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

    时间:2021-07-11 12:02: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早在1881年,马克思根据俄国当时的国情和历史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这是马克思根据东方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提出的有别于他长期研究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伟大构想。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东方各国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为后来俄国和我国等一系列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资本主义;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邓小平;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A81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3-0008-02
      
      一、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
      在俄国,由于其特殊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农村公社。这种农村公社能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马克思指出“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指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而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可怕的波折”,即资本主义制度黑暗、腐朽的一面。
      二、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
      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复信初稿中,结合俄国特殊国情,分析指出“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2]并且他认为这种农村公社“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应用到公社中来。”[2]并且他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3]这是马克思首次提出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在第二稿中,马克思没有提到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只是说“俄国吸取这种生产方式的肯定成果,就有可能发展并改造它的农村公社的古代形式,而不必加以破坏。”[3]
      第三稿中,马克思又再次提到具备了公有制的基础,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土地公有制赋予它以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而它的历史环境(资本主义生产和它同时存在)又给予它以实现大规模组织起来的合作劳动的现成物质条件。因此,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3]
      但在正式复信的第四稿中,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到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只是说:“在《资本论》中所作的分析,既没有提供肯定俄国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也没有提供否定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但是,我根据自己找到的原始材料对此进行的专门研究使我深信: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4]
      马克思“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针对俄国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吸收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文明成果,利用资本主义提供的大规模生产条件来实现有别于马克思总结的西方发展道路的东方道路。“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完全跨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马克思提出“不通过”必须要有两个前提:一是已经具备公有制的基础;二是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而不是不论生产力状况,盲目地改变生产关系。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的经验与教训
      东方社会,因其特殊历史和社会环境,以及国内的复杂条件,在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能、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在史无前例的探索过程中,必须结合本国特点,走一条由本国国情“量身打造”的适合于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一)曲折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病
      1918年大规模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威胁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被重新置于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走直接过渡道路,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但战时共产主义是在战争和经济困难的条件下被迫实行的,本身存在不少问题,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特点是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上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俄共(布)在指导思想上存在急于超阶段地直接实行社会主义的空想错误,不利于工农联盟,甚至破坏了工农联盟,不仅没能使俄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斯大林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在经济落后的俄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在经济上,采取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国家高度集中地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思想文化上,形成思想单一,意识形态一元化的思想文化体制。
      这种模式在战争条件下,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是随着战争结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弊病也尤为凸显:主要是它离开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的提高。抛开了刺激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等有利因素,搞单一的,纯粹的社会主义体制,逾越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鸿沟。
      3.我国的“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急于求成,夸大主观能动作用,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
      4.启示
      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科学地分析国情及不断变化的具体实际,盲目地尝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僵化地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单一、纯粹的公有制,没有尊重市场规律。在东方社会,虽然具有公有制的基础,能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但生产力水平落后,物质基础匮乏,并没有达到马克思所说的“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的条件,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能绝对地抹杀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片面地追求生产关系的迅速改变,应该吸取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大力发展生产力,积累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成功经验
      1.列宁新经济政策
      随着战时共产主义的矛盾激化,列宁重新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本质是商品货币关系的恢复,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把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人,允许一部分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因为新经济政策允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竞赛。”
      新经济政策丰富了所有制形式,利用刺激生产力发展的市场和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作用充分发展生产力。
      2.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来达到一定的生产力水平。邓小平立足于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的基本国情,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经济政策是采取“计划”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宏观上调控,微观上放开,形成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促使我国引进外资,发展“三资”企业,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实践证明这种开放的所有制形式正是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激发了市场活力,繁荣了经济。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也符合马克思提出的吸取资本主义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本国生产力的判断。
      3.启示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曾有过科学的判断,但可惜的是被斯大林抛弃了,苏俄的社会主义道路没有走成功。
      而我国在邓小平拨乱反正以后,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相默契。没有生搬硬套西方社会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我国特殊国情和具体实际出发,以发展生产力,改变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现状为第一要务,吸收了资本主义的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的过渡性显露无遗,经济危机的总病根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的劣根性即资本主义的不断扩张。“华盛顿共识”把私有化和自由贸易的传统思想推到极致,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是万能的,经济运行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由市场自行调节和解决,主张实行彻底的私有化、贸易自由化、利率市场化,放松甚至不要政府管制,这就在客观上为次贷危机及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祸根。我国因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优越性避免了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避免了这场“卡夫丁峡谷”的痛苦与羞辱。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了我们“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7,
      775,767,76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5-436,431,438,444,451,451,450-45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5-436,431,438,444,451,451,450-45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7,
      775,767,769.

    推荐访问:马克思 浅谈 峡谷 设想 不通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