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雪国虚无主义_《雪国》与《边城》――虚无主义和感伤主义的共鸣

    时间:2018-12-24 03:29: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雪国》与《边城》,虚无和感伤贯穿主题。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那种无力感造就了一种空虚,正是由于这种空虚才产生了作品里面的虚无,看上去是朦胧的爱情,可是这种爱情永远也没有结果。从爱情的失落中产生的虚无接着就造就了对于小说人物乃至联想到现实社会的伤感,并在感伤中达到了虚无和感伤的统一。
      关键词:《雪国》 《边城》 沈从文 川端康成 虚无 感伤
      
      《雪国》与《边城》,分别是由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中国作家沈从文创作,也是他们的代表作,在本国的文学界均是历久不衰的评论热点。因为各自的文化取向和意境的不同,各自的国家的时代背景的不同,各具特点。这两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当的可比性,它们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内在气韵上都有诸多相通之处。
      
      1.《雪国》的虚无中感伤
      
      《雪国》这部小说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都体现了川端康成的浓郁的虚无主义思想,还反映了他对美的执著追求。
      《雪国》的开篇句子被很多评论列为开头语,“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该句不仅暗示了时间的转换,即由现实世界转化为虚无世界。虚无的世界,就如同桃花源一样,注定是理想的和不现实的。
      岛村、驹子、叶子、行男构成了《雪国》的人物主线。他们都集中表现了虚无主义思想。岛村是一位空虚无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家境较殷实,因而能够坐吃家产、无所事事。岛村生活态度中的虚无主义思想十分明显:无所事事,颓废堕落,不切实际,充满幻想,把现实的一切都看成“徒劳无益”。因而在岛村眼里,只有沉浸在非现实的幻想中才能感到一种虚无的魅力,进而才能真正理解生活。可以说,岛村冷漠的虚无主义思想支配了他的全部生活方式和整个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精神颓废,感情苍白,又奉行“徒劳无益”的思想,因而他无论何种努力和追求都注定要以失望而告终。这种悲剧性结局,主要表现岛村的虚无主义思想。
      驹子是比较充实的一个人物。但岛村却把她的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恋情感,看做是“一种美的徒劳”。对驹子来说,她的不幸遭遇,扭曲了她的灵魂,自然形成了她复杂矛盾而畸形的性格:倔强、热情、纯真而又粗野、妖媚。倘若将《雪国》看成一支凄凉、感伤的乐曲,那么虚无就是它的主旋律。
      然而,相对于现实的驹子,叶子则完全是虚无的象征。她宛如一座超凡脱俗的雕塑令人神往。可以说,叶子的死不是故事的终点,而是起点,是一种最高的艺术,是故事的延续也是生命的延续。故而,呈现于岛村意识之中的虚无观念,只能在一个这样的世界,实现其自身的存在和价值。
      行男是一个道具式人物,比较特殊。他的病情将叶子和驹子联系起来,通过对他不同的态度,由特殊走向统一,使她们一起来承担使虚无主义思想形象化的任务。因此,《雪国》如果少了行男这个人物,那么它的虚无主题将会淡化许多。
      四个人无论从思想和行为都体现了川端康成的虚无主义。
      川端康成所追求的就是那种虚幻之美,那种空灵之美。作者通过四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宣扬了一种虚无思想,指出人的一切追求都是徒劳,人生毫无意义,只有死才能得到解脱。
      《雪国》中,反复流露的虚无思想,不仅是岛村的看法,而且它也是作者川端康成思想的裸视。
      而虚无中所带的点点感伤,则是川端康成的小说的又一个里程碑。
      他并没有大张旗鼓地述说那种感伤,而是将感伤带入到了那段凄美的爱情里面去,不管是驹子还是叶子,和岛村的所谓的“爱情”都是以虚无结尾的,都是令人感伤的。在虚无后感伤,从感伤中再体会虚无,这也是川端康成所要想表达的。
      
