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中国铁甲畅想

    时间:2021-05-25 16:04: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tkzj/tkzj201009/tkzj20100908-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tkzj/tkzj201009/tkzj20100908-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tkzj/tkzj201009/tkzj20100908-3-l.jpg
      对于军事,大部分爱好者关注的都是武器装备,以及同类装备在参数上进行比较。很少有人关心,为什么装备会发展成这个样子,而影响装备、编制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更少有人从全局关注军种兵种和国家整体战略以及本国国力的关系。今年时值我军装甲兵建军60周年,我们就从这样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剖析一下我军装甲兵60年来的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
      
      自1945年12月利用缴获坦克成立第一支坦克部队,至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坦克部队已发展为2个战车师又2个战车团,共有官兵12 697人。1950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许光达任司令员。建立一支强大的装甲兵部队,仅有硬件装备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良好的软件和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工业能力。
      我军的坦克缴获自国民党军,国民党军的坦克战术、运用远不足以作为垂范师承。本为陆战利器的坦克在内战中扮演的最著名角色却是国军高级军官的逃命工具。1949年的中国,能够通车的铁路不到2万千米,有铺装路面的公路更是只有1.4万千米,分布还极不均衡;工业能力还不如一个欧洲小国比利时,不要说飞机坦克,就是载重汽车也不能批量生产。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限制了军队的机动方式和机动速度,落后的工业能力也极大地制约摩托化部队的保障水平和补充能力。
      1950年10月,借鉴苏联经验,军委装甲兵计划准备在3年内,到1953年年底,建设11个坦克旅,每个坦克旅编2个坦克团,1个摩托化步兵团,都是小团制,每旅编坦克90辆(每团45辆),运输和特种车584辆。此外还要建立4个军区坦克司令部,3个中心修理基地,3个中心仓库,1个坦克学校,1个编练基地。这个编制,学习苏联却不照搬苏联,而当时急迫的形势和欠缺的经验是没法让我军慢慢自行探索的。
      我军装甲兵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实现现代化和正规化,但限于条件和时间,只能从苏联获取装备并学习苏军的坦克兵战术。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全盘引进。装甲兵领导机关成立后,从苏联首批购进10个坦克团的装备,主要为T-34/85中型坦克、IS-2重型坦克和ISU-122自行火炮。部队在苏军官兵的帮助下,以连队为单位按专业分组进行训练,完全按照苏军编制、战术、作业标准、条令条例学习装备使用和战术。随后,装甲兵使用苏制装备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装甲兵的3个坦克师、4个独立坦克团和6个步兵师属坦克团,分3批轮换开赴朝鲜,参加大小战斗246次,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战,打出了国威军威。但在战争中我军坦克兵也认识到了苏式的装备、战术和编制体系的局限性。
      苏军的装备、编制和战术体系,对于中国来说,并不完全合适。主要体现在三点:
      一是苏联自身有着强大的工业实力,苏军的装备数量和整体机械化水平是中国无法望其项背的。苏军有着规模巨大,装备较为先进的前线航空兵,能够有效掩护地面部队,这一点我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达到。由于没有制空权,装甲兵在战争中无法进行大规模作战,而整体机械化水平的低下也导致无法按照苏军“大纵深”战役理论,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作战。
      二是地理环境和国防战略的不同。苏联东欧地形以平原、草原为主,中国的地形南北分明,北方地区比较适合装甲兵使用、作战,而南方的丘陵、山地、水网稻田则不利于苏军以中型坦克为主的装备和战术。苏联和华约的作战对象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其想定是在美军大规模增援西欧之前把北约赶下海。而我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后,陆地安全形势大大好转,我军在北方的防御重点在渤海湾,任务是阻止美军及其仆从军在渤海湾登陆威胁京津。南方的主要威胁是盘踞台湾岛的蒋介石匪帮,此时蒋军还占有相当的海空优势。中央将浙江、福建作为未来蒋军反攻大陆最可能的战区,考虑到美蒋海空军的优势,我军将在沿海诱敌深入再行围歼。这个战略,被形象的称作“北顶南放”。长江南北地形以及假想敌的不同也直接影响了我军装甲兵的编制和未来装备的研制方向。
      三是苏军自身的缺陷。苏军坦克兵经历过二战的考验,是世界上数一数二强大装甲力量,但其自身装备体系、编制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苏军坦克师在装备上配套不足,缺乏自行高炮、自行压制火炮和装甲输送车,其观测、通讯、指挥控制能力较之西方薄弱,因此其部队编制小于美军。通讯和控制能力的缺陷也是苏军以直瞄直射的强击火炮作为主要火力支援手段的原因之一。我军学习苏军时,由于自身经验和工业能力的制约,也继承了这些缺点。这些问题日后日益放大,成为我军70~80年代改革的重要对象和方向。
      围绕上述学习苏军带来的先天不足,我军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展开了一系列装备、编制、作战体系的有益探索。首先是区分南北,全军以长江为界限,北方以重装部队为主,南方以轻装部队为主,即所谓“南轻北重”。同时为适应南方多山、多河流水网的地理特点,研制了62式轻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同时总结学习苏军带来的得失。当时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苏军的装备、战术体系,二是苏军的编制体系,这两者是互相交叉影响的。装备、战术上,部队反映主要是合成化程度不够,机械化部队冲击容易造成步坦脱节。编制上,反映问题最多的是师属坦克团(T-34中型坦克24辆,SU-76自行火炮16辆,481人)。一个人员编制不到500人的小团,装备2种车辆,维护保养极其麻烦。
      这些问题也向苏联顾问反映过,得到的回答却让人啼笑皆非。苏联顾问的解决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全军摩托化、机械化,以坦克底盘发展自行高炮和新型强击火炮。这个解决方法对于当时国力有限和执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中国,并不现实。
      以上的种种情况,为将来我国装甲兵的独立摸索打下了基调。要用自己的力量完善坦克及其配套装备,形成合理高效装备体系;在编制、战术上要发展适合本国积极防御战略的战术体系。
      
      极左时代的探索
      
      我国装甲车辆研制体系的初步形成相伴的,是“大跃进”风潮,全国上下浮夸风盛行,各行各业都在拼命调高指标。1956年,军委要求在原有40辆坦克的小团基础上,发展为120辆坦克的大团,然后建设至少20个步兵军军属坦克团、7个坦克师。这个庞大的计划由于当时确定不再进口苏制装甲车辆,而未能进入实施阶段。1960年3月31日,许光达大将在高等军事学院作题为“陆军的发展趋势及装甲兵的运用”的讲演。演讲中又提出装甲兵的机械化计划,这个计划更庞大,按计划到1967年,坦克师应占到陆军作战师的13%,机械化师占到40%,摩托化师占到47%,另外还有独立的坦克部队和分队。每个坦克师编制坦克400

    推荐访问:铁甲 畅想 中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