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教案与学案完美版

    时间:2020-07-20 18:07: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荷塘月色》教案与学案

      高一语文组 刘进喜 2008.12.10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结构,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

      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可以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色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这对全面、正确评价朱自清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放录音,配乐朗诵《荷塘月色》,初步感知课文

     提问: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明确:主要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清新而不失自然。

     三、作品内容结构分析。

      在教法上可以有两种考虑: 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然后进行归纳。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观荷塘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蹁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提问: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明确: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朱先生自然倍感苦闷彷徨。他是民主战士,爱国分子,但对社会的参与意识不够强烈。他的确感到现实对正直善良的人们沉重的碾压,但还没有上升为抗争。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那里走》)原因是什么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忆佩弦》)他在朦胧中寻求光明,在纷扰中寻找净土,《荷塘月色》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写成的。

     明确本文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面对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作品的感情基调:淡淡的喜悦夹杂着淡淡的哀愁

     四、总结及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

     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一、导入

     那么美丽活泼的文字,在新文学创作上,实在是一种稀有的收获。

     ——王哲甫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

     二、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2.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3.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2.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远远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三、能力训练与探究

     问题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四段,把用到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找出来。体会每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好在哪里。(建议:这部分内容可放在鉴赏第四段时用)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因为叶子出水高,所以想到舞女,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亭亭玉立的舞女,身姿自然美极了,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让人一读之后,就想起了舞女那曼妙的身姿,而荷叶出水很高的优美姿态也就跃然纸上。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袅娜”和“羞涩”两词我们大家非常熟悉,是写年轻女子的体态、神态的,两者予人的印象都极美,非常赏心悦目。我们常见用花比人的,但在这里却用人的神情姿态来比拟荷花,似乎荷花在作者眼中,也有了生命,有了一种灵动的美。它们在月夜的荷塘上尽情地舒展生命的美丽。它们在月色下泛着白光,像一粒粒的明珠发出光芒,映在稠密的荷叶上,又使人觉得是碧天里的星星,它们的纯净明澈,又像刚出浴的美人。作者这里连用三个比喻,但每个比喻侧重点不同,引发人的联想也是不同方向的,多角度地调动起了我们的想象力,这样我们对荷叶,荷花就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印象,而它们在我们的心中也就活了。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初看这个句子有些诧异,香味(嗅觉)怎会像歌声(听觉)呢?然而细加揣摩,就会明白:花少(零星,点缀),微风(不是大风),空气 中飘来的荷香想必不是很浓,是淡淡的,而且随着微风的方向回旋,似有若无,感觉上像远处传来的渺茫的歌声,“渺茫”在这里给我们指示一个想象的方向,时断时续,依稀可辨。通常的比喻都是用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来比抽象的事物,但这里却是用歌声比香味,两个都无色无形,难以捕捉。但它给人以新奇感,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这种感觉互通修辞学上叫做通感,或者移觉。“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细细体味这种“感觉的转移”,非常巧妙,常常出乎我们意料,也超出一般人的常识范围。

     问题2: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问题3: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问题4:本文语言风格如何?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有哪些?

     明确:在语言上,作者更是一位语言大师。本文语言朴素、淡雅,充满诗意,如他自己所说,“新而不失自然”。首先,用字遣词准确,给人细腻美。其次,比喻新颖奇特,尤其是通感的运用,给人形象美。还有就是叠词柔婉舒徐,给人韵律美。

     四、小结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五、布置作业。

     宿羊山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教学案————《荷塘月色》

      高一语文组 刘进喜 2008.12.10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结构,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

      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课文

     提问: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明确: 。

     三、作品内容结构分析。

      第1段 。

     去荷塘 第2段 。

     第3段 。

     第4段 。

     观荷塘 第5段 。

     第6段 。

     第7段 。

     第8段 。

     全文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6段)

     第三部分(第7~8段)

     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

     

     

     提问: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明确:

     

     明确本文的思想感情:

      。

     作品的感情基调:

     四、总结及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

     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一、导入

     二、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 。

     2.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学生自己分析)。

     1.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 。

     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 。

     浮—— 。

     洗—— 。

     画—— 。

     3.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明确:相同: 。

     不同:

     

     2.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远远近、高高低低—— 。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

     4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三、能力训练与探究

     问题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四段,把用到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找出来。体会每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好在哪里。

     明确:

     

     问题2: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

     

     问题3: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

     

     问题4:本文语言风格如何?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有哪些?

     明确:。

     

     

     四、小结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五、布置作业。

     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推荐访问: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 月色 教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