      2.《边城》的感伤中虚无
      
      感伤中虚无不但是从作品里,而且从作者本身就可以感受到。沈从文的作品呈现了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用抒情的散文笔调来创作,他的小说《边城》就是田园诗般的“牧歌体小说”的代表。
      《边城》里隐显了一种浓厚的哀惋悲悯情绪。蕴含了一种抹不去的哀惋以及由此而来的感伤情绪。因此使得他的作品隐显出一种特有的悲剧美学风格和艺术特征。
      作者对于现实社会感到迷茫,顾而以极大的热情将理想投入到了小说的创作里去。
      翠翠的遭遇将田园牧歌里奏出哀惋的音调、抒发伤感的情怀表示得淋漓尽致。
      虽然开始的时候表现古拙、静穆与和谐,然而,在这样的图景中却带着一股无法消解的忧愁和哀伤,一份对生命无法把握的悠远悲哀,因而让读者也产生了缕缕感伤的情怀。
      老船夫在命运面前既相信又害怕。消极然而却是十分强烈的求生本能欲望。想挣扎却又无法摆脱命运的羁绊。宿命中表现了感伤的情怀。而且这种感伤的情怀充斥在小说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环节。翠翠最终的爱情悲剧、白塔的倒掉,都是一种淡淡的哀愁。
      《边城》的文字表面并未写出悲哀,但透过文字表面我们却看到一颗伤感的灵魂,这颗灵魂在反复地从不同角度虔诚地描绘心中久藏的牧歌,编织梦中的社会图景。
      沈从文创作《边城》,用他的感受编织了一段梦境般的田园生活,可是在这梦境般的田园中,也充斥着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的不安情绪。这种不安恰恰是作者想表现给读者的,是想通过这样的表达,让读者和作者一起感受当时作者的境遇和思想。
      作者比较巧妙地利用诗意的婉转和悠扬,叙说了梦想中的田园生活,并把自己渴望的感受通过那种忧郁的情怀来展现出来。忧伤和平淡构成了小说的主体,这是一种感伤主义所起源的心灵。
      《边城》将诗人情绪借一个虚无飘渺的爱情作为支点,撑起的却是作者整个的关于重造民族精神的宏愿。他的内心隐秘与疑虑也通过创作表现出来,因为他对这图景的信心并不牢固,他无法唱出欢快明朗的理想之歌,只能唱着感伤的牧歌,孤寂地寻觅着人类理想的精神家园。
      翠翠那脆弱的虚幻的爱情所带来的是一种感伤,在感伤之后却体现了那种虚无,一切都是以这种虚无来结束的,之前的种种都是徒劳的,是让人伤感的。在感伤中体会虚无,这是沈从文创作的一个特点。
      虚无不代表颓废,感伤也不代表不作为,正因为感伤,所以才要在心灵上找到寄托,找到破除虚无的办法,并把那种虚无所带来的感伤化解,在文学创作中找到自己的道路和以后中国的道路,这正是作者为什么会成为国内文学代表性人物的原因。也是他的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期盼。
      3.交融:虚无和感伤的共鸣
      《雪国》与《边城》作为川端康成和沈从文的代表作,因为各自的文化取向和意境的不同,因为各自的国家的时代背景的不同,各有各的特点。但是,不管是《雪国》还是《边城》,都是作者对于文化的一种阐述,沈从文写的乡土气息浓郁的《边城》和川端康成写的理想主义的《雪国》都是作者对于理想境界的一种向往和怀旧,在这一点上,两个人达到了在创作上的共鸣。
      在《雪国》与《边城》里,虚无和感伤是贯穿着整个的主题的。三十年代的人和事,回想起来是朦胧的,也是伤感的。正因为这样,整个的小说才有着淡淡这样的味道,而这样的小说,离开了当时的时代,就会变了味道。
      《边城》被阐释为一首牧歌,是因为《边城》有其内在的音乐,那就是里面充满忧郁,忧郁使沈从文作品达到一种美学境界。这种忧郁指向最高世界,并伴地面上世界的毫无价值、空虚、腐朽的感觉,忧郁面向超验世界,但同时它又意味着不能和超验世界汇合。意味着我和超验世界之间存在鸿沟,为超验世界忧郁,为与地上世界不同的另一世界而忧郁,为超越地面世界的限制而忧郁。所以他在作者心目中成为民族优秀品德的象征。而他的出走则暗示了民族精神上失落,给《边城》弥漫上了一层忧郁的、伤感的色调。
      川端康成在美的意识上重视幽玄理念、无常感和虚无的理念。佛教无常思想融渗进川端康成的深层精神结构,最终形成了他的人生虚幻、生死无常、多愁善感、忧郁悲伤的人格定势,并成为其生活和创作的“虚无情调的暗流”。
      川端康成选择了一个天远地偏、远离都市喧嚣的冰冷环境作为故事发生地,实际上这是作家心目中的一个封闭的理想禅境,是一个寂静清澄的心灵世界。在这样的禅境中,代表作家三种不同心声的主人公演绎着各自悲美交织的人生归宿。
      翠翠对于爱情的守望,是孤独的,让人感以酸涩和伤感的,可是却反映了她对美好的爱情的追求,对民族优秀品德的一种呼唤。在不破坏原始自然的那份和谐的基础上,试着用微笑来遮盖悲伤,用微笑来表达悲伤,甚至用微笑来试图代替悲伤。使审美主体感受一种秀美带来的忧伤,即带笑的忧郁。在甜美的“微笑”和诗意的“自然”中隐伏了深深的忧郁和痛苦。
      而川端康成的作品往往自然而然地带有哀愁的情调,这种情调也是一种感伤的情调,并更多地借对自然的描写融入了日本式的抒情,从而将这种哀愁的情绪与自然融合为一体,清淡而朦胧,又不失韵味。
      虚无和感伤,在两部作品中交织和穿插,不断地将作者的想法和意境告诉给读者,让读者在作者的带领下去感受那段历史,感受作者的内心和对于理想的向往。
      在虚无中体会感伤,并由感伤转到虚无,又或者从感伤中体会虚无,然后再回到感伤。在不断地来回体验当中,虚无和感伤达到了一种交融。这也是这两部作品的成功所在。
      
      参考文献:
      [1][日]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全集:第33卷[M].东京新潮社,1983.
      [2]沈从文.边城.题记.从文自传[M].人民文学出版,1982.
      [3]孟庆枢.春蚕到死丝方尽――论《雪国》中的驹子形象兼及《雪国》的主题[J].日本学刊,1999,(4).
      [4]史永霞.《边城》与《雪国》――千古不磨的珠玉.《日本研究》[J].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出版,2000,(3).
      [5]王勤,黄翠.《边城》――一首对理想现实的感伤牧歌[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0.
      [6]罗良功.虚无:《雪国》的思想灵魂与艺术美[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第30卷第1期.

    推荐访问:虚无主义 边城 共鸣 感伤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