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让守望相助在对口支援中升华】 守望相助

    时间:2020-07-20 07:22: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们纷纷用捐款、捐物、无偿献血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倾情赈灾、救灾。毫无疑问,这次全国捐款、捐物的人数和数额都将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多的。守望相助的慈善义举,不仅演绎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人间真情,而且折射出强烈的现代公民意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宽和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慈善理念可谓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中,慈善指的是一种基于发自内心的爱而对他人进行的无偿救助。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慈善行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慈善作为一种人类自觉的社会救助行为,在中国历史上曾留下了无数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今天,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万众一心,举国救援,中华民族古老的慈善传统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又一次得到了延续和光大,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当代社会,慈善事业是众多的社会成员志愿从事的一种无偿的、对无助人群的救助行为。慈善行为通常有两类:一类是个体行为,参与慈善活动的是公民个人;一类是群体行为,表现为政府和各种社会团体支持或参与慈善事业的服务。其中,个体慈善行为是整个社会慈善事业的基础。
      现代慈善事业不同于传统慈善道德之处就在于,除了在内容上大大突破“扶贫济困”的范围外,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行善者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健全的公民意识。作为个人对公共行为的基本要求,慈善是衡量现代公民人格是否健康的基本指标,也是现代公民意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民的品性、素质和倾向、行为,以及身份、忠诚对象和角色,对于一个社会制度和程序的运行至关重要。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公民,对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对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群关系等,就会有一个全面的、自觉的把握。公民责任与文明道德风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标志,也是有能力主动行使公民权利的表现。一个人的行善,不是简单地出于个人良心的动机,而是承担对他人的社会责任。这是个人自我强加的义务,体现着现代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无疑是由千千万万个有着慈悲心怀和善良品德的公民组成,他们代表着社会的道德和良知的标准。只有每个社会成员的认同和支持,才能形成一种自觉的、互助友爱的社会慈善氛围。同样,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文明标志,有声有色有影响力的慈善活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养成现代公民意识,提升社会主体的健康的人性和人格。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现实的社会环境,抽象谈论公民意识无疑是苍白的。健全的公民意识是具体的,它体现在每个公民的日常言语和行为之中。对于一个人来说,慈善捐款不在于钱的多少,志愿服务也不在于时间的多少,重要的是有没有这种意识和态度。3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激发了经济与社会的活力,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对于一个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的社会成员来说,有责任也有能力去救助那些因天灾人祸等生活变故、身陷困境的人们。这是一个现代公民基本的道德要求。因此,猝不及防的灾难出现或他人遭受不幸时,往往会考验一个公民的道德素质。在面对1998年的洪涝灾害、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年初的冰冻雪灾这三次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国社会成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公民意识经受了考验和锤炼。当时,人们纷纷伸出援手,守望相助,充分显示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慈善救助的热情和力量。
      慈善救助是需要全体公民都参与的共同事业。只要有爱心,人人可慈善;只要有爱心,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手去抚平灾难带来的创伤。特别值得世人赞叹的是,在这场波及大半个中国的汶川大地震中,无论是在震区,还是其他地区,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对遭受不幸和需要救助者的关爱,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人们为抗震救灾奉献滚烫的爱心,体现了新时期现代公民的高尚境界。在抗震救灾的前线,从北川废墟到各处受灾群众安置点,从救灾捐赠点到救治伤员的临时安置点,灾区到处可见无私忘我的志愿者;在后方,人们爱心涌动,医务人员全身心医治从灾区转来的伤员,企业一线员工加班加点生产帐篷、活动板房等救灾急需物资,平民百姓的捐款捐物更是喷涌而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随着国家紧急救灾援助应急机制的及时运作,随着人们所捐献的救灾物资向同一个地方聚集,爱心与资源已经在第一时间内传递到了灾区。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守望相助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守望相助,心手相连,这是所有参与抗震救灾和赈灾的人心中的道德律。漫长艰难的历史,铸就了坚忍不拔的中华民族;新时期的奋斗与共克时艰,正伴随着现代公民意识和人格的塑造,让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光辉。大爱长歌,铸我国魂。慈善赈灾、救灾所体现出来的现代公民意识,是凝聚人心,做好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和重建家园的宝贵精神财富。
      现在,大规模的抗震救灾已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之后将进入漫长而艰巨的重建家园进程。根据国务院公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灾后重建将遵循受灾地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援,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等原则,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的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指出,为了加快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央制定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建立对口支援机制;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地方,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积极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持,优先解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夯实灾区自我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对口支援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协作精神的生动体现。帮助灾区群众及早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生活生产,是包括上海在内的所有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地区和人民的共同心愿和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地震灾后重建家园的进程中,除了政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之外,就离不开全社会的慷慨解囊。我们要进一步弘扬现代公民意识,一方面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抗灾重建工作;另一方面要怀着一份社会责任感,让守望相助在对口支援中进一步升华,把对口支援工作作为每个人表达爱心、传递爱心、升华爱心的平台,尽自己所能,献出一份爱心,帮助受灾地区重建美好家园。(姚俭建)
      (6月16日《文汇报》,作者为农工党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推荐访问:守望相助 对口 升华 让守望相助在对口支援中升华 守望相助幸福永远 守望相助歌曲原唱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