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中国报道》:我一生的至爱与快乐] 广东快乐十分走势图

    时间:2020-07-15 07:32: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1963年7月,我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外文局所属的《中国报道》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一干就是35年,直到退休。可以说,我把自己的青春、热情、梦想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它,它也成为我们这一代人一生的至爱和快乐!
      《中国报道》(El Popola inio)是一份以世界语出版的对外报道刊物,创刊于1950年。从创刊到停刊正好经历了50个春秋,先后发行到156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世界语界一直享有盛誉,直到现在每当人们提到它时还称赞有加。
      
      新中国成立后创办最早的对外刊物之一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的世界语者用世界语出版了《中国在怒吼》(inio Hurlas)、《东方呼声》(Vooj Oriento)等刊物,向国外报道了我国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战初期的情况。1939年1月以后,在周恩来、郭沫若等同志的领导下,又出版了《中国报导》(Heroldo de inio)和部分抗战小说。这些世界语书刊发行到世界850个城市,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就在新中国成立的当月,一份由老世界语者张企程起草的关于出版世界语对外刊物的报告被送到主管国际宣传的领导机关――国际新闻局。当时领导国际新闻局的新闻总署署长是胡乔木。胡乔木在青年时代曾学习过世界语,20世纪30年代他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曾同中国左翼世界语者联盟的同志有过联系。对用世界语出版书刊的设想,他十分支持,他立即批准了这份报告。而且在当时的一次会议上,他对国际新闻局的领导同志说:我们可以出版英文、俄文、法文、德文等外文书刊,但不可能出很多东欧国家语文――如波兰文、匈牙利文等的书刊,而世界语正好在这些国家相当流行,因此用世界语办一个刊物,出一些书籍,在这些国家发行,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世界语版的《中国报道》于1950年5月1日正式创刊。可以说它是与新中国一同成长的,它像一面镜子忠实地反映了新中国成长的历程,记载着她曲折的经历和前进的足迹。它丰富的内容立即受到各国读者,特别是东欧人民民主国家读者的欢迎。刊物一出版,各国的贺信和订单纷至沓来。许多读者不仅自己订阅刊物,还动员他们的世界语朋友订阅。刊物很快在50多个国家拥有了自己的读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头三年杂志上一半以上的文章被各国读者译成民族语在本国报刊上发表,这再一次显示了世界语在对外报道中的独特作用。
      遗憾的是,由于东欧国家受前苏联影响,禁止世界语活动,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公然禁止《中国报道》进口,民主德国还通过它的驻华使馆正式同我国交涉此事,中央为了顾全大局,决定《中国报道》从1954年起暂时中止出版。
      1956年胡愈之应邀去莫斯科参加五一劳动节观礼,会后曾去捷克斯洛伐克考察,他发现前苏联、东欧国家的世界语活动已经解禁,而且非常活跃。回国后,他立即打报告给国务院,建议恢复《中国报道》 的出版。经陈毅副总理批准,《中国报道》便于1957年12月复刊。
      
      世界语的特殊作用引起中央领导人的关注
      
      复刊后的《中国报道》继续坚持自己的办刊宗旨:全面地、如实地报道中国,增进各国人民对新中国的了解,促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以利于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在刊物内容上以报道我国的建设、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为主,渐渐地恢复了原有的读者群。
      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两党论战的升级,国家关系也受到严重影响,前苏联和东欧各国政府禁止我国出版的俄文书刊进口,同时对我国的俄语广播也进行干扰。但是1963年之前世界语的书刊在这些国家的发行却未受到影响,这或许是由于他们的海关和邮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懂世界语。于是一本本批判苏共领导人的评论,被译成世界语出版,夹在刊物里送到读者手里,受到读者欢迎。
      一位德国读者公开站在中国一边,批判民主德国当局追随苏联反华的行径,受到开除党籍的处分,但是他并不后悔。当民主德国当局禁止《中国报道》进口时,他不怕危险,每月坚持到中国驻民主德国使馆取《中国报道》和世界语小册子,再发给一些对我书刊感兴趣的世界语者。还有一位莫斯科的读者一次性交了3年的订刊费,他说:现在虽然收不到刊物,希望在两国关系改善后一起将这几年的刊物寄给他。
      为了反映这方面的情况和更好地做好对外报道工作,1963年7月在北京举行了一次“世界语对外宣传工作汇报展览”和全国世界语工作座谈会。陈毅、胡乔木和政府部分领导同志亲临参观指导。陈毅在座谈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还提议争取在北京举办一次国际世界语大会。陈毅同志的遗愿终于在1986年得以实现。
      为了解决世界语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高教部发出了“关于开设世界语课程”的通知,承认世界语可以作为第二外语,从全国11所大学调来一批青年教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世界语教师班,为全国高等院校培养世界语师资。第二年,全国10多所大学开设了世界语选修课。高教部还批准在北京广播学院开设世界语班,培养20名干部充实世界语的对外宣传队伍,这批干部后来成为对外宣传的主力。1964年12月19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世界语广播也正式对欧洲播音,这些都是与陈毅、胡愈之同志的推动分不开的。
      
