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初中学困生写作习惯的培养]

    时间:2018-12-24 03:20: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第一点就是“新的学生观”,提出了“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我们的写作教学也应该承认个体差别,挖掘潜能,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此,对学困生写作习惯的培养,要从其特殊性出发:对课外练笔,宁精毋滥,务求实效;流于形式,实不足取;对素材积累,应先课本内,后课本外,读写相联,由易到难;对审题、构思,应先放后收,反复循环,让学困生逐步掌握写作规律。
      关键词:学困生 写作习惯 培养
      
      好的写作习惯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观点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但是,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来采取怎样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关于这个方面的探讨似乎还开展不够。
      学困生有其自身的智力因素、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因此,对于他们的写作习惯的培养,就不应该泛泛地搬用一般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按照“因材施教”这项教学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学困生写作习惯的现状及成因
      
      何谓“习惯”?据《辞海》的解释:“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那么,学困生的写作习惯究竟如何?以本人所执教的农村初中八年级的一个班为例(该班共有学生54人),从积累素材、审题、构思、课外练笔等四个方面对他们进行观察和调查,其写作习惯的状况如下表:
      
      而学困生中更存在着动笔前的构思不够,作文缺少创意;行文中,出现不具体、不生动,没有个性的张扬,公式化较严重;个别文章空洞无味,习作语句不通、不连贯,作文水平还停留在四、五年级的现象。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在写作上不良“行为方式”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牵涉到智力因素、学习目的性、各学科之间的配合以及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但是毋庸讳言,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培养写作习惯不从实际出发,“一刀切”的做法,也导致了学困生良好写作习惯的迟迟不能形成。
      
      二、课外练笔――宁精毋滥,务求实效
      
      有不少语文老师从熟能生巧的观念出发,经常布置学困生课外写小作文、随笔、日记,想通过强制性的“多练”来提高学困生的写作水平,其用心当然是好的,但是常常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对于学困生写作习惯的培养,一开始不宜强调课外练笔。课外多练笔,对于学习上进心强,能够基本达到各年级写作要求的学生来说,乃是一种有意义的习惯。然而,对于那些学习进取性弱,对课内作文已感到很吃力的学困生来说,课外再写,只能作为强制性的“额外负担”。学困生被逼勉强去课外“练笔”,常常是去抄袭或写得空洞无物,教师对此再批评一番,如此恶性循环,学困生对作文仅有的一点情感也被撵跑了,以致于最终失去了作文的自信心,产生了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怎样能养成学生多练笔的好习惯呢?
      其实,现在学生当中作文水平较高的,究其根源也在于教师不是简单、片面地只从多写入手,而首先是从丰富学生的生活与情感入手。对于学困生来说,更要注意组织他们参加能激发兴趣、热情的多种活动,同时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如春天让他们去春游,开展“寻找春天的脚步”等富有兴趣的观察活动,使他们趣味横生,情感激荡,以至达到想说、想写的境地,再让他们写这个过程。只有当学困生已经产生兴趣,想要主动地活动的时候,让他们去练笔才是最有效的。
      
      三、素材积累――先课内后课外,读写相联
      
      学困生对积累素材,看书摘抄也有他们与众不同的看法。不少学困生在小学开始学写作文时就有这方面的好习惯,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却提出了“积累素材,摘抄佳句没有用处”的结论,于是把这个习惯丢了。
      这是为什么呢?一般来说,从材料积累的目的来看无非有二:一是立足于长远,即把收集的东西作为“营养”储藏,以应不时之需;二是注重眼前,即收集的材料,在短期内能马上派用处。学困生的学习责任心不强,学习时贪图省力,好走“捷径”,缺乏意志和毅力,所以,他们往往注重后者,要求积累的材料能马上与作文题“对上号”,反之,便指为“无用”。另外,一个人要善于运用积累材料去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具备联想的能力。联想是对旧知的重组织,也是旧知产生新知的桥梁。而学困生一般说来思维不活跃,反应较迟钝,不会联想,这样就很自然地产生了积累的材料“派不上用场”的看法。
      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把课本教学与作文教学自然地挂起钩来,将作文要求与学困生听广播故事、看名著自然地挂起钩来,在智力方面培养他们想象与推理的能力。在分析课文时,在指导作文时随时向学困生点明,这段心理描写,做哪类题目可以模仿;哪段动作描写,写什么样的人物可以借鉴;这几句写景的句子,做哪类文体可以参考。……这样慢慢引导,反复示范,学困生就能逐渐养成揣摩佳句的习惯,也就不会感到他那本小本子收集的东西“无用武之地”了,收集材料的兴趣也就会浓厚起来。如此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材料的积累就会从课本内扩展到课本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好习惯也就会巩固下来。
      
      四、审题构思――先放后收,反复循环
      
      至于培养学困生认真审题、认真构思习惯的问题,一开始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学困生对作文视为畏途,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奉命完成任务。他们每做一次作文,教师在审题、构思方面提了一大堆要求,还未动笔,心里就“寒”了起来,感到此“关”难过。试想,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能养成写作的好习惯吗?
      其实,教师出题后,只要跟题目有关,就应该鼓励学困生放胆去写,不必过于考虑材料的取舍是否合理,全篇的布局是否妥当等问题。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只不过强弱程度不同。学困生也有他的生活,他所熟悉的人和事,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千万不能因其差,而剥夺他们自由观察和思维的权利和机会。对于这五花八门的第一稿,教师只需从中取出典型的数种进行剖析,与学生一起讨论修改方案,然后由学生各自对其习作进行修改润色。只有到这时候,才提出扣住题意,突出中心,详略得当,层次连贯诸如此类的要求。
      如此一放一收,多次反复后,学困生便能慢慢地从放与收的比较中逐渐悟出审题与构思之奥妙,长此“操练”,重审题、精构思的习惯才会一步步自然形成。
      
      参考文献:
      [1]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刘廷义.作文教学三个环节的重新审视.教学研究,2004年6月.
      [3]张秀梅.愿写、善写、能改――学生写作习惯培养例谈.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6月.

    推荐访问:初中 习惯 培养 写作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