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高中语文教育的目的与效果的关系】 高中语文教学目的

    时间:2018-12-23 19:47: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目的性太强,直接导致现阶段高中语文教育的封闭性。所以当代语文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应该向古代语文教学学习。贯通文、史、哲,在人文把握的基础上,在着眼学生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 工具性 素质提高
      
      近年来,随着高考竞争的日渐激烈,社会各界对高考也越来越关注。与此相关的是,社会各界基于对高中教学的效果、目的的关系的关注,提出了大量尖锐的而又不乏中肯的质疑。概括起来,不外乎是,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特苦;该学的没有真正学到手,虚耗了学生的青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这样的现象出现不是偶然的,自有其形成的复杂的原因。我国的语文教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古代,语文教学的内容相当广阔,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种人文学科的内容,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教学模式。与此相关的是在语言文字能力培训、学习的同时,还要相应的学习哲学、伦理、道德,甚至音乐、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因为在古代教学中的“文”,并没有像现在一样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专门的划分出来,当时“文”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对于人文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自然要求学生站在较高的基础上发展、培养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其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这种教育模式发展到清末,由于它的教育负载了过多的内容,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开始显现出它的力不从心――正是它的包容性、广博性,阻碍了它向专门精深方向的发展。
      所以,一些学堂开始改革古典的教学方式,实行分科教学,语文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分离开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样原来那种综合性极强的教学内容,就被分离独立出去的新学科承担了,而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的关注点就集中地放到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上。虽然说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的程度也被要求在他们的文中有所反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内容已经不再是语文教学的关注重点了。道德、思想品质的提高只是作为语文的“文”的完成的一块优质的垫脚石被强调,那么强调之后的所有的力量都将被放到学生汉语言文字、文学能力的培养、提高上。而与“文”的垫脚石关系较为遥远的科学、哲学、体育等这些学科,只能看到作为语文的“文”的内容出现在文中,至于相关知识能力的提高,就交与这些专门的学科来完成,而语文教学已经卸下了这些重任。卸任之后的语文教学的目标就单纯地变为培养学生汉语言读、写、听、说等相关能力,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整体人文素质的目的。至此,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单纯了很多,也明确了很多。
      这样的细分化处理,其最初的用意是好的,但是否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就要另当别论了。事实上,对于目前的高中语文教育,质疑的呼声越来越多。因为众多考生面临着标准化的考试,直接导致了现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集中性――只对于考查内容的讲解与把握,只针对语言、文字本身而掌握语言、文字。这样做就无疑窄化了高中语文教育最初设立的初衷,使它变成一门目的性很强的应试学科。而这样做的效果是否就能尽如人意呢?
      现实中,我们看到学生大量的练题、集中的突击,分数在一系列艰难的努力后,倒也是上去了,可是这些题目设置背后的能力要求――对汉语言文字的较好掌握,其效果却并不能令人满意。事实上,这里还有相当的学生,无论怎样努力,他们的语言文字能力总是很难有较大的提高。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目的性太强,直接导致现阶段高中语文教育的封闭性。试想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进行教育,要想取得较好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其实是相当困难的。纯工具性观点实际上是导致语文教育文化底蕴流失的根本原因。语文教育中文化底蕴的缺失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灵活运用能力的缺陷,学生语言文字敏锐能力的模糊。这样我们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字能力的把握将真正成为一句空话。
      同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文化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马林诺夫斯基指出:“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说语言不仅仅是交际工具或符号系统,它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就是它的民族的发展的活化石,我们的语文课是祖国的母语课程,汉字学习是基础,汉字文章是语文课的载体,更是无声地记载着民族的物质和精神历史,渗透着浓厚的活的民族文化感情。
      所以当代语文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应该向古代语文教学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汉语言文字本身上来理解与把握,而应该在站在整个更为宽广的角度上,把思想性、人文性作为本质属性,把传播道德和文化作为根本任务,出入于各类人文学科,综合把握。贯通文、史、哲,在人文的把握的基础上,在着眼学生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而且,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做了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指导语文教育的权威性纲领文件,更是首次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角度来明确定位语文学科的性质,无疑为语文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可见,虽然现代的高中语文教育比起古代语文教育,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上,做出的要求似乎都是单纯了不少。可在实际的运用与操作中,要想取得预设的目的,达到良好的效果,它在必须把握的内容上、必然锻炼的方向上,却是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要想收获良好的汉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对文、史、哲的融会把握,对自身能力素质的认真锤炼,是一点都马虎不得的。
      事实上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学界也已经提出多年,可问题的关键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与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还有着一大段的距离。真正的贯彻、实施还须努力。
      现在的课堂上还是教师为主导,学生跟着教师走,被动地掌握考试大纲划定的范围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高中语文的考试大纲看上去有范围,但在实际的考核中,很多内容的准确把握则是需要良好的语言文字敏感做基础的。而这样的能力的培养,决不是在课堂上讲解一篇、两篇课文就可以获得的,也不是在课下大量题海式突击就可以解决的。这样的能力是一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良好的文学阅读能力,更是一种绝佳的人文素质的体现。
      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怎能敏锐地发现短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各种情感,又怎么较好地根据短文的时代、人文背景准确地进行判断呢?
      那种单纯就学习语文而学习语文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愈是需要提高汉语言文字、文学的能力,就愈是集中力量有针对性地锻炼,愈是针对汉语言文字、文学本身下功夫,就愈是只能触及汉语言的皮毛,其后果愈是达不到提高汉语言文字、文学能力的初衷的。
      可见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想真正地取得效果,落到实处,参考中国古代语文教学模式是一条不可逾越的方式。这需要引起广大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岗位上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的真正重视。

    推荐访问:目的 语文教育 效果 高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