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再论后殖民语言势差结构理论

    时间:2021-05-22 16:01: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文明势差是东西方权力关系的决定因素, 语言势差结构的根本是“文明势差”;“语言势差”是“文明势差”在语言体系中的移植, 由人类进化的不平衡造成, 不受权力支配和控制。权力是语言势差和文明势差起作用的先决条件和后殖民语言现象的决定因素的观点是错误的。
      关键词: 文明; 语言; 权力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1)05-0080-06
      收稿日期: 2011-05-20
      作者简介: 罗世平(1957- ), 男, 博士, 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为(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文学、 文化研究。
      笔者于2006年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4期)上发表了《后殖民语言势差结构理论》(以下简称《后殖民》)一文, 简要地阐述了后殖民语言势差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思想。近期, 王富、 欧宗启两位学者在《社科纵横》(2009年11期)上发文《论权力与后殖民语言现象—兼与罗世平先生商榷》(以下简称《论权力》), 对《后殖民》的基本观点提出异议。本人对两位学者积极参与探讨后殖民语言势差结构问题表示真诚欢迎, 同时希望更多学者关注后殖民语言势差现象。在此, 本人愿与王、 欧两位学者就后殖民语言势差结构理论问题交流思想, 提高认识, 崇实求是。为此, 笔者再论后殖民语言势差结构理论, 就《论权力》提出的异议做出阐释。
      在论述之前, 我必须对本文中反复使用的两个重要概念“东方”和“西方”做出明确的界定。《后殖民》中“东方”和“西方”的概念是根据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在殖民和后殖民时期的关系, 从一个中国学者的视角加以观察界定的, “西方”指自十五世纪欧洲列强环球航行、发现新大陆以来, 向海外殖民扩张并在世界许多地方建立了殖民地的国家和民族;“东方”则指同期被“西方”国家或民族殖民的国家和民族。根据这一定义, “西方”主要指欧洲殖民主义列强, 包括英国、 法国、 西班牙、 葡萄牙、 荷兰、 德国、 俄国等, 以及美洲的美国。虽然美国人在“独立宣言”之前是英属殖民地, 但真正称得上“被殖民者”的人并非是早期从欧洲移民到美洲十三个州的外来者, 而是当地土著印第安人。从这个意义上讲, 美国应是西方殖民者, 而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才是真正的东方被殖民者。《后殖民》中“东方”主要指非洲、 美洲、 大洋州、 亚洲、 加勒比海等被殖民地的国家和民族, 如非洲的摩洛哥、 尼日利亚、 肯尼亚、 毛里求斯、 加纳、 津巴布韦等, 美洲的牙买加、 特立尼达、 多巴哥等, 大洋州的新西兰、 格林纳达等, 以及亚洲的印度等。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中国不在此定义的东方被殖民地国家或民族之列。尽人皆知,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 完全不同于上列东方被殖民地国家或民族。虽然中国曾受到西方殖民主义列强(如英国、 法国、 德国、 葡萄牙、 俄国、 荷兰、 美国、 日本等)侵占, 但从来没有任何外国势力能够完全征服中国、 侵占中国的全部领土、 夺取中国国家主权、 统治中国人民、 控制中国经济。
      中国在政治、 经济、 军事、 科技、 哲学、 文艺等方面是一个强国, 欧洲列国也多是强国。西方列国的强大使中国难以避免遭受侵略, 但中国的强大又使西方列强都不能完全征服中国。结果, 自1840至1949的百余年间, 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中国既不像印度那样被完全殖民, 也不像日本那样从未被殖民, 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虽然如此, 中国从未失去其主权。 故此, 本文中的“东方被殖民地”不包括中国。
