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范式与教师规范探讨

    时间:2021-07-15 00:01: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课程思政”是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文章通过对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式分析,探讨“立德树人”与学科建设的融合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范式;基本内容;教师规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工作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高等学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根本性质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求教育工作者把立志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作为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因此,“立德树人”就是教育工作成效验证的根本标准。“立德”需要正确的德育教育范式,这是保证人才培养方向正确、价值观念正确的必然条件。“树人”需要正确的德育教育教学流程和手段。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就是“立德树人”系统工程的重要抓手;教学流程是挖掘梳理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从而实现“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真正把教育体系建设成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基础工程,真正把教育办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一、“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和基本内容
      “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包括:大学所开设课程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承载着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这个内涵首先体现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强调课程教学过程具有知识能力培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这个内涵对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内容设计都有了新的要求。其次,这个内涵也是一种教学组织思维方式的新突破。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带入专业课程中,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这种双重功能结合过程,不能改变专业课程的学科属性,更不能改造成思政课模式,而是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传承基因和政治导向元素,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在“润物细无声”的专业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力量。
      “课程思政”的基本内容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的素材,培养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范式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教学设计要在保持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完整化的基础上,融入德育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并不是每堂课都要机械、教条地安排德育内容。
      (一)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感化范式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优先体现在科学知识和人文情怀之间搭建桥梁,使其相互融通。教师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伦理资源、道德话题和理想境界,采用适度的灌输与启发,使道德被能动地认知、认同、内化;渗透是贴近专业实际,贴近职业生活,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向渗透,从而实现在真理性、应用性、社会性基础上的统一,最终实现人类幸福生活的终极目标。这种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春风化雨的感化方式,使专业课有情怀,有温度。如上海高校把挫折教育、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规则意识融入体育课;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医学责任意识的审视融入人体解剖学课程: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从被动、自发地学习转向主动、自觉地学习,主动付诸实践。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植入范式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显性教育是进行公开化道德教育的常规工作方式的总和。隐性教育是引导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对于目前的在校大学生而言,需要进一步强化显性教育,营造思政教育氛围,更要把隐性教育做足做深,拓宽高校思政工作的空间。通过润物无声、水滴石穿的方式,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比如上海在通识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推出了“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如复旦大学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上海大学的“创新中国”和华东政法大学的“法治中国”。这些高校的大家名师润物无声地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植入学生心间。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互动范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理性是认识高级阶段所体现出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韦伯将这种理性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其中价值合乎理性是人“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元素,是遵循德育理论逻辑的,也是在社会实际中寻找验证的案例,从而达成教育的目标。专业课程的知识技能与社会实踐结合度最紧密,更能从科学角度去寻找思维演化逻辑。这种从实践出发的理论解释形成,依据实际的理论修正逻辑,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范式,将有利于学生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行为形成。
      (四)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领悟范式
      专业课程知识模块都是历史性理论和实践的结晶,同时是时代社会发展的某个领域的进步例证。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独特视域、理论方法,将完善创新“课程思政”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伸。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可以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横向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现实的制度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的使命比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挖掘于历史,又根植于现实,既尊重历史规律,又体现与时俱进。学生通过鲜活的事实,领悟道德与理想、使命与责任的选择依据。

    推荐访问:范式 探讨 规范 课程 高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