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浅谈经济新闻的采写]经济新闻最新消息

    时间:2020-08-11 07:57: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经济新闻是新近发生在经济生活中,群众关心的、重要的事实报道。经济新闻在采写上常存在思维陈旧、空话套话多、小题大作等误区,如何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质量,笔者认为首先,要站在受众的角度选择材料和切入点,其次,从关注数字向关注故事、矛盾冲突和细节转变,三是以“用专业眼光看经济,以职业眼光看新闻”进行经济报道,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报道才会有思想、有深度。
      【关键词】经济新闻 经济报道 采写
      
      作为电台记者,我们在从事新闻报道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就是怎样写好身边的经济新闻,这不仅是业务问题,而且还事关地区经济建设报道,值得认真进行探索。
      
      一、经济新闻的特征及写作误区
      
      经济新闻是新近发生在经济生活中,群众关心的、重要的事实报道。同其他新闻报道相比,经济新闻至少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经济新闻不像突发事件那样有着较高的关注性和震动性,一时难以产生“爆炸”性的社会效应;二是经济新闻不像典型人物那样,具有传奇的经历、生动感人的事迹,它常常是以数字、措施和效益说话,写得不好确实枯燥无味、吸引不了听众;三是经济新闻不像社会新闻那样可听耐听,因为它没有世间百态,更没有趣闻轶事的描述;四是经济新闻不像时政新闻那样风云变幻,它所孕育的波澜往往需要一个过程、一个阶段甚至是一个时期才能显现。这四个特点决定了经济新闻不仅难采访,难写作,而且受众接受程度难以提高。
      不少人将经济新闻写得苍白无力,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误区:
      一是思维陈旧。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的人跟不上节拍,抱着唱“四季歌”的传统观念,墨守陈规,缺乏创新思维,总把开一个会、搞一个活动、提一个新话题当作经济新闻,结果写出来的新闻总是缺乏新意。
      二是空话套话过多。在行业中,有相当多的新闻工作者写经济新闻沿袭一个公式,即观点+数字+事例,今年的报道与去年相比,只是时间、地点、数字变换而已,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是小题大作,过分拔高。有的人写经济新闻喜欢将一个很小的新闻事实提高到不该提高的程度,夸大其辞,结果鲜活的新闻事实被大帽子掩盖了。
      
