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科普文章阅读之把握对象、理清思路

    时间:2020-12-14 12:05: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PM2.5,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对它的准确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又被称为细颗粒物或入肺颗粒物。由于体积小,重量轻,PM2.5可以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PM2.5的比表面积①比较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病毒细菌和各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空气中的PM2.5,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肺泡内积聚,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各种疾病。因此,PM2.5对健康的危害特别严重。
      1982年,美国已经开始展开有关PM2.5的前瞻性研究,并于2002年将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同样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就开始监测空气中PM2.5的日均浓度。研究显示,PM2.5的增长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②。
      随后,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PM2.5对北京市人群的健康威胁,发现当PM2.5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死亡的死亡百分率分别上升0.76%、0.43%和0.67%。
      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为首的主要因素有: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重犯”,包括大型公交车、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这些气体随着废气的排放扩散到空气中;工地建筑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泥头车”上路撒漏扬尘以及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均会促使PM2.5浓度升高。
      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专业人士建议出台整治施工工地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限制燃煤锅炉使用、加强清扫保洁作业、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机动车限行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从源头抓起,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水泥厂、化工厂、冶炼厂和火电厂等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对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要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可借鉴英美国家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举措,加快我国清洁空气的立法保护。
      (选自《南方周末》2013年1月,有删改)
      [注] ①比表面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分外表面积、内表面积两类。②正相关:指两个变量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不过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正比”多与“正相关”混淆。正比,有一个确定的比例系数。
      1.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B.PM2.5之所以能够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体积小,重量轻,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
      C.由于比表面积较大,因此在PM2.5上可以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
      D.PM2.5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转,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解析:B.“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并非是原因之一。
      答案:B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最早于1982年开始有关PM2.5的前瞻性研究,中国在此方面虽起步较晚,但至今也有十年的研究。
      B.根据潘小川教授等人利用模型计算,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就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0.76%。
      C.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的原因,其中污染排放是客观因素。
      D.只有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和道路交通而产生的扬尘,才会降低PM2.5浓度。
      解析:B项潘教授的计算是针对北京市人群计算的,此项属于范围扩大;C项“客观因素”错;D项“只有……才”错,造成雾霾天气的,不止这些扬尘。
      答案:A
      【技法指津】
      一、整体阅读,细心勾画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阅读科普文章首先必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要理清思路就得整体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弄清文章的来龙去脉。整体阅读时要细心勾画,勾画出文章的话题、观点以及结构性标志语,如表明层次、角度等照应、提示、转换、总结的语句。由于有些科普文的内容介绍说明的是广大读者不太熟悉,甚至从未听闻接触到的,作者为将之讲述得更加通俗易懂,往往会拿不少大家熟知的事物来打比方或作比较,如不能搞清各段的内容及段落之间的关系,也弄不清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易混淆对象,自然也就无法梳理好文章的结构层次。
      二、把握语脉,推断逻辑
      科普文写作的目的是传播科学知识,它生动形象,也严谨、准确、客观、逻辑性强。每一篇文章都是由一部分一部分组成的。因此,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必须首先把握语脉,分析语句间的意义关系,梳理行文的语意走向,把握语句顺序的安排及其根据。弄清常见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关系有递进、因果、转折、比较、对照、例证等。把握语脉,可以借助对线索、过渡、照应等的分析,借助对关联词语所表示的语意关系的辨识,借助对指示代词和其他指代、借代、喻代类词语的指代内容的确认,也可以借助对表示肯定、否定、强调、揣测和有所保留、有所暗示等词语含义的理解。
      常见的关联词有递进、并列、假设、条件、因果、转折等几大类,阅读时,看到“首先”,要想到“其次”;看到“多项条件”,要找到“唯一条件”;看到“所以”,要寻找原因……注意关联词有助于我们快速阅读,准确找到答案所在的重点区域或重点句子。

    推荐访问:理清 科普 思路 把握 对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