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高中学分制新论】 高中学分制

    时间:2018-12-23 19:44: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阐述了学分制及高中学分制的概念、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普通高中 学分制 意义 策略      一、普通高中学分制的概念
      
      学分制,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叫学业管理制度。它由选课制、弹性学制、导师制、重修免修制度等更为灵活的管理制度构成,其核心内容为选课制。学分制的起源应追溯到选课制的产生。选课制18世纪末首创于德国。1779年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首先将选课制引入了威廉和玛丽学院。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1872年产生于美国哈佛大学,之后逐步推广完善。美国是世界上实施学分制最彻底的国家,绝大部分高校实行完整的学分制。
      普通高中学分制即在普通高中采用实施的,在全面打好基础的原则上,以选课制和学分的积累作为培养学生个性、完善学生素质结构的一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一方面,传统普通高中教学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危害性。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传授礼仪道德、继承前人的知识。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教学,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个被动的接受、吸收过程。教师只考虑自己如何教,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其脱离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弊端日渐显现。我国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与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部分只能按部就班继承前人的知识,缺乏创新精神,从而出现高分低能现象。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实行一种与现代教学观念相符的教学制度,它就是普通高中学分制。
      另一方面,自从学分制从欧美引入国内,它就得到了迅速的推广。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及中小学开始试行学分制,普及这种相对新颖的教学制度,已成为大势所趋。在中国,学分制是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中逐步完善的,这就说明了实行学分制是现代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实践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要条件。
      
      二、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的意义
      
      (一)改变办学思想和理念
      改变办学思想和理念,提高教育效益实施学分制,学校必须对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学生观、人才观和质量观进行反思和研究,以构建多元的、可供选择的而不是整齐划一的课程体系,从而保证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同时,多样化的选修课的设置,也要求学校必须努力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校的一切教育资源,增强学校办学的自主性,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效益。学分制下的科目设置要比传统教学制度所拥有的科目更为丰富。在学分制下,只要学校有办学能力,便可自由开设各式各样的课程,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校适量增开一些有关于世界热门科学问题的课程,将科技和生产中的前沿知识在课堂上作介绍说明,让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有利于培养、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接受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二)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保证
      保证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的学分制是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新的课程计划增设了选修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内容,并且明确规定:“要利用学分制管理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必须按照规定取得相应学分后方可毕业”。以往,我们未建立起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制度,评价以考试为主。在新的课程方案中,课程目标的整体性需要有科学的评价制度加以保障,课程结构的多样性需要有统一的评价体系加以管理,课程实施的个别差异性和可选择性需要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加以激励。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建立一种目标多样、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机制,改变已往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做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要,保证新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在我们所构想的高中学分制中,学生是通过不断积累学分来随时获取与学分高低相对应的某高校的入学申请资格的,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制度中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相对减轻了学生的升学压力。另外,学分是通过自主性的阶段性测验获得的,也就是说,参不参加测验,参加什么科目的测验以及测验的难度系数,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这样就避开了状态不佳、难度脱节等不利因素,使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按自己所设计的方式来获取学分、完成学业。取消升级、毕业的年限,便于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拘于课堂的限制,超前学习,提早完成学业,也能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及加深理解,此外,还方便了因特殊情况而中途休学或停学的学生的学习。
      (三)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将形成导向、激励和制约机制
      形成导向、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实施学分制后,学校将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改革课程体系,设置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选修课,在使学生达到基本教育目标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天地。不同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课程配比方式;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可以确定自己的课程进度,不同步地学习。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提前完成某些学科的学习,根据自己的意愿,深入研究或选修某些课程,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达不到学分基本要求的学生,必须补修合格后才能取得毕业证书。这样,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可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促进因材施教,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比传统的教学制度而言,学分制下的学习生活更为主动、独立,这样学生就不会因各种各样的要求而陷入被动境地,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让兴趣爱好融入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我们所推行的学分之中规定,年段拥有统一的课表,什么时候听课,听那一节课,甚至连作业,也都由学生自己安排。这样的规定还可以锻炼学生对时间的调配能力,有利于今后的社会工作,同时也有助于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学分制的实施。学分制要求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与此同时,增强了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实行学分制有助于教师竞争意识的加强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例如,学生不但拥有选择课程的权利,还拥有选择教师及对教师教学进行比较和批评的权利,于是教师便能够通过学生的反映,自发完成自我的完善。因此,学校需要改变长期以来“一人一课”的无挑战性、无竞争性的局面。教师要一人开多课,一课多人开。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讲授者,同时也是课程的研发者和合作者。这就促使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提高知识层次和教学水平,以开发出高质量、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
      
