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理论建构与话语权建构的双重需要

    时间:2021-07-05 16:00:3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多党合作话语体系问题是中国政党制度理论建构和传播的难点。近年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伴随着中国在国际对话中话语权意识增强而进一步凸显。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构成应包含事实、概念、理论、价值、逻辑、话语等,多党合作政治实践是基础,理论体系是支撑,基本价值是导向,话语表达是载体。
      关键词: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话语权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6.06.008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6)06-0046-05
      语言与理论、政治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话语体系是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受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制约。与此同时,话语也具有政治性功能,知识往往通过一定的话语获得,什么样的描述就会塑造什么样的认知。多党合作的理论建构、政治传播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话语体系。在竞争性政党政治占主流的国际环境下,阐明合作性政党制度的合理性、正当性,提升我国在国际交流和对话中的话语权,需要建构中国话语体系。
      一
      在多党合作研究领域,理论建构与话语体系是互为表里、互相关联的两个方面。多党合作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多党合作实践日益丰富而显现成效,但多党合作理论建构能力不足,缺乏独立、系统的理论支撑仍是制约多党合作发展的突出问题。在传播层面,关于多党合作的话语表达方式缺乏一致性、权威性,虽有中央文件、会议和政府白皮书宣称多党合作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合理性,但学界对多党合作的表述不一,社会认識模糊。目前,多党合作话语体系难以承担对中国政党制度及其理论的阐释功能。
      政党理论与政党政治源于西方。当今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从创制到价值、功能都有别于西方政党制度,是植根于中国土壤的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政治制度,它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国家建设中有重要地位和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多党合作制度化建设,多党合作制度效能尤其是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界代表性人士参政议政有了更多的渠道和影响力。
      但另一方面,与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多党合作实践相比,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的归纳、提炼显然滞后。除执政党建设理论有丰硕成果外,全面系统的多党合作理论体系一直处于探讨阶段。在多党合作研究中,不少学者对西方政党政治概念采取拿来主义。西方政治学理论系统、严谨,富于逻辑性。由于学术的共通性,“场外征用”未必不可。但这些理论、概念的形成毕竟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制度语境,用以分析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现象,在提供思路、方法和工具的同时,难免存在局限性,西方政党理论不足以说清中国的政党现象。
      与此相关联,从事多党合作研究的学者大都感到,话语问题是多党合作理论建构中的突出难点。我国理论界对多党合作制度的研究一直从属统一战线理论,更多地从政策层面展开叙述和解读。研究队伍既有理论工作者也有统一战线系统的实践工作者,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缺乏严格的学术规范。目前,多党合作研究领域呈现话语多重性,既有政策语言、政治语言,也有学术语言。我们观察多党合作研究成果便不难发现,存在高校、干部院校、实际工作者各说各话、表述不一的现象。
      以上情况直接带来多党合作领域的研究学术规范不足,一些基本概念的界定不够清晰,例如下列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究竟是一个制度还是包含两种制度?
      多党合作制度和人民政协是什么关系?
      多党合作制度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否能够等同?
      中国语境中的领导党、执政党、参政党的内涵是什么?
      参政议政是广泛意义上的党外人士政治参与,还是包含参政和议政?
      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与人民政协监督活动的专用名词,还是同时包含更广泛意义上的各种社会监督?
      理论建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陈述,它需要通过概念建构逻辑体系,概念上的模糊必然带来理论建构的困难以及传播上的局限。对政治上赋予了崇高地位的基本政治制度,学术界、社会上关注度不够,进而也影响到内化政治价值,塑造政治文化。对当今中国政党制度领域的现象、实践、经验进一步作出系统化、理论化的概括和表述,将众多政策语言、政治语言深化为学术性语言,形成新的话语体系,是中国政党制度理论体系构建的需要。
      二
      目前,在中外学者讨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方案”过程中,“话语体系”成为一个热词。这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国际对话中话语权意识增强的体现。多党合作话语体系问题也随之进一步凸显。
      应该看到,经济发展成就为中国道路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并不必然带来自信,对于中国道路尤其是政治发展道路,来自国内外的质疑和挑战一直存在。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社会不公、权力腐败等突出问题影响着人们对发展道路的信心,社会共识不易达成。从国际社会看,政治经济实力雄厚的西方大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他们以“自由、民主、人权”等文明符号的话语体系塑造国际机制、议程规则,巩固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利益,传播西方价值。“对西方人来说,评价一个国家政局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就是看这个国家是否有民主制度,而民主的标准就是看民众是否有普选权,以及该国是否存在多党制”[1]。美国学者霍华德·威亚尔达明确承认:“在民主、民主的含义以及达成民主的最佳途径等问题上的争论,并不仅仅是一种学术或知识争论。在后冷战时代的对外政策中,很大一部分与民主这个要素有关;确实,有一些学者和政策活跃人士相信,民主应该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唯一基础。”[2]西方学者大多用“全能主义”“威权主义”来认识中国的政治制度,用“一党制”理解中国政党制度,往往先入为主作出价值判断,甚至带着意识形态的偏见和对立,看不到政党、政党制度在中国发展的具体路径以及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自主道路的合理性。

    推荐访问:建构 多党合作 话语权 话语 体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