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伯乐:粟裕与陈毅(之四)

    时间:2021-05-25 00:01: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刘少奇向中央推荐粟裕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粟裕一生之中,有幸遇到了朱德、陈毅、毛泽东和刘少奇4位伯乐。刘少奇与粟裕相识于1940年11月7日。
      这天,时任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与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黄克诚来到海安。陈毅、粟裕率苏北党政军机关干部聚集到海安中坝串场河码头迎接。
      粟裕没有见过刘少奇,这是第一次。他静静地打量着这位面容清癯、略显严肃的中央首长。
      粟裕给刘少奇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腼腆。他身材瘦小,寡言少语,但说出话来却很严谨。让刘少奇对粟裕刮目相看的是两次战役。
      第一次是曹甸之战。
      黄桥决战令陈毅名声大噪,刘少奇极力向中央推荐他为华中军事统帅。
      当时,华中地区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很多,有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3个支队9个团,有陈毅、粟裕率领的苏北指挥部3个纵队9个团,有彭雪枫率领的八路军第四纵队3个旅7个团,有张云逸率领的江北指挥部2个支队6个团和江北游击纵队。上述这些部队分属八路军和新四军,各有自己的指挥系统。
      刘少奇向中央提出统一中共在华中地区的军事领导,建议由陈毅任新四军八路军华中各部之总指挥。中央复电:决定由叶挺任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陈毅为副总指挥;在叶挺未过江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11月17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海安城西寺宣告成立,陈毅为代理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赖传珠任参谋长。
      至此,陈、粟事实上的第一次搭档关系正式结束,他们回到严格意义上的上下级关系。
      11月23日,陈毅、刘少奇率华中指挥部离开海安前往盐城,开始组织曹甸战役。
      曹甸战役的作战构想是刘少奇提出的,出发点是利用黄克诚纵队南下参战、韩德勤黄桥大败的有利时机,进攻兴化,一举解决韩顽,建立抗日民主的新江苏。他没想到,这一设想遭到两个主要将领的反对。
      一个是粟裕。早在11月4日,粟裕即与陈毅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和刘少奇,提出:“立即灭韩固然便利,恐先给蒋(介石)以大举反共之口实,于政治上不利。”此外,也有军事方面的考虑。
      另一个是黄克诚。较之粟裕,黄克诚反对得更激烈。他提出了3个理由:第一,政治气候不成熟。黄桥决战是韩顽主动犯我,我们是自卫;现在进攻曹甸是我们主动打人家,会造成被动。第二,我们刚刚占领淮海、盐城地区,没有站稳脚跟,当务之急是巩固根据地;第三,曹甸是韩德勤的老巢,有坚固的防御体系,且是水网地带,易守难攻。
      刘少奇决心已下,经报请中央批准,于11月29日发起战役。
      陈粟搭档时期,作战指挥分两个层次:陈毅负责战役指挥,宏观上掌控战役进程;粟裕负责战场指挥,战术上落实战役意图。曹甸作战中,陈毅集战役、战术于一身,亲临前线指挥。
      多了几分率性,少了几分精细,失去了往日的缜密。参战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兵分两路,猛冲猛打,突破三道防线后,在宝应县东北的曹甸受阻,久攻不克。
      曹甸守军并不多,只有5000余人,但是工事坚固。主攻曹甸的黄克诚看到大批官兵倒在水网泥泞之中,对死打硬拼的战术产生疑问,直接致电刘少奇,对战术提出6点改进意见。总指挥拒绝他的建议,命令按原定计划发起总攻。战至12月19日,参战部队虽然歼敌8000余人,但付出了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曹甸仍然未能攻下。
      激战18个昼夜之后,刘少奇终于冷静下来,下令撤出战斗。
      战后,华中局把战役失利的原因归咎为担任主攻任务的黄克诚作战不力和态度“右倾”,陈毅要他作检讨。在干部会议上,两位性格耿介的老战友当场争吵起来,但两人谁也没有说服谁。
      两年后,陈毅从更高的角度、从战役指挥的角度思考问题,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他在《曹甸战斗总结》写道:
      ——曹甸之战是我去攻人家,缺少理的。统一战线就未如黄桥战斗那样成功,而且战斗部队也未详细解释动员,仓促作战。
      ——我很轻敌,准备非常不够,变成了浪战。
      ——我们的战斗手段是攻坚,这就要有很好的准备和按攻坚战原则作战才行。当时我们这方面就差了,光是猛冲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果我们采取坑道作业,就有可能成功。
      陈毅批评同志严格,解剖自己更严厉。他后来多次向黄克诚道歉,令后者非常感动,一再表示“军长不必再过自责”。
      刘少奇后来把曹甸失利的责任揽了过去。他不仅原谅了两位唱反调的将领,还更加关注在争论中表现出卓识的黄克诚、粟裕。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项英被害,叶挺被俘。中央立即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任军长,刘少奇任政委,粟裕任第一师师长。
      半年后,盐城保卫战爆发,黄克诚、粟裕又一次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韬略和预判能力。
      盐城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有“苏北小延安”之称。1941年夏,日军抽调第十五师团第十一旅团和独立第十二旅团,集结近2万人,向盐城发动“扫荡”。日军总司令部的目标是“以闪电战打击陈毅将军,消灭重建的新四军军部及其主力”。
      粟裕是最先示警的新四军将领。
      “扫荡”盐城的主力为日军第十二独立旅团,与之对垒的是苏中第三分区部队。“扫荡”开始后,第三分区压力不增反减,这引起了粟裕和叶飞的警觉。叶飞在自述中说:
      开始,敌伪军约有少量增加,由如皋、海安、安丰、富安、李堡等据点出动,“扫荡”我苏中二分区。另外,南通、海门、启东等据点敌伪军以原有兵力出动,“扫荡”我苏中四分区的中心地带,而敌寇唯独没有在我三分区增兵。为什么?这使我很踌躇。
      粟裕与叶飞反复分析,认为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日寇由南浦对苏中发动全面“扫荡”,由于兵力不足,而舍弃第三分区;第二种可能是日寇兵发南浦,目标不是苏中区,而是向北用兵,闪击军部。后者最危险,可能性更大。他们及时向军部预警。

    推荐访问:伯乐 之四 粟裕 陈毅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