      三、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很多学校实施学分制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高考是学分制发展的最大障碍。
      高中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形式,对每一个高中生而言能够进入理想的大学就是高中三年的终极目标。在高考的大环境下,高中学分制难以孤军突破。然而,高中学分制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将取决于学分制能否与高考实现良好“对接”。在目前高考和高校招生仍以几门学科考试的总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素质惟一标准的“大环境”之下,高中学分制很可能最终迈不过高考这道“坎”。在高考“惟分数论”这个指挥棒之下,即使实行了学分制,学生们还是会比较集中地选读那些与高考考核内容相关的科目,而其他科目将会受到冷落。如此一来,高中学分制便会变得有名无实。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决定高中教学方式命运的高考这个“本”未正,那么在高中教学方式这个“末”上所做的努力都将缺乏实际意义。据报道,在一些早些年就开展了学分制试点的中学里,往往是高中一、二年级的改革力度较大,学生参与的兴趣也较浓,但是到了高中三年级,却又不得不回归到应付高考的旧轨迹。这表明,要将高中学分制落到实处,前提就是深化高考制度改革,使其能够与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相配套。
      学分制虽然是高中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但是我们目前还不能盲目地为之叫好,更不能以为一旦实行了学分制就彻底实现素质教育了。也许我们可以把学分制改革看作是高中教育对高考体制改革的深切呼唤,而且可以预见,随着高中学分制的普遍实行,必将会有力地、“自下而上”地促进高考制度改革,并将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进行自我完善。
      第二,高中学分制的实施受到办学条件的制约。
      学分制要求学校开出足够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然而在有的学校由于校舍小、资金少、教师缺乏或教师素质低等原因不能开设艺术课、计算机课、音乐课等选修课程,这样就不能达成高中学分制的理念。
      另外,实行学分制还将可能引发其他一些新问题,比如学生自由选课会不会造成英语、计算机等热门课人满为患,而其他冷门课门前更冷的局面?高中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学分制将如何平衡学生完整的文理基础知识体系?实行学分制必将打破传统的班级概念,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管理又将如何搞?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四、策略
      
      1. 改变思想观念是关键,思想观念不改变,再好的改革措施也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所有的工作都是徒劳。这就要求我们的高层教育管理者必须得提高认识,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
      2. 加大政府的投入是关键。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教育改革要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强有力的后盾。
      3.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 在中学学分制改革和实施中“导师制”的灵活结构。学生在选择课程和任课教师方面有较大自由,但高中生心理发展还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和完善的自我约束能力,具有盲目性,缺少自觉性。“导师制”实际就是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制”。中学应有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导师”。
      5. 关注校本教材开发是学分制改革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和保障。它是选课制完善的基础条件。新的课程标准把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性课程是国家课程,使用统编必修教材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拓展型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研究型课程是校本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和研究性学力。
      
      参考文献:
      [1]徐晓云.学分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走向[J].安徽教育,2003,(24).
      [2]王岗.在学分制推行中选修课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3]刘军红,赵香棉.在学分制学籍管理中充分发挥过程管理的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7,(03).
      [4]魏山金.基于新课程的普通高中学分制管理[J].新课程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8).
      [5]孟庆红.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探讨[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6,(03).
      [6]杨竣辉,林元璋.完善学分制管理推进本科教学改革[J].文教资料,2007,(12).
      [7]张斌.学分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访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教授[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
      [8]赵守拙.高中学分制是否该慢些走?[J].中小学管理,2006,(12).
      [9]周兰,邹瑶.论完全学分制下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02).

    推荐访问:学分制 新论 高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