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如何在朗读中理解作品中人物对话的美】 两个作品人物的对话

    时间:2018-12-24 03:24: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言为心声,作品中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品德、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外在反映,最能反映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了如何指导学生提高朗读的能力,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的艺术美,让课文中的人物在学生心中充分活起来,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生 课文 朗读 对话 人物
      
      有些课文,默读时虽然也能使眼睛湿润,但感受的程度远不能和朗读相比。看《夜幕下的哈尔滨》,远不及听王刚朗读这部长篇小说感受真切、受到的震撼大。正如徐世英先生所说――朗读如同赋给作品生命,朗读是融贯、显现。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
      吕叔湘先生曾介绍过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一位美国女教师克拉克夫人教莎士比亚戏剧课的例子,上课她和学生一起念,她念一段,学生也念一段,念完了,她问:“你们觉得这一段写得好不好?”学生说:“看不出。”她就说:“再念一遍。”她又和大家一起念。念完了,她又问:“全懂了吗?”可学生的反映不那么活跃。她又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于是又念了。就这么念来念去,大家就觉得这个戏写得不错,是写得很好啊!好了,就下课了。
      吕先生说的“念”,就是朗读。当大家念得觉得“这个戏写得不错”时,实际上就是把戏中的人物读活了。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这里只说说我是怎样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的。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品德、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外在反映,离开朗读的中介,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课文和课文中的人物,当然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
      
      怎样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
      
      读出人物的轮廓。所谓“读出轮廓”是指开始要把课文通读几遍,对课文内容和文中人物有个大体的了解,知道每个人怎么样。因为语文教学不只是以理解内容为目的,所以这个环节我讲究的是一个“实”字,即,要求人人把课文读顺。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至于有关朗读的方法、朗读的知识,当然也讲一些,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练习,是让每个学生读出自信来。有了自信,知识才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乐意读了,练习得多了,好多东西,学生会自悟的,熟能生巧就是这个意思。任何理论都是实践的总结,而不是产生在实践之前。当然理论反过来对实践有指导意义,所以必要的理论知识还是应该讲的。
      
      读出人物轮廓
      
      要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刚才说了,言为心声。所谓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是通过朗读,把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方法之一: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和对话中的标点符号,从中体会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感情。例如指导学生读《珍贵的教科书》中指导员说的最后一句话:“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我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学生就读得低沉无力了,但省略号却被忽略了,学生不明白这里的省略号是因为指导员身受重伤,说话上气不接下气。再读,声音就既弱又断断续续了。要经常提醒学生读书要读标点符号,因为它们也有表情达意的功能。
      《在仙台》一课,选自鲁迅写的《藤野先生》。文中写藤野检查鲁迅的听课笔记一事时,有下面几句对话: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
      “可以抄下来。”
      “拿来我看!”
      学生一看藤野先生说的“拿来我看”一句话后面是个叹号,往往读得很严厉。我便笑着说:“如果藤野先生像你这样说话,鲁迅就不会尊敬他了。语气是坚定的,不给不行,这一点你们体会得不错。但表情呢――”学生明白了,再读就好了,――语气很硬,是命令的口吻,表情却十分和蔼。
      有时,以幽默的方式加以启发,效果会更好。
      方法之二:启发学生给人物对话加提示语,通过加提示语进一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教《狐假虎威》时,有一位学生在狐狸说的“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这段话前面加了“狐狸吹牛说”的提示语。应该说他理解得不错,但他没读出“吹牛”的语气。我说:“你这样读恐怕蒙不住老虎。如果蒙不住的话,你的命可就没了!”我这么一说,第二遍他读得就好多了。
      这种启发,说到底是要学生“进入角色”,即要透过全文,透过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最重要的。
      
      读出“话外音”
      
      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是“话里有话”。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一天吃晚饭时,鲁迅说道:“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都是话中有话。读这些句子,要先让学生理解话中之话是什么,懂了,再读。或者老师示范,让学生“看老师”读,通过“看老师”读,去体会话中的意思。一旦理解了,才能读出话中话来。让学生在读中、在听中感受朗读的魅力,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
      
      读出人物的身份
      
      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朗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如《惊弓之鸟》的魏王和更嬴。指导学生朗读《惊弓之鸟》,我一提醒注意人物的身份,学生读魏王的话就有了国王味,读更嬴的话就有了大臣腔。有的学生读魏王说的“啊,你真有这样的本事”一句时,还用手做了个捋胡子的动作。在他的想象中,他似乎真的成了魏王!这不就把人物读活了吗?
      有些人物,如《小英雄雨来》中的日本鬼子,寓言、童话故事的反面人物,必要时也提醒学生想想他们是什么人,然后去揣摩怎样读他们说的话。对“坏人”的话,学生往往会读得较夸张,这是孩子的特点,应当理解。如果太过头了,我便进行适当引导。
      
      读出人物的性格
      
      性格和思想品德是有区别的,和思想感情也不能完全划等号,课文中的人物性格是十分鲜明的。如《将相和》中的廉颇和蔺相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洪教头和林冲,性格各异。在指导学生读这些人物的对话时,我便提醒学生注意这些人物的性格。性格把握住了,才能读出他们的性格,才能使人物跃然纸上。读出人物性格也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体会好,读好,范读是十分必要的。
      
      读出人物的年龄
      
      《翠鸟》最后一段有这样几句话:
      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跟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它不容易呀!”
      有的学生读老渔翁的话当然没有一个不童声稚气的。我说:“你这么读,我觉得你不是老渔翁,而是个少年。谁能把老渔翁的年纪读出来?”第二个学生读时,声音就立刻变粗了,速度也放慢了。于是第三个,第四个,一个比一个“老”,一个比一个读得有意思。在读声中,笑声中,让学生们感到朗读是多么有意思!
      
      范读意义
      
      老师的范读,是一种指导。范读要选择好时机。一般不在学生读课文前范读,这样做,告诉的成份太多。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时,才范读,这样没有强加于学生的意思。好的范读,不仅有指导作用,而且有启迪、激趣的作用。所以,备课首先备读。实践告诉我们,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教学方法往往也就随之有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是读出来的。
      
      参考文献:
      [1]王嘉良.作品中的人物对话美.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李明武.阅读与美.华夏出版社.
      [3]郝国胜.阅读创新与实践.重庆出版社.
      [4]陈朝先.教学中的阅读研究.

    推荐访问:朗读 理解 对话 人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