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生态移民万志俊和他的乡亲|生态移民

    时间:2020-08-17 07:20: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生态移民让我过上了好日子,对将来也有了希望,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盐池县花马池镇盈德村村民万志俊如是说。   万志俊,生态移民。世纪之初的2002年4月23日,身为宁夏南部山区泾源县黄花乡黄洼村支书的他与村上所有的村民一道,利用宁夏生态移民扶贫项目试点的机会,走出大山,离开了那山大沟深、生存艰难的故乡,踏上了谋求新生活之路。2002年移民工作刚开始时的城西滩花马池镇盈德村,街道是一条土路,四周光秃秃的,偶尔有车经过也是尘土飞扬。如今这条路早已变成了柏油路,四周树木林立,设施大棚散落其间,好多移民还建起了大瓦房,有“苏步井大街”之称。从山大沟深的黄洼村到地广粮丰的盐池县城西滩,近10年来,我用手里的相机见证了他生活的变迁。现在万志俊一家有了10亩水浇地,粮食亩产都在1000斤以上。
      下午2点,我来到盐池县花马池镇盈德村村部,已经是村党支部副书记的万志俊告诉我,近两年他学会了不少东西,电脑也会用了,打字制表都能行。说着还拿出一份刚刚写好的两篇回忆移民搬迁的文章给我看。眼下他的日子过得不错,两个孩子也长大成人,在西安打工,为家里贡献不小;他和老伴儿这几年种大棚、栽蘑菇、搞养殖,收入不少;住房也重新装修了,地瓷砖、吊顶、吸顶灯一样不缺。
      说起移民搬迁,万志俊满心喜悦,用他自己的话说:“移民让我们离开了原先的那个穷窝窝。现在我们过的日子就和个县城的人一样,大大的院子,满圈的羊,还有国家补贴买的农机具,县上出钱建的蔬菜大棚。只要肯干,不管是种地还是出去打工,一个人一年的收入都是原先的十几倍。”我向他了解村里的情况,他不假思索地说:“我们盈德村共有人家454户,1854口人,耕地面积4205亩,由于这里土质好,又有扬黄灌溉,每亩地种玉米都能收获1500斤左右,加上距离城市近,打工方便,村民的收入都增加了不少。2004年~2005年两年间,村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实现了每户一只羊、一头猪、一头牛;后来又在国家扶持下建起了107栋三位一体蔬菜大棚,到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说到这里,万志俊指着坐在办公室一角一直没说话的一位中年男子说:“今天巧了,这个人在我们村最有说服力了,他原先在老家日子都过不下去了,为了还账不得不远离家乡,过着半流浪的生活。现在人家靠着种大棚一年就能收入个四五万,去年还盖了一院子大瓦房,成了村上的富裕户。”在我一再要求下,这个腼腆的中年男子告诉了我一些关于他家的事。他说:“我叫杨文志,原先在苏步井乡,那时候家里子女多,地里又收不了个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后来为结婚我又落下了2万多元钱的饥荒,人家天天上门要账。为了还钱,也为了能离开那个没希望的窝窝,1996年我带着媳妇开始了近10年的流浪,最难的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活得那叫窝囊。那时最想的就是啥时候能过上好日子,能吃饱穿暖再有些零花钱。2002年听说家里要搬迁,搬到城西滩,我和媳妇赶回去想尽一切办法终于离开了沙窝。2004年响应政府号召,我接受了政府分给我的半亩地大小的两栋蔬菜大棚开始学着种菜。”说到这里杨文志长长舒了口气,接着说,“种大棚让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年两茬蔬菜收入就能有2万多,再加上大田种的玉米、油葵,全家5口一年下来每个人平均就是1万元的收入。饥荒还上了,还有了积蓄。2009年我花18万盖起了4间瓦房,现在的日子好得自己都想不到。”一旁的万志俊接过话茬说:“杨文军是个能人,种菜全凭自己摸索着学,现在成了村上的种菜能手,不但自己富,还带着村上好多户人家通过种植温棚走上了发家致富的路。”
      在杨志文的蔬菜大棚,他高兴地让我看他种的辣椒。他指着绿油油的辣椒对我说:“今年辣椒价钱好,每斤3元钱,我这两棚辣椒收入个三四万没问题。”他还请我到新盖的瓦房看看。房间里电话、电视、计算机、沙发、煤气灶一应俱全,还有一个供热用的小锅炉。
      我一直想去万志俊家看看。当年为了搬迁,他最先拆掉了自己的家,给全村人作了表率。记得当时他的家当就堆放在村口护林点的门口,不多几件,一台小手扶拖拉机就能拉得下。不觉间8年过去了,当年种下的从家乡带来的杏核、桃核已长大成材开花结果。走进他家,洁白的地瓷砖和雪白的墙面让屋里显得十分亮堂。一台大电视、崭新的家具,还有几盆枝叶繁茂的花草,让屋里盈满了幸福温暖的气息。万志俊的老伴看家里来了客人,忙不迭地端茶倒水,还一个劲儿地说家里乱。其实这家和过去的家比起来早已是天壤之别。坐在他家的沙发上,我问起他为什么想起来写关于搬迁的文章。万志俊回答,就是为了记住那段永远忘不了的搬迁,是生态移民搬迁让他和千千万万的人走出大山,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
      这些年,宁夏先后建成了红寺堡、盐池县城西滩、孙家滩、甘城子、月牙湖等一大批生态移民区,其中盐池县城西滩作为生态移民扶贫区,共有2万余名生态移民至此,他们大部分来自干旱地带。移民扶贫使得他们告别了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天喝水的生活。2007年,宁夏确定了新一轮生态移民规划,决定用5年时间,搬迁120余万贫困人口,按照“人随水走,水随人流”的思路,将居住在偏远分散、生态失衡、干旱缺水地区的贫困人口有步骤地整村转移到近水、临路、靠城的地方发展。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年这句生态移民的九字方针如今已变成了现实。■

    推荐访问:乡亲 移民 生态 生态移民万志俊和他的乡亲 万志俊和乡亲们的故事 生态移民搬迁模式创新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