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朱自清荷塘月色_荷塘月色教案完美版

    时间:2020-07-20 18:08: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荷塘月色》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散文“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能。

     2、仔细揣摩分析文章细腻传神的优美语言,体会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产生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作品细节,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2、探究活动,鉴赏抒情散文,挖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洁的情怀。

     【教学重点】

     仔细揣摩分析文章细腻传神的优美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

      把握作品细节,挖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能。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分析结构。

      2、揣摩分析文章写景部分的语言,体会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揣摩分析文章写景部分的语言,体会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自古以来,水绿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焉.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甚爱莲.那莲在朱自清先生的又是怎样的高洁呢?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看看朱先生笔下的荷花、荷塘又是如何的。

     关于作者在初中我们学过他优美传世的散文作品?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春>.<背影>;<春>用比喻拟人使语言清新充满诗意,,<背影>语言质朴,素雅.看看<荷塘月色>是不是也是这样?

     二、理清文章脉络:昨天老师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后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的读音解释。现在老师再给同学们5分钟,大家通读一遍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并找出作者的行踪。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1、学生各自朗读或讨论后,发言,老师明确:

     1段写赏荷的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6段写作者独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别写了月下荷塘、荷塘上月色、荷塘的四周的景色。

     7-11联想江南采莲旧俗。

     12段写作者回到家里。

     2、作者的行踪又是如何的呢?

     明确:出家门——小煤屑路——赏荷塘——观荷塘四周——回到家里

     3、作者从家里出来,最终又回到了原点家里,这像不像是一个圆形的结构?那在这个圆形里,作者的重点又放在那里呢?

     明确:荷塘

     三、研读课文:那现在我们先来研读课文课文的4、5、6自然段,品味朱自清先生描绘“荷塘”和“月色”的美景吧。

     (1)、同学们齐读第4自然段!

     这一段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月下荷塘的美景的呢?同学们把他找出来。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分析:1、第二句,采用了比喻,把叶子比喻成舞女的裙。舞女的裙与叶子那种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表达了荷的飘逸,灵动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舞姿动感,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2、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因为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 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荷花的不染纤尘的美质 。这些都是抓住了事物与喻体相同的特征来写的。

     

     3、重点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属于嗅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属于听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造成感觉的转移。这种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既体现荷香的清淡缥缈.沁人心脾,又烘托出气氛的优雅.宁静。(大屏幕展示例句强化理解记忆)

      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中的“颤动、闪电、霎时、穿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

      5、、“脉脉的流水”怎样理解?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现流水的静态美。

     “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是因为静静的流水更反衬出,动态中的叶子的美的姿态。作者在这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结】作者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

     (2)第五段写的是塘上的月色,你认为那些字用得最生动传神呢?为什么?

     明确:泻、浮、洗、笼、画

     分析:“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又配上“静静的”准确生动的写出了月光如流水一般,使原本静止的月色有了动感。“浮”描写出青雾与花叶朦胧、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洗”把叶子、花、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联系起来,“薄薄的轻雾”也成为了“牛乳”、“轻纱”。

     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小结]这段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的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相成的朦胧景象.

     最后一句话: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了联想?

     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梵婀玲的名曲是听觉形象,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一切融为名曲。

      (3)第6自然段作者的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描写了什么景色?

     明确:这一段讲到高高低低的树、小路、远山、灯光,还有“热闹的蝉声和蛙声”,这时候,周围环境是幽静,流露了作者的心境是是淡淡的独享了荷香玉色,有了一种神怡的感觉。

     这一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着重赏析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现在同学们齐读一下课文的5、6自然段,大家读的时候,思考一下,朱先生笔下的荷塘和月色为什么是这样的幽静、朦胧、静谧的。下一节课我们一起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能

      2、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洁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能

      2、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洁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留下了问题,朱先生笔下的荷塘和月色为什么是这样的幽静、朦胧、静谧的呢?同学们思考了没有?

     我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在荷塘月色的景色描写中,又是蕴涵了怎样的情语呢?老师先问问大家,在这一个“幽静、朦胧、静谧”的夜晚中,作者独自一人来塘边,心里有没有点点哀愁?

