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共识建设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1-06-16 12:03: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进行公民道德共识建设,是重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的重要路径。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共识建设的内容包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通过中西方公民道德教育原则优势互补、道德理论学习与道德生活实践相结合、外在教育引导与内在自我修养相融通等方式开展公民道德能力培育;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上进行公民责任意识、公民主体意识、公民认同意识和万物和谐意识在内的公民道德意识培育;在情感内化的基础上,以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作为主渠道来进行公民道德人格培育。
      [关键词]
      公民道德共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能力;道德人格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7)04005907
      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社会意识,道德的核心内容在于通过“认识—实践”的互动,在社会交往关系中不断提升主体(社会个体)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能力,为主体构筑内在精神世界、寻得内心幸福提供伦理关怀。真正发挥道德的这一功能,就要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并提升为主体内心世界的道德信仰。需要说明的是,道德信仰有別于其他信仰:它不只是个体内心体验,更是一种社会认同,这种社会认同的确立需要社会道德共识的支撑。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社会转型的深入,个体主义取向的现代道德价值观瓦解了传统道德价值观,这一转变在让个体获得最大程度自由的同时,也让这种自由走到了社会道德共识的对立面。因此,如何在保障个体自由的基础上重建社会道德共识就成为当代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而这一社会历史背景也促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场。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凝聚社会价值共识,提升社会道德风貌的战略目标被提出以来,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生活層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涵盖着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而且也浓缩着社会主义道德对个人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方面的道德要求”[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进行公民道德共识建设,是重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的重要路径。本文拟就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共识建设的主要内容粗浅讨论,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普遍认同基础上的公民道德能力培育
      所谓道德能力,就其一般理解是指社会成员个体正确认识和理解道德关系,做出善恶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拥有稳定外在道德品质表现和内在道德信念坚守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罗尔斯有关道德能力问题的分析是从“现代社会的公民”的角度入手的,这一分析对于本文的讨论极具借鉴意义。他认为,构建现代正义社会的逻辑起点在于道德能力及其培育[2](P214)。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社会个体需要具有理性的道德能力和合理的道德能力——前者要求公民具有基本的社会正义感,后者则要求公民的内心拥有“善”的观念。可以看出,在罗尔斯那里,道德能力对于现代正义社会的实现以及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公民在外部社会交往中至少涉及公民与公民、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这两个基本关系都具有道德意义,要求公民具备基本的道德能力。正因如此,公民道德能力的培养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关注点,两者具有内在理念上的一致性。对于伟大和崇高价值的认识构成道德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础”。我们有必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遍认同基础上开展公民道德能力培育。
      (一)实现中西方公民道德教育原则的优势互补
      基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实践传统,中西方在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教育原则。中国传统中的道德教育讲求外部灌输原则,其理论根据是认为人的“善”的道德价值观念不会自发生成,需要经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引导和影响才能促成“善”的内化,而这其中,学校教育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所强调的灌输,意指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社会个体(公民)施以积极主动的引导和影响,把社会公认的道德价值观(道德共识)从外部灌输进入社会个体的心灵,以此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与行为。这一教育理念及其实践的优点在于帮助社会个体系统掌握社会道德共识,形成统一的善恶评价体系和是非观念,缺点在于带有“强制性”特征,忽视社会个体学习的主体性和需求的个性化。比较而言,西方公民道德教育更强调尊重社会个体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从强调主体的自由选择(价值澄清时期)到有引导的主体道德选择(品格教育阶段),注重社会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直是西方公民道德教育实践的典型特征。
      由此,公民道德能力培育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实现中西方公民道德教育原则的优势互补,把教育实施者的灌输引导与学习者的自由选择有机结合起来。
      道德能力是个体的能力,而中国传统公民道德教育往往忽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用外在的带有强制性的道德价值观和善恶评判标准来替代个体的自由选择,造成了个体道德选择上的盲从,道德能力难以形成。因此,应借鉴和汲取西方道德教育主体自由选择的精华,在教育者展示社会道德共识和道德价值观的同时,尊重社会个体的个人尊严和自主选择,从而最大程度地促使公民道德能力的形成。
      (二)道德理论学习与道德生活实践相结合
      与其他个体能力的培养过程类似,公民道德能力的生成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为了培育公民道德能力,在道德教育中要遵循理论学习与道德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道德能力的培养不能缺少理论学习的环节。所谓“不学礼,无以立”,个体道德能力的形成需要“掌握真知”的过程,亦即通过理论学习理解和把握道德知识与理论,从而对于道德现象、善恶行为形成一个基本的认知,并以此作为提升个体道德品质、培养道德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很多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并不是道德主体有意而为之,而是缺乏起码的做出道德判断的知识准备。正如有研究表明的那样,有相当比例的道德失范案例不是出于个体的主观故意,而是源自道德主体在道德上的无知、“错知”和“假知”[3]。因此,通过理论学习让公民做到“真知”并且理解其原因,是培养道德能力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道德能力是在道德生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理论学习只是为道德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知识的基础,但这一基础不会直接转化成能力。要想实现知识理论到能力的转换,还需要经过一个道德生活实践的过程。通过道德实践去检验知识理论,形成社会个体(公民)对于道德现象的“实践理性”,这种实践理性不仅来自于道德生活实践,更要在道德生活实践中加以检验、校准、发展和完善。

    推荐访问:主要内容 共识 当代中国 公民道德 建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