      一部了解中国的百科全书
      
      尽管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报道》曾经走过一段弯路: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由于极“左”路线,刊物充斥着政治内容和口号,受到读者的批评,但从1979年起,随着国内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始,我们的刊物又拨正了方向。我们对刊物进行了改革,在内容上更加突出文化性、社会性和世界语特色,并增加了彩色图片。在版式方面更加新颖、活泼,也更加现代。翻译干部经过10多年的锻炼,世界语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刊物的译文更加流畅,更具有世界语味。正像一位读者说的那样,“刊物变得越来越漂亮了,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它已成为读者了解中国的百科全书”。
      现在,空闲的时候,我也时常爱翻阅当时的期刊,据我统计,我们当时先后开辟了60多个专栏,有的专栏,持续两三年时间。打开刊物,读者可以从“开放城市”、“改革纵横”、“长江两岸”、“环渤海开发区”等专栏和有关的专题文章里,看到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从“中华五千年”、“长城内外”、“唐蕃古道”、“西南丝路”、“紫禁城”等连载中,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 ;从“中国文学讲座”、“中国文化探秘”、“中国艺术”、“中国历代妇女服饰”、“中国古代陶瓷”等专栏中感受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 ;从“中国的民族”、“西藏今夕”、“民族大家庭”、“民族风情录”等专栏里,了解中国56个民族的起源、人口、分布区域、经济文化状况、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民情风俗 ;从“中国风光”、“中国之旅”、“名城探胜”、“珠江三角洲纪行”、“中原黄河行”、“长江万里行”、“大运河纪行”、“长城万里行”等专栏里,饱览中国辽阔的大地、名山大川、历史文化古迹和旅游胜地;从“社会一角”、“当代中国人”、“大街小巷”等专栏里,领略中国普通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从“中医中药”、“求医指南”、“祝你健康”等专栏里,探讨中国的传统医学,学习中国人的健身方法;从持续6年时间的“中国百题”专栏里,读者可以详细地了解有关中国的一些基本知识,其中包括中国的国旗、国徽、国歌、行政区划、国土、民族、传统节日、传统历法、货币、度量衡、二十四节气、民族乐器、算盘、象棋、中国酒、中国菜、药膳、丝绸、茶叶、文房四宝、古典园林、珍奇动植物、中国人的属相、中国人的礼节、中国传统宗教、碑刻、石窟艺术等。
      总的来说,刊物的改革受到读者的广泛赞扬,前国际世界语协会总干事西莫・米洛耶维奇先生在给报道社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报道》为世界各国的读者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贵国对许多人来说,是遥远的和陌生的,由于贵刊的存在,这个距离缩短了,人们对中国也比较了解了。”
      世界语在东欧各国比较流行,所以《中国报道》成为东欧各国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1995年在庆祝《中国报道》创刊45周年时,波兰读者斯・罗曼在来信中说:“中国对欧洲人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而目前《中国报道》则是我们唯一能够了解中国的刊物。”匈牙利读者奥斯卡・普林茨在信中写道:“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有几代人通过贵刊了解了中国。我们祝愿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中国报道》取得更大的成功!”
      
