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试论邓小平资本主义观的形成

    时间:2021-07-12 00:00: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预想,是邓小平资本主义观形成的理论基础;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以及当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其形成的历史与现实依据。邓小平资本主义观之形成历经最初酝酿、初步形成、发展完善和理论总结四个阶段。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资本主义观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7)03-0016-03
      
      “什么是资本主义”,“怎样对待资本主义”,是邓小平资本主义观的主要内容,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来,学术界对此始有关注,已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无力对邓小平资本主义观进行整体性研究,拟就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历史与现实依据和形成过程等作一初步探讨,以期推动邓小平资本主义观研究之深入。
      
      一、 邓小平资本主义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预想,奠定了邓小平资本主义观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这一问题上所取得的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形成邓小平资本主义观。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预想
      生产力,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和认识资本主义的基本线索和准绳。他们从生产力与社会变迁之关系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动力、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他们认为,在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中,由于资产阶级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取得斗争的胜利;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又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基本矛盾无法克服,往复不止的经济危机,最终使其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因此,它的灭亡也是必然的。
      至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落后的俄国,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问题进行了思考,他们指出,落后的俄国“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由于俄国经济落后,它必须借助它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存在这一历史环境,利用资本主义为它提供的现成的物质条件,吸取资本主义现有成果,发展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发展趋势的预想,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怎样对待资本主义”的最初成果。
      (二) 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理论探讨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面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制并存的世界格局,怎样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列宁对此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
      1. 利用资本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世纪初的俄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仍然十分落后的国家。列宁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必须充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和文化遗产。他说:“如果你们不能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留给我们的材料来建设大厦,你们就根本建不成它,你们也就不是共产党人,而是空谈家。”
      2. 利用资本主义的具体内容。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并非不加选择的“拿来主义”,那么,究竟资本主义的哪些东西可以利用呢?列宁曾做过认真的分析,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主体思想有三:一要利用资本主义的全部文化;二要利用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三是要利用资本主义的管理经验。总之,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一切肯定成果”。
      3. 利用资本主义的途径和方式。落后国家如何利用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呢?列宁根据当时苏维埃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式。一是实行租让制、合作制、代购代销制、租赁制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二是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三是团结、爱护旧社会留下来的专家,注重发挥资产阶级专家的作用。
      (三) 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态度
      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52年以前比较一贯;1952年以后变化较大。早在 1925年,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极具创造性地将中国的资产阶级分成买办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党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我们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因为目前私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所需要的。”抗战初期,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鼓励私人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得到切实实行。此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及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了允许资本主义工商业长期存在,并鼓励其有利于国计民生部分的发展。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是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情况的。”可见,毛泽东并不主张在中国过早消灭资本主义。
      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曾明确提出“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经济的意见。然而,1953年当确定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毛泽东主张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经济的同时,还要进行“改造”,甚至认为“使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在六亿人口的中国绝种,这是一个很好的事,很有意义的好事。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在地球上绝种,变成历史的东西。”时隔一年,毛泽东又提出了“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设想。其间,毛泽东也曾探讨过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也一度强调“向外国学习”的重要性。他在《论十大关系》这篇光辉著作中写到:“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同时,毛泽东还明确指出,对外国的东西,“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遗憾的是,这些宝贵思想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具体政策和实践,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这些思想更是荡然无存。
      
      二、 邓小平资本主义观形成的依据
      (一) 邓小平资本主义观形成的历史依据
      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对苏维埃俄国产生的不同后果,对邓小平资本主义观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苏维埃俄国迫于战争的压力,于1918年夏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直到1921年苏共“十大”结束,历时三年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让苏维埃俄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另一方面,国内却遭受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而在1921年初,苏共“十大”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苏维埃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很快得到改观。这两种经济政策的本质区别,在于对资本主义的不同态度。列宁在苏维埃俄国不同时期实行的两种不同的经济政策及其所导致的不同的结果,对于有留苏经历的邓小平来说,不仅有直接的体验,而且有深刻的认识。
      “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为邓小平资本主义观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启示。实践证明“斯大林模式”,不仅最终从根本上导致了苏联这一超级大国的解体,而且给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斯大林模式”的根源性错误,在于试图丢开生产力的现状建立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实际上许多东西并不就是资本主义的)过早采取了消灭的政策。苏联曾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龙头,是中国的“老大哥”,在中国也能看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子,事实上也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有负面影响。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对“斯大林模式”的体验和思索是常人所不及的。“斯大林模式”成为邓小平资本主义观形成的一面镜子。

    推荐访问:资本主义 试论 邓小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