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1912—1931年哈尔滨慈善事业初探

    时间:2021-06-06 16:05: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1912—1931年哈尔滨天灾人祸不断,人民生活困苦。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民间、宗教团体等,纷纷组织慈善团体,救助贫民、灾民、难民、以及外籍有困难的侨民。但由于受条件限制,哈尔滨的慈善事业发展不充分,有待完善。对于今天的地方慈善事业发展可以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哈尔滨;慈善;救助
      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127-02
      随着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伴随新政权诞生,政治与经济制度的转变,慈善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慈善团体作为社会的公益组织,凭借其社会救济的功能,对转型时期动荡不安的哈尔滨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1912-1931年哈尔滨慈善事业背景
      民国年间,哈尔滨社会千疮百孔,天灾人祸频繁,水灾、旱灾害频发;政权更替频繁,战争不断;匪盗猖狂;外国移民、本国难民大量涌入。这些为哈尔滨的慈善事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一)自然灾害频发
      在经历了政权更替,战争的摧残的同时,自然灾害也在侵袭这座城市。哈尔滨周围河流纵横,水系发达。民国期间水灾频发,无年不灾。
      受水灾影响严重,人民流离失所,不断有山东、直隶难民逃来哈尔滨,“今日本埠难民来哈这日觉其多,情形困苦不堪。”[1]其他省份如:湖南,天津受灾后难民也都选择逃难来哈尔滨,寻找生计。1917年天津遭受水灾严重,天津难民由长春来哈避难。1920年爆发的旱灾,导致东三省受灾严重,直鲁两省的难民大批涌入哈尔滨。“直鲁豫旱灾千里,饥民嗷嗷,来哈埠者不下万人。山东同乡会会长傅巨川等,特于昨日(九号)召集同乡开会一次,拟定由山东生意募捐,到会者人数甚多,均行赞成云。”[2]
      由于大量移民来哈,导致治安混乱。来哈路途遥远,途中因病、冻、匪等原因死伤无数,大量妇女儿童处境危险。使人贩等有机可乘“本埠楚馆林立,以致人贩来往时有所闻。昨日又有王某由大连贩来妇女及处女数名,已散居三道街某某下处,暗为售卖[3]。能顺利到达哈尔滨的难民无衣、无食、无住处,受饿、冻死无数。“前日大雪,天气骤冷,道内外一般贫民无衣无食异常凄惨。闻南小六道街及沿江冻毙不下十余人,有负庇寒之责者盍及为设法,以救一般穷黎也[4]。
      (二)战争不断匪患猖狂
      这一时期的哈尔滨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环境严峻。1989年—1920年,哈尔滨一直处于俄国人的统治之下。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但俄国在满洲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920年。1920年—1931年,军阀混战连年战争,各地匪患猖獗,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民不聊生。各地人民为了躲避灾祸,携家带口来哈尔滨寻求生计。“山东革命军爆发,省城以东如潍县、高密暨胶济铁路一带,均被革命军占据。该处绅民鉴于兵连祸结,不堪遭此涂炭,故携眷来东三省避难者不胜枚举。昨日有男女一百名,富在道外各客栈内,现在尚未分发他往云。”[5]“据铁路警察人员云,山东人民凡殷实粮户多遭胡匪抢劫,不弟财产净尽,而且生命难保。近携带老幼来哈避难者,每日车站约有十数起。”[6]直到1931年东北沦陷,哈尔滨政权再次易手,由日本人接管。
      (三)外国移民来哈
      哈尔滨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而成长起来的新兴城市,国际移民多,国籍多,种族多,宗教多,信仰多,大量的俄国人和犹太人居住在这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侵入俄罗斯边境,波兰、白俄罗斯、立陶宛、乌克兰也受到战火的威胁,当地的一些犹太人经过西比利亚来到满洲里。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出现了俄国人移居哈尔滨的第二个高潮。“日内由布拉郭威陈司克开至哈埠轮船两只,满载难民。”[7]“近日乌拉岭逃民纷纷由伊尔库次克来哈避难,各旅馆拥挤不堪,多有席地而眠者。闻萨马尔乌发逃民有十万之多。”[8]至1920年,哈尔滨的犹太人增至12 000人。犹太人来哈尔滨的目的主要是避难,哈尔滨当时的政治环境对他们来说是难得的“避风港”。有的人在这里安定下来,有的人转战他处。移民中还有朝鲜人。“自朝鲜各地宣布独立后,日人认为暴动,以武干涉,以致乱象环生,一般韩民因不堪涂炭,均扶老携幼来哈避难。其上等社会者则多隐居于道外各旅馆云[9]。
      二、慈善机构的设置
      1907年哈尔滨开埠之后,中外慈善团体相继出现。在这些慈善团体中,处少数是由地方政府官办的,多数是中外慈善团体和宗教团体所办。根据《哈尔滨市志·民政·侨务志》记载:截至1931年,伪哈尔滨特别市公署调查,哈尔滨的慈善单位共有22家,其中官办的3家,民办的3家,外侨营办的16家。
      (一)官办慈善团体
      哈尔滨特别市市立育儿园,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院址设在道外北十九道街。初为贫民庇寒所,1920年改为地方慈善总会,始设贫民学校,后来改为工艺教养所、福儿院、同善堂、教养院。设院长1人、事务员1人、教员5人、管理员1人、书记1人、保姆2人、杂物1人,收养中、俄孤儿230人,施以初等教育。年度经费2.91万元。
      哈尔滨市残老救济所,创办于1913年,前身为滨江县公署设立的“滨江县养济所”,所址设在道外长春十二道街。1932年伪市公署接办,改称“慈善救济所”。
      哈尔滨特别市市立慈善救济所,建于1927年7月,所址设在香坊草料街,原名为栖留所。1929年7月由山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接管,改为残老收养所,沦陷时期由伪哈尔滨特别市公署接管。年度经费伪币1.8万余元。
      (二)民办的慈善团体
      世界红卐字会滨江分会,创办于1928年9月,会址设在道外二十道街花园内原道院旧址,1931年迁至南岗区山街(现一曼街),道教信徒傅巨川(道号道言)为会长。以救济灾患为宗旨,办理社会慈善事业。会内设总务、储计、防灾、救济、慈善、交际6个股份,分管各项事务。

    推荐访问:哈尔滨 初探 慈善事业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