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玫瑰之名:隐喻与互文

    时间:2021-05-06 08:01: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我不知道,我在望着镜子里的脸时,
      回望我的是什么样的脸;
      我不知道,是什么衰老的脸,
      在沉默和已经疲劳的怨恨中寻找自己的形象。
      我在两眼漆黑里慢慢悠悠地
      用手摸索着我的看不见的痕迹。
      一阵闪光来到我的眼前,我看见了
      你的头发,灰白的或者仍然是金黄。
      我反复地说:我失去的仅仅是
      事物的毫无意义的外表。
      这句慰藉的话来自弥尔顿,那么高尚,
      然而我依然想着文字,想着玫瑰。
      我也想着,如果我能够看见我的脸,
      我就知道,在这个难得的傍晚,我是谁。
      這是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的《一个盲人》。晚年的博尔赫斯是一个盲人,确切地说,他在五十六岁时即已完全失明。在人类文学史上,有不少杰出的作家都是失明者,远有荷马、弥尔顿,近有乔伊斯和博尔赫斯。他们是失明者,但也是感觉敏锐的智者。在20世纪世界文学的众神殿中,博尔赫斯无疑是少数几位令人仰之弥高的尊者。就文学意义而言,只有詹·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等屈指可数的小说家有资格配享这样的尊位。也同样无疑的是,他们是被诺贝尔文学奖所忽略的大师。当然,他们并不需要一个诺奖来证明自己。
      博尔赫斯早已远去,在他留给世人的遗产清单中,最为人珍重的是虚幻的迷宫、时间的镜像和记忆中的玫瑰。毫无疑问,意大利作家埃科也是这份遗产的受益者。而今埃科亦已作古,埃科也留下了他的文学遗产。
      翁贝托·埃科(Umberto Eco),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学院派作家,2016年2月19日以84岁高龄去世。意大利时任总理伦齐说:“埃科的去世是文化界的巨大损失。作为欧洲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将深刻认知历史的智慧与推测未来的强大能力完美结合。我们将怀念他的著作,他的声音,他尖锐且生动的思想和他伟大的人文主义情怀。”在东方中国的诸多悼文中,人们也不忘强调其“当今欧洲最耀眼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的身份,尽管吊诡的是,在当今中国文化语境中,“公共知识分子”已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公知。intellectual来到中国,便也照例地变了味。
      “公知”只是埃科头上多个光环中的一个,他既是符号学家、语言学家、神学家、史学家、哲学家和美学家,也是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同时也是大学教授和大众传媒研究者。在诸多身份中,埃科自己最为看重的是小说家的身份。小说为埃科这个名字加上了“文化巨人”和“伟大作家”的桂冠,放眼当今这个扁平的小世界,的确很少有作家能配得“巨人”和“伟大”这样的荣耀了。
      作为文化巨人,埃科被誉为“当代达·芬奇”。同为意大利人,埃科确如达·芬奇一样,他们都是不世出的博学者。作为伟大作家,埃科也被誉为“当代但丁”。但丁有《神曲》,《神曲》的确切译名应是“神圣的喜剧”;埃科有《玫瑰之名》,《玫瑰之名》的终极理念也是“神圣的喜剧”。
      埃科是智者,但他不是隐士,尽管他的小说是以形形色色的隐士为主角。作为“公知”,他为欧洲和世界的现实问题发声;作为写作者,他也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人看。他深知学术文章会过时,而小说则有望流传更久远。
      时间业已证明,埃科的小说是传世之作。

    玫瑰的名字


      “昔日的玫瑰是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有玫瑰的名字。”
      不难想见,当翁贝托·埃科为《玫瑰之名》(The Name of the Rose,又译“玫瑰的名字”“蔷薇的名字”)这部厚重而深奥的长篇小说用拉丁文写下最后这个句子时,他的脸上定是掠过一丝坏笑。书名是“玫瑰之名”,小说里却没有玫瑰出现。埃科自己的解释是:“一个符号越是含糊难懂,就会越受重视,就会更具魔力。”魔力所及,《玫瑰之名》1980年出版以来已成全球发行量高达两千万册的超级畅销书,而这原本是一部有阅读门槛的“天书”。
      埃科曾经对人说,“玫瑰之名”这个书名是一些朋友代他选的,是从他仓促间写下的十个书名中选择的。原本第一个候选书名是“修道院谋杀案”,但因小说最后这个借用的诗句中有“玫瑰的名字”,他最终确定了这个书名,因为在文学史和哲学史上,“玫瑰”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这个神秘的符号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
      那个最初的候选书名虽然过于直白,却也很准确,《玫瑰之名》写的就是“修道院谋杀案”。确切来说,这是连环谋杀案,而谋杀现场就是修道院里的图书馆。
      这是14世纪的意大利北部山区,一座天主教修道院里发生了血案:见习图书装帧员深夜遇害。恰好英国方济各会修士威廉与弟子阿德索来到这座修道院,他们是为执行调解关涉教皇地位的教派纷争的任务。威廉修士以精于推理而闻名,他受修道院院长委托调查这起命案,但随后死亡事件发展成了连环杀人案。威廉修士和阿德索凭着对符号、文字、象征、隐喻和预言的深刻理解,拨开重重迷雾,终于揭开了修道院中隐藏的一个重大秘密:所有的死亡事件都指向一本书。这是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第二卷,一本“人人都以为已经丢失或从未写过的书”,这本书的孤本有可能深藏在修道院的图书馆里。所有的死者都是为了得到这本书,他们的死亡暗合了《圣经·启示录》所描写的末日审判的景象。威廉修士发现了这种暗合,于是有了更为准确的推断和预判。
      据说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二卷早已失传,没人知道这位先哲在书中写了些什么,也有人说此书纯属子虚乌有,但埃科却说,他在写作《玫瑰之名》的过程中发现了此书的内容,他说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二卷是《论喜剧》,这是一本有关人该笑还是不该笑的书。
      那些死者是想占有这本书。知识就是真理,知识就是权力。有人要垄断这种权力,便要将知识变成“禁果”。在《玫瑰之名》中,所谓“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二卷”便是这“禁果”。在埃科这里,中世纪欧洲并非人们常说的那么黑暗,那不是“黑暗的中世纪”,那是孕育文艺复兴运动的前夜。

    推荐访问:隐喻 之名 玫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