      现针对《论权力》提出的异议展开论述。《后殖民》的基本观点是: 语言势位不等于权力势位,而等于文明势位; 语言势差结构的根本是“文明势差”; “语言势差”是“文明势差”在语言体系中的移植, 由人类进化的不平衡造成, 不受权力支配和控制。[1]61-65 对此, 《论权力》提出异议并阐述了不同的观点:权力是语言势差和文明势差起作用的先决条件, 没有权力的帮助, 语言势差和文明势差的作用都是潜在的因素而已。后殖民语言现象 …… 是由权力因素来决定。权力因素才是后殖民语言现象得以产生和持存的重要因素。[2](82-84) 为阐释这一不同观点, 王、 欧两位学者引用《后殖民》中“西方殖民者通过军事侵略和政治统治而将西方的高势语言带到了东方殖民地, 与当地的低势语言发生了近距离或零距离的接触或冲突, 释放出强大的能量, 作用于东方低势语言, 从而实现了对东方国家的语言殖民”[1]64[2]82(引文与原文有出入)这句话, 并且认为此言本身“就逻辑地包含了承认权力在殖民语言认同中的作用。”[2]82 随后两学者又言:“这不是很明确地说东西方语言之所以能够接触或冲突, 是因为有殖民者的军事侵略和政治统治作为前提吗?”[2]82 此言实乃王、 欧两学者对《后殖民》的误解。为更好地说明问题, 让我们回到《后殖民》原文考察上述引文的意义。在《后殖民》的第二部分“文明势位与语言势位”中, 作者强调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东西方语言的势差结构早在西方对东方进行殖民扩张、 军事入侵、 政治控制、 经济垄断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只是在前殖民时期,西方强势语言与东方弱势语言没有近距离或零距离接触、 两者间的势差结构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在殖民时期的军事入侵和政治统治以及在后殖民时期的军事撤出和权力丧失都不能改变此前固有的、 由文明势差决定的语言势差结构。[1]63
      另在第三部分“语言势差、 语言势能、 语言势流”中, 作者再次强调:
      同语言势差一样, 语言势能早在西方对东方进行军事入侵、 殖民统治之前就已存在, 只因西方强势语言与东方弱势语言相距甚远而没有释放出来罢了。殖民时期, 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军事入侵和政治统治把西方高势语言带入东方殖民地, 与当地的低势语言发生近距离或零距离的接触或冲突, 释放出强大的能量, 作用于东方低势语言, 实现对东方国家的语言殖民。[1]64
      以上两段原文反复强调并明确指出, 语言势差和语言势能早在西方对东方进行殖民扩张、 军事入侵、 政治控制、 经济垄断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但《论权力》对此只字不提, 且倒果为因、 弃本逐末, 错误地认为军事入侵和政治统治是语言势差的“前提”。此外, 上列第二段原文中“殖民时期”四个关键字被《论权力》的作者有意或无意地掐掉了。显而易见, 此处的“殖民时期”从时间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表明前句描述的事实发生于后句描述的事实之前;也就是说, 前句中的事实是后句中的事实的前提条件, 即语言势差(文明势差在语言体系中的移植和表现形式)或语言势能的存在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军事入侵和政治统治东方殖民地民族等的前提条件。同理, 先有语言势能的存在, 后有语言势能的释放;如果根本不存在语言势能, 又何以谈语言势能的释放及其对东方低势语言的作用?
      毋庸置疑, 殖民时期西方军事侵略和政治统治是东西方语言近距离或零距离接触的重要前提之一, 但绝非语言势差或语言势能生成的前提条件或决定因素, 因为不同语言的近或零距离“接触”或“冲突”不是语言生成本身, 也不是语言势差和语言势能本身。再者, 上述《后殖民》原文清楚地表明, “作用于东方低势语言, 实现对东方国家的语言殖民”的力量是西方高势语言在近或零距离接触东方低势语言时释放出来的强大能量, 而不是西方军事侵略和政治统治本身。所以, 《论权力》所说的“权力在殖民语言认同中”的“作用”在此仅限于缩短西方语言与东方语言之间的地理空间距离, 使两者能够彼此接触。

    推荐访问:殖民 理论 语言 结构 再论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