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分析和政策建议

    时间:2021-02-23 08:02: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我国领土面积广阔,各个区域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部分地区则相对落后,针对当前我国区域经济的差距进行分析,从多角度着手努力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言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差距展开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有效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分析;政策建议
      由于地理位置分布、自然条件、相关政策、人力资源分配、市场化改革以及城乡二元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区域间经济差距较为明显,不同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也不均衡,區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相对不利的。基于此,准确把握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特点,并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有着现实的必要性。
      一、现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分析
      1、区域间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
      人均GDP是分析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所常用的指标,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体现。人均GDP的高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人均GDP越高也就代表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在对我国的各主要区域的人均GDP变化的统计与对比分析中,可以发现,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区域间人均GDP差距实际上正在不断的扩大,这也表明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各区域人均GDP水平的基本排列顺序为东部直辖市、东南沿海、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并且东部直辖市与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差距增幅较大,呈现出一定的两极分化趋势。
      2、区域间人均GDP增长速度比较分析
      区域人均GDP增长速度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考因素,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至今各个阶段的区域人均GDP增长速度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段时间内,各个区域的人均GDP增长速度都在逐年大幅提升,至1993年前后相继达到了顶峰,而这一过程中东部直辖市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均GDP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西部地区,增长速度最高差距接近10%,在1994年至1999年各区域的人均GDP增速均出现放缓,1999年后至今始终处于缓中有升的状态,在区域间人均GDP增速差距上逐渐呈现出缩小的态势,这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也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逐步趋于科学化。
      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
      1、加大向中西部的政策倾斜力度
      在保持经济较发达区域的良好稳定发展态势的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注重在政策上向中西部地区的倾斜,给予中西部地区一定的激励与优惠政策,刺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体来看:首先,中央政府应出台导向合理的适度向中西部倾斜的开放政策,合理适度的浮动汇率机制,加强税收杠杆作用的财政政策和刺激投资行为的货币政策等等,使得企业团体大胆创新与追求技术进步,个人开拓务实,与环境和谐共存,实现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应依法管理区域内的公共事务,充当推动区域制度创新的主体。地方政府可大胆凭借改革创新的机会,大胆使用转移支付、补贴、行政执法、竞争激励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管理手段,牵动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内源性和外生性的增长。
      2、合理调整人力资源分配与投入
      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国家应加强政策上的引导,鼓励更多的人才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为中西部经济建设与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地方政府也应从人才培养与政策鼓励方面共同着手,一方面全面推进高校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多元化,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优秀完善的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区域内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外部的人才引进,对于优秀人才应通过一定的购房、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创业扶持等政策的制定,加强中西部地区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并使更多的人才在此落户定居,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3、实施兼顾公平效率的区域发展政策
      注重提高区域投入产出生产效率,兼顾公平,避免调整时的结构刚性,以达到资源要素的最优化合理配置与整合。鼓励资源要素区域内、区域外自由滚动,通过不断置换集聚再创效益。各区域凭借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环境因素和区域优势,确定各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的最佳空间配置,推动本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和成长,实现区域效益最大化。中西部地区应建立一种能把中西部潜在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经济优势的制度环境,应建立一整套提高区域生产率和实现区域经济成长的制度框架,以及一种公平竞争、真正体现个人能力的制度空间和激励性的制度安排,使得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有一种持续有效的制度保障。
      4、大力加强信息化的普及与建设
      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提高信息获取与利用的效率,增强信息的共享性,同时以信息化作为媒介,实现区域间、行业间、领域间的深度合作,使各个区域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动向,发现和抓住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以信息化手段增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市场风险的应对与抵抗能力,促进各区域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与高效利用,实现区域间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的均衡,促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打破信息壁垒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从而逐步缩小各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5、推动农业经济与国际的接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区域大多农业经济在区域经济结构中占据比重较大,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应通过进一步对农业经济的政策扶持,鼓励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建设,并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推动农业经济与国际方面的接轨,提高农业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从而逐步消除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制约性因素,也通过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促进中西部区域经济的稳定综合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敖荣军,韦燕生.湖北省区域经济差距及其变化的产业分解[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01).
      [2]沈莉.基于地带划分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研究综述[J].经营与管理,2013(10).
      [3]黄晖.中国经济增长区域差异的制度分析[J].经济地理,2013(01).

    推荐访问:区域经济 中国 差距 建议 分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