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孙子兵法》势论浅见

    时间:2021-05-25 00:01: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孙子兵法》与《势篇》所阐述的思想,不仅仅是关于战役战术的理论,而且也是关于战争战略的理论,是正确处理各种军事矛盾以形成军队战斗力的理论。我们把这一理论称为势论,这一理论渗透、贯穿于《孙子兵法》全篇之中。本文从知势、造势以及任势三部分探析《孙子兵法》的势论内涵,便于大家更加全面理解和掌握《孙子兵法》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 孙子兵法 势论
      中图分类号:E89文献标识码:A
      
      "Art of War" Humble Opinion on the Situation
      ZHENG Zhiquan
      (Shanghai Branch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The Art of War" and "potential chapter" set forth the idea, not just on tactical theory, but also the theory on war strategy, is to correctly handle various military conflicts to form military combat theory. We called this theory potential theory, this theory runs through the "The Art of War".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potential theory from three facts called knowing the potential、manufacturing the potential and using the potential, in order to facilitat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 Art of War".
      Key wordsThe Art of War; potential theory
      
      要了解《孙子兵法》势论所包含的思想,必须首先弄清“势”的确切含义。从《势篇》三次设喻讲“势”看,“势”的基本含义是力。“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这里的“势”指的是冲击力。《孙子兵法》势论是关于正确处理各种军事矛盾以使军队形成强大战斗力,并科学运用这种战斗力、用小力而获大功的理论。孙子对“势”的认识尽管是直观的,零散的,朴素的,但仍可看出,其势论由三部分组成,即:知势、造势与任势。孙子关于知势、造势、任势的论述,抓住了决策规律的要旨,从而形成了重实际、讲辩证、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独树一帜的哲学思想。
      1 “知势”是基础
      知势,即对势要有科学的认识,孙子强调要对现实之势进行科学分析。十三篇中用“知”达70多次,这些“知”,实际上都是讲的知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知敌我之“势”
      《孙子兵法》中说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在这里,孙子从客观实际出发,将“知彼知己”提高到关系战争胜败的高度,认为正确指导战争、夺取战争胜利的前提和唯一途径必须是“知彼知己”,而“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旗帜鲜明地反对靠祈求鬼神的方法,反对简单类比推测的方法,反对依靠星象猜测的方法。明确地指出战争的胜利与否取决于指挥员自己,取决于对敌情的透彻了解。
      所谓“知彼知己”需要知的实质上就是敌我双方的优劣之势,那如何知呢,孙子提出了“庙算”的手段,所谓庙算,就是“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即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比较和推断,从而对敌我双方情势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
      1.2 知天地之“势”
      知天地之“势”,就是要了解天文地理对战场环境,以及对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可能造成的影响。从军事地形学的角度说,孙子对他所认识到的地面空间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且归纳出一个精辟的结论:“地形者,兵之助也。”孙子的名言“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以及他在论述“五事”、“七计”时讲的“天地孰得”都是从战略高度强调地理对于克敌制胜的重要作用的。
      地理正因为在战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而孙子开拓性的将地形分为“通”、“挂”、“支”、“隘”、“险”、“远”六种,同时他非常强调行军作战必须侦察或利用乡导去了解地形、掌握地形,他指出:“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他还说过:“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这就不仅讲到要了解地形,而且还讲到了正确利用地形进行战场准备的问题。
      1.3 知变化之“势”
      前面提到了要知敌我之“势”,知天地之“势”,但是这些都是对他们静态的了解,事物是在变化的,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要了解敌我、天地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这种变化可能对我方力量的影响,即所谓的要知变化之“势”。
      关于敌我的变化之“势”,孙子用知敌四则进行侦察验证,即“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在遂行战役战斗任务时,他又提出了32种相敌之法,其要点是强调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而用间的目的也是为了“先知”,即预先了解敌人的情况,以为战略、战术决策服务。
      关于天地的变化之“势”,孙子认为,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说的就是将领要机变行事,灵活多变,思考问题,要兼顾到利害两个方面,知晓事物变化带来的变“势”。
      2 “造势”是手段
      造势是手段,目的是通过主观努力扩大主客矛盾双方力量的差异,造成于己有利的力量对比,主要包括战略、局部和时间三个方面。
      2.1 战略上强己弱敌
      首先,要努力在战略上造成自己的整体优势,即经济优势(“以镒称铢”),政治优势(“与众相得”,“上下同欲”),组织优势(以“分数”部署配置等加强我方力量),军事优势(人员素质、武器装备、将帅指挥能力、部队快速机动能力),外交优势,谋略优势等。同时,离间、分化、削弱、迷惑、麻痹敌人,使敌人之势愈弱,则我之势也就相应增强。
      造势犹如一个聚能和释能的过程。《孙子兵法》中比喻其为“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一方面应周密组织,广泛动员,把军、警、民、人、财、物等各种力量最大限度的发掘出来,使得各个方向的力量、各种作战形式的力量、各种作战手段的力量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另一方面要合理应用,形成综合优势,发挥最佳效能。根据作战力量的性质、数量、特长,区分不同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合理部署,灵活运用形成整体综合优势。
      2.2 局部上专我分敌
      在全局上形成了优势,还须在局部上创造优势,如,“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讲的就是如何在局部战场用优势力量对付敌人的问题。

    推荐访问:孙子兵法 浅见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