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同理心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1-06-19 16:03:5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同理心是指个体站在他人立场,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的能力。无论道德意识还是道德情感,无论道德态度还是道德行为,其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个体同理心的发展。道德教育应该将同理心教育纳入其教学的范畴,以同理心教育为起点,遵循个体心理发展和大脑发育的规律。
      关 键 词 认知神经科学;同理心;道德教育
      同理心(Empathy)指个体在对他人的情绪状态进行感知和想象的基础上,体验他人感受或在特定情境中将会有什么感受的心理过程。更为通俗地讲,同理心是指个体站在他人立场,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的能力。从其概念可以看出,同理心包括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情感,关心他人的疾苦,并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
      道德教育是以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内容,有目的、有指向地对个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施加影响,并借此来引导人们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活动。任何教育都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和大脑发育的基本规律,道德教育也不例外。不管是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还是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态度、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都依赖于个体同理心的形成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同理心是道德教育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一、同理心的组成及其发展
      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不同研究者对同理心的组成持有不同的观点。总体来看,当前有关同理心的组成主要有二维说和三维说两种观点。二维说认为,同理包括认知同理(cognitive empathy)和情感同理(affective empathy)两种成分[1] 。认知同理是指准确地感知、理解和预测他人情绪的能力。因此,它与心理学概念上的“心灵理论”(Theory of mind,指推断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重叠性。情感同理是指分享他人情绪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区分他人感受和自己感受的能力。
      而三维说则认为,同理包括情感共鸣(affective sharing)、同理心关注(empathic concern)和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三种成分[2]。情感共鸣是指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共鸣,同理心关注主要是指关心他人情绪和状态的内在动机,而观点采择则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指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从其概念的界定及其分化可以看出,尽管当前研究者对同理的构成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就其核心要素来讲,二维说与三维说没有本质的区别。二维说中的认知同理类似于三维说中的观点采择,而情感同理则是三维说中情感共鸣和同理心关注的叠加。
      从行为层面的研究来看,个体同理的不同成分具有发展的不同曲线和轨迹。大量研究发现,个体的情绪唤醒能力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刚刚出生的婴儿就能够因周围事物而唤起不同的情绪。例如,如果将两个新生儿放在同一个房间,一个新生儿的哭闹往往会引起另一个新生儿的哭闹。重要的是,相关的研究发现,此时被动哭闹的新生儿确实会感受到即时的痛苦体验[3]。而随着大脑神经网络的不断发育,18到25个月婴儿的情绪唤醒能力已经比较成熟,他们能够在没有明显情绪唤醒线索的情况下,对处于困境中的他人表现出同情[4] 。
      而就个体同理心关注的发展而言,研究发现,8-10个月大的婴儿就具有同理心关注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在儿童青少年阶段会持续发展。比如,8-10个月大的婴儿就会通过表情、语调、姿势等表达同理心关注的线索,来探索和理解他人感受到的压力。随着个体同理心关注的进一步发展, 3-6岁的幼儿会通过分享行为和减少嫉妒等方式产生亲社会的资源分配[5]。换言之,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懂得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甚至自己心爱的东西,而且当成人(父母、监护人等)分享幼儿心爱的东西时,他们的嫉妒心会比小的时候更低。而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社会角色的变迁和复杂化,他们同理的对象也会相应地发生一些变化,他们会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个体或者群体产生更多的同理和共鸣,出现所谓的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偏见,甚至内群体同理、外群体漠视之类的行为。
      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同理心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的递增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同理的不同成分会相应地发生一些变化。尽管个体的情感同理会相对保持稳定,但是其认知同理到了一定的年龄,则会呈现下降的趋势。
      二、同理心的脑机制
      当个体身处同理情景,或者经历同理体验时,不仅会表现出情绪唤醒、情绪共鸣、分享、助人等相关的行为,而且其大脑的激活模式也会基于特定的同理情景产生不同的激活模式。以情感同理为例,根据情感同理的具体内容的不同,情感同理过程所激活的脑区也有一些变化。当个体看到他人疼痛体验的情境时,大脑中参与自我疼痛体验的前脑岛(AI)和前扣带回(ACC)会产生激活[6][7]。换言之,当个体产生情感同理时,他人的痛苦也会唤醒自身的疼痛中枢。当观看他人情绪或是体验到与他人相同的情绪时,个体大脑中参与同理模仿的额下回(IFG)和顶下小叶(IPL)的镜像神经系统(MNS)会产生激活[6][7][8]。正是在镜像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当个体产生同理时,会出现身临其境的情绪体验和感觉。
      当要求理解他人的情感时,即当个体对他人进行认知同理时,个体大脑中的腹内侧前额叶(vmPFC)会产生激活[6][7]。这进一步验证了同理过程确实包含了情感同理和认知同理两个相互独立的成分。而这两个成分正是一个完整同理过程的前后两个子过程:情感同理属于分享他人情绪的早期阶段,认知同理属于后期的认知调节过程[9]。
      此外,研究发现,情感唤醒、情绪理解、情绪调节等似乎依赖于部分共享,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神经环路。情感唤醒往往会激活感觉-运动联合皮层,其中的镜像神经系统在情感唤醒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就如它的名字一样,镜像神经系统就像是一面“镜子”,当个体因为外界的刺激(特定的场面、他人的遭遇等)而产生情感唤醒时,在大脑中会映射出相应的情感体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映射”,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则与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大脑的执行控制系统,包括额叶、前额有等区域在情绪理解和调节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情绪理解过程主要依赖于腹内侧前额叶皮质(vmPFC)和颞顶联合皮层(TPJ),情绪调节过程则主要依赖于背外侧前额叶(DLPFC)和腹内侧前额叶(vmPFC)。

    推荐访问:道德教育 同理 科学研究 认知 启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