     大家有没有看到文章中的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有这引起的,其实,赏析这篇文章的深层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写作背景是分不开的。

     1、作者简介:朱自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白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现代散文家,他的散文有至情,重文采,情感真挚的风格。主要代表作有《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踪迹》,、《欧游杂记》、《荷塘月色》等。

     2、写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住在清华西院。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从一直呐喊和斗争中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的他,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安于这种“超然”。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写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想“超然”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

     3、大家看文章的第一段,开头就披露了作者月夜独访荷塘的缘由。不仅是觉得满月的荷塘,应该别有风味,更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想借此来解脱情愁闷,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里了”这“另一世界”是作者向往的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痛苦的世界.与平日的作者相比是超然的,没有俗世的烦恼,没有痛苦和不快,只有安宁和平的心境。课文第3自然段说到了“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的个自由的人,”作者就此想获得自由。我们再看看第二自然段描写的“小煤屑路”,他是幽僻的、寂寞的、阴森森的,淡淡的。所有的这些词都与作者现在苦闷、不宁静的心情融为一体。

     那么,这时候,作者的心境又怎样的变化了呢?

     明确:从开头的“不静”到了“宁静(暂时的宁静)”。

     现在,作者正是”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心灵得到暂时的宁静。那么,作者到底有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同学们讨论一下)

     大家看看第5自然段的“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明确:“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小睡也别有风味”,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这与他的性格相符,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

     接下来的一段: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作者刚刚获得的自由有在一篇蝉声和蛙声中失去了,内心的忧愁并没有解决。

     这也就是说,作者心中还没有得到自由。这时,作者为什么又想起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不想回到现实中来)

     这就需要大家来看看《采莲赋》,它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六朝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打扮得漂亮艳丽的少男少女们,摇着小船去采莲,采莲时可以毫无约束地表达互相之间的爱慕之情。他们“兼传羽杯”,把船划到“藻挂萍开”即水草繁茂的地方,摘嫩叶花苞,“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那种自由嬉闹欢乐的景象,的确有趣。作者又引用了《西洲曲》,是一首大胆表达爱情的情歌:“莲子清如水”,“莲”谐音“怜”或“恋”,即爱或想念的意思,“子”即你,“清”谐音“情”,全句是运用谐音双关手法明白地表达感情,“我爱你的感情如水深”。那是一种自由幸福欢乐的生活。可是,采莲是“旧俗”,“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法消受了”;虽然“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但没有“流水的影子”,没有说话行动思想的自由,于是,忍不住“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里,作者把现在和旧时、这儿和江南进行对比,突出了“现在”“这儿”的不自由,表达了对江南过去的那种自由的向往,以及是对社会的不满。无论是《采莲赋》还是《西洲曲》,都是作者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是超脱现实的寄望。这也就是他得——寻静。

     于是,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这时候,又“出静”了。

     那现在,我们可以找出作者得感情线索:不静——出静——得静——寻静——不静

     总结:现在,我们也应当理解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那样的素淡,静谧,朦胧了,这就是王国维大师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情景相融”。通过学习,我们仔细分析文章淡雅、朦胧、细腻的语言,体会通感等修辞手法产生的艺术效果,学习作者借荷塘来抒发感情的手法,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洁的情怀。

     作业:要求大家课后读读朱自清的散文,老师推荐他的《朱自清散文全集》。

     字词:蓊蓊郁郁 独处 弥望 袅娜 羞涩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霎时 脉脉 倩影 斑驳

     [板书]

     出家门——小煤屑路——赏荷塘——观荷塘四周——回到家里

     不静——出静——得静——寻静——不静

     赏荷的缘由(1﹏3):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荷塘月色的美景(4﹏6) 月下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荷塘上月色: 泻、浮、洗、笼、画(动词)

     荷塘的四周: 树、小路、远山、灯光、婵声、蛙声

     联想江南采莲旧俗(7﹏11)

     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推荐访问: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 月色 教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