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民国名案:以法律的名义复仇

    时间:2021-04-10 16:00: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结束。在中华民族举国欢腾的身影中,有一儒雅清瘦、步履微跛的中年男子,其脸上既有国耻得雪之喜悦,更有终得抉择后如释重负的超脱。“这一天,终于要来了”,他喃喃自语。
      这位中年男子,名叫徐道瞵,是以宪法和法制史研究传世的著名法学家,时任行政院政务处处长。这一天,是他苦等二十年的复仇之日。
      11月3日,阴霾细雨,常见的山城天气,徐道瞵走出家门但并非往行政院履职。在此之前他已经递上辞呈,此行的目的地是重庆北碚法院和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他递上去的,是一纸诉状,控告的列象分别是张之江和冯玉祥,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控告的罪名:杀人罪。
      二十年前,徐道瞵的父亲徐树铮遇害于廊坊,凶手是自称“为父报仇”的陆承武。但徐道瞵知道,陆承武只不过是个傀儡,“稀里糊涂地唱了一出孝子的戏”而己。幕后的黑手,实际上是当时手握京畿兵权的冯玉祥。杀人案的执行者,则是冯的下属张之江。这是民国时代的一件著名案件。其背后,是一位法学家的复仇故事。
      故事须从徐道瞵之父徐树铮谈起。徐树铮(1880-1925),字又铮,北洋名将,人称“小徐”,以便与曾任民国总统的“大徐”徐世昌区分开来。徐树铮是清末秀才,弃文从武,为段祺瑞所赏识,被着力栽培,成为段最为信赖的股肱之臣。段视其如己出,为了推荐他,甚至不惜当面与袁世凯翻脸。
      民国八年(1919年),官任西北筹边使的徐树铮兵不血刃,使受沙俄控制而“自治”的外蒙回归祖国怀抱。这是他人生的高峰,功劳之高,连孙中山先生也认为堪比汉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和“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等卫戍边疆之名将。
      民国七年(1918年),徐树铮在天津先斩后奏,以《惩治盗匪法》为由,枪毙了同为北洋袍泽的陆建章。陆建章是天津小站练兵出身,曾任军政执法处处长,杀人如麻,有“屠夫”之称。据说他曾请人吃饭,送客时从背后开枪将人打死,故其请客红帖有“阎王票子”之谓。
      陆建章为人固非善类,被传有通匪之嫌,但徐树铮忌之杀之,难免牵涉背后派系之间的利益冲突,且不经审判,即就地正法。而陆建章的儿子陆承武,原是徐树铮在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夫人亦是同学,两家关系本不疏远。所以徐树铮此举,于法于理,均未允当。徐道瞵回忆,出事后他的母亲非常难过,徐树铮也从不谈及此事,从此亦再未杀人。
      陆建章之死,震动官场,不免人人自危,引起恐慌。仇恨的种子,更在一个人的心中深深地埋下,他就是陆建章的外甥,颇受其恩厚的冯玉祥。
      民国十四年(1925年),徐树铮考察欧美、日本回国。其时北方局势不稳,但顾于考察成果丰硕,他正踌躇满志,执意回京复命。至京述职完毕,他又不听劝阻,执意南返。据说当日段祺瑞案前曾出现“又铮不可行,行必死”的字条,段急派人送徐,但徐并不介意,并拒绝军队护送。一而再,再而三,生机一失再失,命乎?
      12月30日凌晨,徐树铮的专车行至廊坊,被冯玉祥指使部下张之江挟持而去。风雪之夜,随着一声枪响,一代枭雄,竞曝尸荒野,终年四十有六。徐树铮是政府专员,身为同僚的冯玉祥自然不会承认自己杀人,而是电报政府,云:“徐上将有功国家,不幸在路上为匪人劫害,其死甚惨,请政府优予裹恤。”其间,更有陆承武呼啸而至,自称为父复仇之一幕。冯之杀徐,据徐道瞵事后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徐访欧筹得款项,有望东山再起,冯对此颇为忌惮,故先下手为强;二是徐反共立场鲜明,冯当时已经与共产党合作;三是冯欲报陆建章的知遇提携之恩。
      古经“父之仇弗与共戴天”,《春秋公羊传》亦有“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复仇的重任,便落到了徐道瞵的身上,这是他需要去做也必须去做的。亲属复仇,是贯通不同类型文明、贯穿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伦理法则,国家出现后,固然会通过法律来限制私力救济,但是情法的辩难,不会因为制度日趋精致而消减,而是长时间地存在着的。一方面固然是制度并非万能,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人之本能就不是能够被制度化的。此时的徐道瞵,弱冠之年,正在德国留学,回国奔丧,再默默返德继续学业,其内心果真平静如斯乎?非也!他暗中查明真凶后,复仇便成了他以后人生的主题。在其提出诉状之前的20年问,未曾开口说过一次“冯”字,这样的仇恨,何等的彻骨!其内心深处,何等的翻江倒海!
      徐道瞵曾在《二十年后的申冤》一文中总结自己的心路历程:“凡是读中国书,听中国戏,看中国小说的人,对于他,没有一件比替父亲伸冤报仇更重要的。但是我那时知道,对于我,这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冯是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军阀。我是一个赤手空拳的孩子,怎么能谈报仇?想报仇,必须努力向上,在社会上有一点地位,然后才能作此想。因此我下定了决心:先拿报仇的精神去读书。等书读好了,再拿读书的精神去作事;等作事有点成就,再拿作事的精神去报仇!”
      所以,尽管他以《宪法的变迁》的论文顺利地拿到柏林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尽管当时他的公法学造诣甚至超过了同时期的德国学人,但从此,他再也没有踏上公法的学术之径。等他数十年后再执教鞭的时候,已经转向中国法制史的研究。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徐道瞵回国。因徐树铮与蒋介石的交谊,他被蒋招至麾下,历任国防设计委员会、行政院参议、中国驻意大利代办、考试院铨叙部司长、行政院政务处处长。十几年间,职务几换,也曾位列智库,也曾叱咤外交,也曾任司局干部,似乎很活跃、很风光,但书生参政,个中滋味,恐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在30年后发表的《论政治家与学人》一文中,他谈到“世上竟有不少有前途的学者,放弃了他们有把握的学问不做,而到没有把握的政治里去翻筋斗,真是使人难解”,这番感慨,叹息的是自己,还是别人?
      复仇的机会并非没有,韩复榘曾找上门来,愿助“一臂之力”,但徐道瞵何等聪慧之人,如陆承武般的假孝子,他是不愿意做的。“七七事变”,民族抗战,前线部队不乏冯玉祥的旧部,一个中央现职人员若状告冯玉祥,会对军队产生什么消极影响?他们是否会误解中央?他犹豫了。从政并没有给徐道瞵带来期待的权力,反倒束缚了拳脚,国仇家恨,他需要斟酌衡量。

    推荐访问:民国 复仇 名义 法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