      研究和探讨世界语的园地
      
      《中国报道》虽然不是专门的从事世界语运动的刊物,但它始终把学习、使用、宣传、推广世界语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它除了及时报道中国和各国世界语运动的进展情况外,还经常发表世界语和世界语运动方面的论文和研究成果。杂志先后开辟了“世界语百周年”、“世界语名人自由谈”、“世界语者之声”等专栏,这些专栏发表了很多非常有见地的文章,成为各国世界语者探讨世界语的园地。
      根据历年来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每年都要用一定的篇幅和彩色图片报道国际世界语大会。用彩色画页报道国际世界语大会,这在国际世界语界是绝无仅有的。
      多年来我们坚持开设的“初学者之页”专栏,为初学者提供了许多有趣的读物,它们常常成为世界语讲习班的教材,它们对提高读者的世界语水平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此外,“在我们的书架上”专栏为读者及时提供各国出版世界语新书新刊的消息,还发表书刊评介方面的文章,引导读者去阅读这些书刊。
      
      为满足文学爱好者的需要,刊物还开辟了“世界语原文创作”专栏,这对世界语文学人才的培养和文学创作的繁荣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努力都得到了读者的认可。斯里兰卡一位读者在一封来信中说:“对我来说,《中国报道》一直是一本世界语课本,因为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仅仅是关于中国和国际世界语运动方面的知识,我还学习了世界语。”一位丹麦朋友说:“我现在的世界语水平有很大提高,这多亏《中国报道》的帮助。”法国读者莫里斯・苏耶特说:“世界语教师经常用你们的文章做教材,不仅帮助学生们了解中国,而且也受到国际观念的教育。全球有几个重要的世界语刊物,《中国报道》无疑是名列前茅的。”西班牙读者卡洛斯・尤赛司说:“我非常钦佩中国的世界语者在世界语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无与伦比的干劲和崇高精神。任何其他国家的世界语团体都没有像你们那样为推广世界语而做出如此巨大的努力。《中国报道》杂志的出版就是最好的证明。”
      
      情真意切,友谊长存
      
      1983年社领导决定调我去报道社通联部工作,为的是加强读者和国内外世界语运动的调研,以便更好地改进刊物的报道工作。
      通联部历来是杂志社与读者联系的窗口。除及时回复读者的来信、接待来华访问的世界语者外,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每年编辑若干期《读者反应》,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转达给编辑部,同时我们还要从世界语刊物上搜索对中国的反应以及国外翻译、转载《中国报道》杂志文章的情况。
      在一年一度的国际世界语大会上,我们要召开“读者座谈会”,当面听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出席会议的世界语者少则一百多人,多则二三百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进一步增加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我们在刊物上还开辟了若干专栏,例如“我与中国”、“外国人看中国”,进一步拉近了读者与中国的距离,增进了与中国人民的友谊。“世界之窗”、“世界各地”等专栏,促进了包括中国世界语者在内的各国世界语者对各国的人文地理、历史、奇风异俗的了解。“读者与编者”专栏经常回答或同读者讨论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讯启事”专栏专门刊登要求通信、交朋友的各国世界语者的名址,为中外世界语者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中国报道》在创刊号的“致读者”一文中明确地宣布了自己的办刊宗旨:“把世界语作为人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50年中,它兑现了自己对读者的庄严承诺,为此也得到读者的广泛支持和帮助,在他们之间也结下了难忘的友谊。
      为支持刊物的出版,许多读者把《中国报道》介绍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或者把自己看过的《中国报道》转赠给世界语小组或朋友。有的世界语团体定期集体阅读刊物,并举行座谈。许多读者把刊物的文章译成民族语在本国的报刊上发表,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有的读者由于长期阅读《中国报道》成了“中国通”,经常被邀请去作报告或演讲。还有众多的读者每年捐款给中国报道社,在编辑部设立“订刊基金”,以资助那些经济困难的读者订阅我刊。前南斯拉夫的一位工人,为推广我刊,每年年底都要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印刷宣传品,在他所在的城市为我们征集订户。冰岛驻华使馆前文化参赞拉格那尔,从年轻时就阅读我们的刊物,由于受刊物的影响而热爱中国文化,后来在冰岛发起成立“冰岛中国文化协会”。
      更使我们感动的是,比利时的一位独身老人吉斯林先生,把他对拓展世界语事业的美好心愿托付给《中国报道》,在生前就立下遗嘱并办理了公证,将他一生省吃俭用积攒下的全部遗产(约50万美元)捐给《中国报道》,用于发展世界语事业。
      这一件件感人的事迹,情真意切,表达了各国读者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它们将作为一个个佳话永远流传在各国世界语者中。正如澳大利亚世界语协会前秘书长雷・罗斯在一封代表世界语协会发来的贺信中说:“你们不仅以高质量的世界语杂志向全世界展示了你们幅员广大的国家和人民的重大事件,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不断激励在贵国和其他国家有《中国报道》读者的地方,建立世界语组织。《中国报道》通过世界语,在增进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了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停刊:世界语者永远的痛
      