      二、做好经济新闻报道与采写的关键
      
      这些年,作为一线新闻工作者,笔者对新闻报道,尤其是经济新闻报道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事实上,经济新闻已拓展为经济现象、问题、风气、人物等多层次、多方位的报道,经济新闻自身正在摆脱固有的束缚,在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实现不同突破。经济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大可以涉及到一项新的经济政策的宣传,小可以是一条市场信息的提供。因此,好的经济新闻不仅应该可听可看,而且应该耐听耐看。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现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谈几点体会。
      首先,要站在受众的角度选择材料和切入点
      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受众关心经济报道,特别是和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那些经济报道最受欢迎。因此,我们在采写经济报道时,要深入研究社会生活,研究受众,准确地掌握受众关心的热点,想了解什么,找到、找准结合点。
      比如,前些时间,为了强化引进外资的宣传力度,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纷纷围绕着各地开办了多少家外资企业,吸引了多少外资投入(尽管有些投入还是意向性的),如何治理吸引外资的“软环境”,引进外资后可以增加多少出口创汇,又可以解决、容纳国内多少劳动力的就业等等事实材料作报道。这样的报道,由于单纯地传递引进外资的重要性、优越性的信息,一方面可能诱发一些地方和部门互相攀比,搞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的错误行为,导致经济活动、经济生活走向歧路;另一方面也可能在部分受众中引起“反思”:引进外资真的那样“十全十美”吗?难道不会对我国国内市场带来冲击?难道不会加剧国内已经出现的能源、交通的紧张?难道不会影响到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平等竞争?……其结果不但不能达到应有的传播目的,还会诱发受众对报道的“逆反心理”。这种报道的不足,就在于它没有站在听众的立场看问题,表达的都不是听众真正关心的事情。
      除了站在受众的角度选材料,还应该转变话语体系。有的经济报道过于学术化、理论化,文章因而显得枯燥无味,内行不愿听,外行听不懂。要克服这一弊病,吸引听众,就要求我们的记者要转变话语体系,将工作报告、会议纪要、政策规定、领导活动等“变”成受众想要知道的东西,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
      例如在对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报道中,如果我们不是单纯地谈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有多少企业节约了多少度电,而是换一种说法,这些企业节约的电可供同样规模的企业再用一个月;在谈到民用瓦斯气的推广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意义时,我们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报道全市瓦斯气用户已有多少家,为群众带来了便捷的生活、节约了多少开支,减少了多少大气污染……这样,听众接受起来就会容易些,原本专业性很强的经济报道也就变得通俗易懂了。
      西方经济新闻通俗化运用的技巧非常值得我们借鉴:①使用普通而熟悉的词,如用“偷”而不用“偷窃”,用“死”而不用“故世了的”。②句子简洁,要避免使用结构复杂、过长的句子。③段落简短。④尽量不使用“行话”、“专业术语”,对于一般读者看不懂的地方,包括实在不能避免的专业名词,要在文章中进行必要的解释。
      其次,从关注数字向关注故事、矛盾冲突和细节转变
      经济报道的确有专业化、抽象性的特点,比其他新闻更重视数字性、规律性,更具有理性色彩,但经济报道也可以写得好看。因此,我们在采写经济报道时,不仅要通过具体的数字说服人,更要通过精彩的故事、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诸多的细节转变来感染人,让经济报道脱掉以往过于严肃的“外套”。
      例如,河北日报刊登的《县委书记的笔记本》一文,通过县委书记笔记本记录内容的变化,反映了县委书记转换脑筋、增强市场经济观念的主题。该通讯开门见山:河北省南和县县委书记张申元的笔记本记录内容发生了新变化,“过去政治信息多,如今经济信息多。”不到半年,记了56条经济信息。并且,“张书记捕捉信息快,用信息也快。”接着,记者摄取了一个细节:“11月10日上午,邢台地委书记来南和,无意中谈到明年巨鹿县杏茶饮料产量要增加1.9万吨,张申元随即记下这条信息。”下午,他便“跑到县异型玻璃厂,给厂长算了一笔账。”厂长第二天就高兴地到巨鹿联系业务。张申元为啥重视经济信息?记者又摘录他的笔记:“市场经济时代,领导不了解市场,就失去了领导经济的主动权。”通讯到此嘎然而止。
      又如《经济日报》发表的《景德镇,我想对你说》是记者深入采访后改变主题写成的。记者原想采写一篇景德镇发展瓷业成就的报道,但通过深入采访,通过对许多老手艺人的谈话,通过记者看到的种种事实,既了解到景德镇瓷业生产的成就,更了解到景德镇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景德镇这个老瓷都今后的发展。文章有理有据,让景德镇人读后脸上红心里暖,对景德镇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像这样的经济报道,无论是写事还是写人,都给读者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感觉,缩短了新闻事实同读者的距离,增强了经济新闻的可信性和感染力。
      三是以“用专业眼光看经济,以职业眼光看新闻”进行经济报道,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报道才会有思想、有深度
      每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有其背景、原因、事件的全过程及随之而来的深刻影响,单纯对其中的信息片断进行报道,往往是不全面的,听众也难以理解事件的深层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组织经济报道时,特别强调要从提供零散的信息片断向提供相对完整的叙事文本转变,让听众了解某一决定及政策的出台的背景及深刻意义,才能获得听众的支持和激发他们的热情。
      与此同时,经济新闻报道还应注意多写一些经济演变中的社会内涵。新闻记者应该时刻认识到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使经济新闻报道更加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归根到底,有社会影响的经济报道才是真正的经济新闻。
      此外,经济新闻写作的技巧上也要有所改变,翻翻近几年获普利策奖的新闻报道,大多不是传统的倒金字塔结构,许多新的技巧在形成,像“双金字塔结构”,文章中有了对比、白描、对话等小说家的手法。新闻只要能写得好看,吸引人就是成功,而不必在意什么结构。
      作为从事经济新闻的记者,我们要不断提高经济新闻的可读可听性,吸引听众,从而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领市场。■
      (作者单位:淮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
      责编:姚少宝

    推荐访问:采写 浅谈 经济 浅谈经济新闻的采写 新闻采写 新闻采写范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