生于不同的社会,而不同社会的语用原则又会有所不同。文化差异客观存在,无法回避,所以在翻译时,我们要译出语言的语用意义,达到原文与译文的语用等值,才能真正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4]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谭载喜.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6]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商务印书馆,1979.
      [7]Austin,J.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8]Leo Hickey.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视角 翻译 习语 语用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