      《中国报道》50年的实践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第一,世界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完全可以表达中国的各种事物,完成全面报道中国的任务,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文化的、科技的,甚至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学名著,都能很好地表达,读者也很容易理解。
      第二,《中国报道》停刊前已发行83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发行的国家和地区更达到156个,就一种文版的刊物发行国数之多而言,在我国对外报道刊物中,除英文刊物外,还没有任何一种用民族语出版的刊物可与世界语匹敌。这说明世界语是一种有效的国际语,在对外宣传中有其特殊的作用。
      第三,由于世界语者热爱和平,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同时又热爱世界语,他们之间有一种志同道合的特殊感情,一说世界语就感到亲近,更有利于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为我们的对外报道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任何一种民族语都无法达到的。
      2000年5月,在《中国报道》创刊50周年之际,国际世界语协会、各国世界语组织纷纷来函来电表示祝贺,国内外的许多知名人士也撰写纪念文章。十多位来自阿根廷、比利时、丹麦、法国、韩国、芬兰、波兰、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的读者,自费专程来北京参加庆祝活动,他们在祝辞中称赞《中国报道》是中国无比重要的外交使节,是国际世界语运动的支柱和骄傲。他们感谢中国政府对世界语运动和《中国报道》的支持,希望中国能成为推广世界语的表率,并祝愿《中国报道》在它的第二个五十年里更加繁荣昌盛。
      然而,刊物在当年的第10~12期上连续刊登启事,说由于经济的原因,《中国报道》将从2001年起停止印刷版的出版,改为网络版,即电子版。启事的刊登如晴天霹雳,在读者和世界语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读者或者直接寄信编辑部,或致信中国驻外使馆,对刊物的停刊表示非常遗憾和难过,认为无论对中国还是对国际世界语运动都是一大损失。他们虽然欢迎网络版的出版,但网络版不能替代印刷版,希望有关部门能重新考虑这项决定。
      澳大利亚西澳世界语协会前主席约翰・哈维致信中国当时驻澳大利亚大使周文重,认为:“《中国报道》杂志的停刊是世界语出版界的重大损失”,希望他向有关领导转达他的请求,“继续出版这本深受读者喜爱的中国杂志”。
      日本世界语学会38名世界语者联名写信给中国驻日本大使:“我们请求你们一定不要让国际上最受世界语者欢迎的刊物之一的《中国报道》停刊。《中国报道》自1950年创刊以来,借助世界语为宣传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使中国世界语运动在世界上的威望不断提高。此外,《中国报道》还是为促进世界和平,加强各国人民相互了解而建立的人道文化的重要源泉。我们可以证明《中国报道》在其50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够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继续拥有这本杂志。”
      编辑部也收到了大量读者的来信,表达他们的看法。匈牙利读者塞・佐尔坦说:“《中国报道》停刊使我感到震惊和痛苦。”前南斯拉夫代销人米・久尔杰维奇说:“《中国报道》停刊的消息就像北约的炸弹击中了我。”哥伦比亚世界语协会前副主席圣・阿尔瓦雷斯说:“我是非常喜欢阅读你们这本十分重要的刊物的众多读者之一,她是我每日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巴西读者阿・克莱茵说:“我是流着痛苦的眼泪告别《中国报道》的,感谢《中国报道》送给我的快乐”。
      不可否认,《中国报道》电子版在对外报道中有它的特点和优势,但它无法取代印刷版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2004年在北京举行的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当《中国报道》举行读者座谈会时,到会的外国读者不到10人,这同1986年在北京举行的第71届国际大会上举行读者座谈会达到290人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我出席过这两次座谈会,对此我特别地伤感。许多出席这次大会的中外世界语者和国际世协的领导在大会上表达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呼吁中国政府能恢复《中国报道》印刷版的出版,这也许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因为在我们这个充满急功近利的商品社会里,谁会去考虑这些呢?
      《中国报道》的停刊,也许将成为世界语者永远的痛!
      (作者系中国报道杂志社原副社长,并全面主持杂志社工作,图片由作者提供。)
      (信息反馈请发至xiaotanzhen@126.com)
      责编:谭震周谨

    推荐访问:我一 中国 至爱 《中国报道》:我一生的至爱与快乐 中国报道 我与外文局征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