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活力

    时间:2021-06-03 20:03: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社会管理”的提法转变为“社会治理”的提法不是简单的概念变化,而是体现出党的执政理念的转变,由此会影响未来社会体制建构的方向,带来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的转变。社会治理工作,本质上是一种群众性工作,两者高度契合。因而,创新社会治理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进行社会治理创新,要把尊重群众意愿和智慧放在首位,维护好实现好群众利益作为根本,夯实群众基础作为保障,化解群众矛盾作为关键,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在思想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实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人民群众 社会参与 社会治理
      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不断深入展开的形势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会议通过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多次使用“社会治理”一词,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法、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从“管理”到“治理”一词之变,并非是简单的概念变化,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根本转变。“社会管理”给人的感觉更多是政府自上而下地管理社会,而“社会治理”则意味着除了政府外,治理主体还应包括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等,他们都要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由此,必然带来社会管理的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的转变。如何把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与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结合起来,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治理理念将影响未来社会体制建构的新方向
      对于“治理”一词,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解释,依据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治理就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这是一个使互相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1]。
      治理理念给当今中国提供了诸多启示:其一,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意味着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从而对政府是唯一权力中心的传统观点提出挑战。其二,责任权限的模糊性。治理不是一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政府要把原先由其独立承担的许多公共责任转移给企业部门和社会组织,包括长期由政府负责的事务。其三,治理主体间的相互依赖性。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在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权力依赖关系与合作伙伴关系。其四,行为者间的合作自治。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形成自主自治的网络,各组织间相互进行合作,分担社会服务的责任。其五,治理能力的多样化。办事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有责任使用新的方法、工具和技术来更好地对社会事务进行控制和指引。
      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权力高度集中、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尤其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多变、地区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诉求表达不畅、冲突事件频发等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逐步加剧,使得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着原有的社会管理功能难承载、过去的社会管理手段难奏效、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难实施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社区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平台。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融合了各种不同的主体,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基层政府、住区企事业单位、业主委员会、民间非营利组织以及社区居民,这构成了治理的多元主体。事实上,每个治理主体都承担着不同角色,而且各个治理主体的角色也处在不断转换中,如何使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建起基层治理网络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推进社会治理变革,首先需要党的执政理念来一个大解放,促进治理观念的形成。社会治理变革,要求执政党必须充分认识到,国家和社会治理,是由多元主体共同构成的治理结构来完成的,应重新树立“社会本位”的理念和原则。解放思想,要求不墨守成规,不瞻前顾后,必须胸怀高远、有勇气、有智慧闯新路。今天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大,要敢于摆脱僵化的、教条的思想、路线和政策,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来决定,而不仅仅依靠已有的经验和固化的模式。原来政府控制和管理社会的观念要让位于调控、引导、服务和整合力量的观念,管控观念必须让位于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治理。
      二、党的群众路线与社会治理理念的高度契合
      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需要从执政党建设的角度来思考国家理治体系建设问题,要从执政党的性质、组织宗旨上来思考社会治理问题。习近平曾指出:“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社会治理创新,离不开富有成效的群众工作。目前,利益主体日益多元,阶层分化日益加剧,各种观念、思潮纷纷出现,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执政党如何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创新社会治理本质上是要求党和政府重构管理和服务的理念、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和方式手段等,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正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的要求和体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确定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简单说就是对待群众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 它包含群众的内涵、群众的构成、群众的地位、作用和对待群众的态度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是人民群众主体论, 就是在以唯物史观来分析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确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 并进而确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确立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基本施政方略,以这样的视野来认识和分析社会矛盾和问题非常关键,因为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重要。
      另外,我们党今天如此重视社会治理创新,既有现实的考虑,也有历史的渊源,并非权宜之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日益聚集,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很多,人民群众对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极为迫切,执政党必须勇敢地面对这些新挑战。当谈起社会管理,首要的问题是解决目的问题,不同的目的,就会有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做好社会治理工作,正像党的群众路线所要求的,一切为了群众。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就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自己的工作中体现人民利益需要。同时,当今中国因为社会利益格局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变化、人们活动方式变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变化等原因,社会治理工作显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重要,创新社会治理显得越来越迫切。

    推荐访问:人民群众 激发 治理 活力 参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