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1-06-07 16:04: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了“立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先地位及“树人”的根本性。高校人才培养是人才的“定型”阶段,只有深入理解“立德树人”,才能准确定位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正确认识“立德”与“树人”的关系,认识现有人才培养目标的不足,才能准确构建科学、合理的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
      高等教育是人才的“定型”阶段,此时学生的身心发育趋于成熟,专业技能得以强化、提升,塑造“定型”使之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的绝佳时期。因而高等教育是否达到培养目标,对于人才的塑造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是新阶段对教育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括。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高校将“培育技能”“提高分数”“提升量化指标”等错误地当成了教育的根本,因此,虽然学生的学术水平、专业能力、考试分数都不错,但道德水平却在下滑,让我们的教育产生了许多负面的“成果”。教育应以育人为先、德育为先,这是高校谋求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应正确审视目前人才培养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构建起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培养适应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正确认识“立德”与“树人”的关系
      1.不“立德”,难“树人”。首先,高校培养人才、塑造人才不外乎为了实现“德才兼备”的人才。“有才”无德,“才”不能“行正道”,于国家、社会都是无益的。所以,想要“树人”,必然要先“立德”。中国传统教育中,“立德”始终处于核心位置。春秋时期提出的“三不朽”思想: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为先。立德是修身之本,具备传世的德行,是“为人”的最高标准,其次才是立功、立言,足见古人对德的重视。国外教育者也很注重学生德行的培养,有学者说,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集智慧、勇敢、宽容、修养等于一身的绅士”,同样把“立德”放在了“树人”的首要位置。
      其次,“立德”是“树人”的前提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教育者本身要先“立师德”,才能正确地行“树人之道”。教师想要“育人”就应先“正己”。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以德为先,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身正示范”,不要以为只有讲课才是育人,自身的一言一行也是在教学生。而且这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候比强行的灌输更有效果,因为德行归根结底是个人修炼、个人选择的结果。
      2.“立德”是“树人”的最高目标。高等教育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培养有德之人,然而回顾上世纪末以来的高校人才培养,我们看到了诸多被曝光的高校大学生的种种道德问题。事实证明,如果大学教育在培养目标体系中缺失了“道德”这一重要因素或者没将其放在首要的位置,将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教育不应该“技能化”“功利化”,要从自我价值实现、精神愉悦的获得等深度层面保障学生的自我塑造和转变的空间,即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素养、精神追求,并基于此找到自身的发展道路和生活目标。教学生做人,做有修养的人,才是大学生培养的最高目标,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则在其次。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所谓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是要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层次化,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将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分解,最终形成一个包含道德素养、人文精神、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等元素构成的完整目标体系。因此,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是高校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前提和关键。但是,综观我国各高校的政治学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培养方案,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完整的目标体系。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时,往往都定位于一个较宽泛、宏观的目标。以政治学专业为例,复旦大学政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熟悉政治学、行政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能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云南大学政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政治学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均缺乏对学科培养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更谈不上层次性了。这样宽泛的目标过于宏观,与具体的课程设置难以匹配,往往造成了目标与课程体系相分离的结果,具体的课程难于配合目标。
      2.“立德”缺位于培養目标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为了尽快地赶上发达国家的发展步伐,积极追逐经济与科技的新目标,造成了一些人对于教育认识的误区。不仅基础教育如此,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有误区,有的学生认为赚钱才是硬道理,从而忽视了在知识、文化上的熏陶和健全人格的修炼;有的教师认为,成绩才是硬道理,成绩好的学生才能成为栋梁之才,只要成绩好了,为人有所缺陷也能容忍……所以,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高校一定要基于“立德树人”的宗旨,将立德归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当中,并将其作为一项首要的任务,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达成“树人”的目的。
      3.缺乏个性化培养意识。这是传统高校教育难以避免的通病之一,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往往是建立一个封闭的学科体系,让学生进行某专业相关课程的集中塑造,忽视了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特长的区别。实际上,尽管各专业有不同的学业要求,但学术研究是相通的,应以兴趣为先导,只有产生思索、探究的欲望,才能深入地获得知识。大学学科体系的固化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兴趣的延伸,固化了学生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德为先,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1.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个层次,是树立“以德为先”的观念,确立怎样培养有德之人。首先,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德才兼备”是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所以不论是在公共领域和专业领域,都应将“立德”作为培养目标之首。具体而言,不仅在公共政治教育中要注意德育的开展与实施,在各专业领域的教学中也应将德育考量在内。而且,德育不仅仅是专职政治教师的职责,也是全体教职工的职责,各专业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都要把德育的思想渗透其中,各专业中都孕育着不同的德育思想。

    推荐访问:树人 视域 培养目标 构建 立德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