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李清照《如梦令》一课新的解读_李清照声声慢

    时间:2018-12-28 03:33: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上安排了一首李清照的词:《如梦令》。这首诗是以“如梦令”的词牌填的,词作者讲述了自己常常记起的一件事:她有一次在溪亭游玩,傍晚喝醉酒,驾着小船醉熏熏地回去,因为醉得历害都找不到回去的路了,一不小心把船划进了荷花的深处,于是赶紧想把船划出去,她使劲地划着船,把在岸滩上休息的一群水鸟惊动了,都飞了起来。
      我们在解读这一首词时很多教师都抓住词中的“醉”这个字,认为作者不仅仅是醉酒同样也被一路上的美景所陶醉了,认为作者写这一首词时充满着一种喜悦之情,一种因为在酒醉、兴尽的基础上又醉于美景的喜悦。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都会让学生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喜悦”之情。
      但是,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词还真有点难以读出纯粹的喜悦之情。先不说节奏,就看这首词的韵脚:“u”,音色不亮,而且混浊,如何能体现“喜悦”之情呢?
      再看这首词词牌的选取,采用了“如梦令”。“如梦令”的由来是这样的:“词牌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从这词牌的由来我们也不难看出,这种词牌并不适合写什么“喜悦”的词。细细地读这首词,从这首词的节奏中,我们也不难读出文中这一看起来喜悦的事,并不能掩盖住诗中的另一种浓厚的悲情色彩。读者可以自己去试着读一读。第一句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垂暮之年的人的深沉回忆:“常记……”就如我们所说的:“想当年呀!”的感觉。另如“争渡、争渡”,平时我们常让学生体会当时“争渡”情景。让学生读出当时“争渡”的激烈场面,于是这两个词在读的时候节奏就加快了,后一个“争渡”比前一个情感更强烈。如果硬要这样理解的话,这只能算是这一词牌的唯一一种另类的读法了。准确的应该是整体节奏比较慢,而且前一个“争渡”和后一个之间要有一定的停顿。这样一读并不是完全推翻了原来的“争渡”激烈感,而是更多的表现出作者对往事的一种缠绵。似乎作者也在一边写这一首词,一边在无尽地回味这场面所带来的趣味。但这种回味不是纯粹的快乐,而是蕴含着种种悲意。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会这么单纯地看待这样一首词呢?甚至有的人还认为这首词是李清照年轻时候写的。就连在百家讲坛上讲李清照的康震在评说她时,也把这一首词说是李清照年轻时写的。更有人说从这词的风格也可以看出应该是出自一个少女之手。这是一种可笑的武断。要知道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的《花庵词选》、曾�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可见只是凭着某个人的独到的词风品味,不但不能说明问题反而把我们引入了对这首词认识的歧途。
      
      一、“常记”的意思
      
      “常记”的意思无非是:常常想起,或者说是常常记起。但这一个词不是所有记起的时候都能用。比如:刚发生的事就不能说是“常记”。因为这个“常记”往往有一个潜台词,如果用俗一点的话说就是:这么多时间过去了,我还常常记起。或者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常常记起。不会有人,在一件事刚过去几天,就说几天过去了我还常常想起。如果有这样的人我想他最多也只能是个经常性失忆者,为自己能记住几天前的事而感到高兴。自然李清照不会是这样的人。而她这首词中的事,的确只能是一个有个性的年轻人所为。所以说虽这事发生在主人翁的年轻时候,但回忆这件事的时间应该是过去了很多的时间了,甚至是多少年了。只有这样,词人才能在开头的时候用上“常记”二字。
      所以武断地认为这首词是她年轻时的作品是说不通的。同样写这一首词时的作者的心境就不会这么简单了。
      
      二、“常记”产生的原因
      
      我常说的“记”从严肃的心理学来说,应该有两部份组成:一是“记”,二是“忆”。“记”应该说是我们人类脑的最基本的功能。我们时刻在记,但至于记的效果如何就不能肯定了。但“忆”这一个心理活动,是要有一定的前提的。其实在这儿“常记”中的“记”只能是“忆”的意思。也就是说“常记”是有前提的。
      首先,可能是相似情景的出现引起“记”。当然这相似情景应该是重复出现的,因为作者是“常记”。如果说只是这些景物让人常常想到过去未免太简单了。我们可以从“常记”读下去,接下来的是“溪亭日暮”,这一番景象不是什么向上的积极的吧。从她的其它词里也能看到相似的景象。“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暮”向我们展现的都是一种忧郁的氛围,其实也是暗示着一种不好的生活境遇。在接下来的词句中,作者说“沉醉不知归路。”为了麻醉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作者自能借酒浇愁。这种境遇和词中的情境创设是有相似之处的。
      其次,也可能是相反的情景出现形成鲜明对比而引起的“记”。比如:遇到特别丑的,就会想到原先美的。对于李清照来说可能是现在生活的不如意、不开心,让她想到了原来的快乐。根据对李清照生活的了解,的确在她的后半生可以说是寄人篱下,过着痛苦的生活。从她后来的诗中也可以看出,这就为推测提供的一定的可能性。
      最后,“记”也常常因为人的需要而产生。比如,我想要去银行,就要记起我存折的密码。这样你就产生了一个“记”的心理活动。而李清照是否也有这样的“记”的需要呢?让我们来细细地从词中找一找,有没有特别引人的,李清照特别想要有的东西。
      答案就在“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两话中。可以想象在一个人酒醉之时,驾舟回家却走错了路,把小舟划入了一片深深的莲叶之中。一时醒悟,懊恼之际却看到了这一大片碧绿的荷叶。可能是从里面看这荷叶更有一番趣味,于是懊恼变成了一阵惊喜。这惊喜也可能是作者当时对自己“误入”的一种慰藉。然而在接下来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再一次让作者尝到了惊喜。如果说上一次惊喜是一次小惊喜的话,那么这一次就是一次相对来说的“大惊喜”了。一次又一次的惊喜,或许比这简单的美景要难忘多了吧。
      在走错路,无路可去时,却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惊喜”是最能让人心动的,甚至是很多人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望。
      李清照中年丧夫,南渡后辗转游离,哪一处不需要来一点“惊喜”才能化解;哪一处不要来一点“惊喜”才能得到心灵的安慰。但现实没有给她一点“误入”后的美景,没有给她“惊起”后的喜悦。
      所以说这一次又一次的“惊起”不正是她在后面的生活中所急切盼望的吗?在封建社会对于一个女流来说,能做的也只有期盼在自己“误入”的时候也能得到一份额外的美好归宿。
      
      三、“常记”的心境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作者期盼着年轻时的好运能够再次来到她的头上。于是作者用愁绪作纸,用感情作词
      写就了这样一首充满着期盼的《如梦令》。我们可以想象,在填这首词时作者心中的喜悦,只是一张压在箱子下面的发黄的旧船票了,更多的是生活给她带来的欺骗和压迫。
      所以全词以一种读起来让人感到比较低沉的“路、处、渡、鹭”来作为押韵之字。或许这一首词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只是自己一个人倚窗而坐,凝视窗景,想到过去的快乐,低声细语,从而祈祷上苍佑护。
      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我们又怎么能让学生从词中读出那种单纯的快乐。
      综上所述,要把《如梦令》读透,还真不是这么简单。我的阐述也只是一方之言。但我还想传达一种精神,在解读文本时不迷信、不肤浅。

    推荐访问:一课 解读 李清照 如梦令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