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建设和谐校园【关于建设和谐校园的思考】

    时间:2020-07-14 07:23: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大学不仅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而且是和谐文化的传播地,是建设和谐社会人才的培育地。高校应该勇敢承担起自己的使命,走在建设伟大的和谐社会的前列。加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和谐社会;素质;高校;氛围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将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适时宜,合民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热切期盼。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高校是一个国家的人才、知识生成聚集的重要高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文化的传播源头。加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一、和谐校园的内容与含义
      
      和谐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和谐是一种美,在美的创造过程中和谐即为秩序。和谐作为一种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辩证地看,和谐应该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和谐社会就是在和谐状态下的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将其基本特征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高校与和谐社会联系起来的第一人应该算19世纪的英国主教纽曼,他在博雅教育的精辟论述中认为:大学的使命是培养良好的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主要是指高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高校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和谐校园主要是指校园内部主体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个人能力全面协调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也是和谐校园的要求。当今的社会对人才的定义正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要求学生不仅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有适应社会发展的丰富的非专业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就是培养具备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学生只有全面发展了才算是和谐校园的一份子,才能进而去建设和谐社会。所以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科学理论知识,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接受知识、主动学习、与老师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逐步具备社会要求所必须的各种素质,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
      二是师生关系的和谐。要构建和谐校园必须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其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以传统中庸的“天、地、国、视、师”为代表的思想在日益开放、师生平等的今天,不再完全适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是以师者身份居高临下授业解惑,而是作为一个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建议者,与学生和谐合作,将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填鸭式的灌输转变为学生主动地承接理念,拓展知识和思想,从而达到心灵交融,启迪学生、教师的智慧,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认识到这种转变,才能达到师生关系的和谐。
      三是服务的和谐。大学不同于高中,是一个小社会,是学生必须在里面学习生活几年的地方。大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很多时候还要和校园服务业接触。高校的服务主要是指图书阅览、网络服务、后勤保障、商业以及食、宿等。服务质量展现出高校的人文水平,在育人大局中起着基础性的感化作用。服务的主要受体是学生,良好的服务能够陶冶人、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使学生在服务保障的氛围和感染中受到感化、教育和熏陶。和谐不是空洞的理论,也不是在桌面上泛泛而谈就行了的。我们全体人员包括后勤保障的工作者们必须一点一点用优质的服务去践行和谐,去创造和谐。
      四是校园环境的和谐。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好的环境,不仅对学生有教育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都产生影响。建设和谐校园,优化环境是其中要义。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句话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并把高校环境建设置于相当的高度。如果一所学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处处干净有序,花草树木修剪得艺术生动,整个校园环境清雅宜人,这就能陶冶人的心灵,学生在如此美好的环境中享受的同时也会去珍惜。最终使人养成讲卫生、尊重别人劳动的优良品质,并终将成为一种文化素质,灌之于人的身躯,支配人的行动,使人成为一个懂得美、追求美的高尚的人。相反如果是一个破烂不堪、到处尘土飞扬、纸屑遍地、垃圾文化泛滥的校园,我们很难要求学生不乱写乱画,能将垃圾入篓,能不被不健康的课桌文化所影响。“破窗理论”、“从众思想”就会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很难做到使学生遵守班纪校规。
      学校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它较之自然环境,其影响更加深刻。学术氛围是否浓厚,文化生活是否丰富健康,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是否和谐、平等,都直接影响着校园的和谐,影响着我们培养的人的素质。我们要让先进的办学理念、浓厚的学术氛围、健康的文化生活成为校园的主流,深入每一个高校人心中,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氛围。学校的社会环境关系到方向和旗帜的问题,办什么样的学校,办学水平如何关键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否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情操,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科学的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是评价学生是否是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标准之一。一个公正、民主、博爱的氛围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对社会没有责任感的人。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一)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是社会中思想文化最活跃的部分。高校最重要的使命是传播文化,其在和谐文化的传播中起着放射源的作用,所以他是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比其他地方更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高校必须承担起传播和谐文化的历史使命,将建设和谐校园作为自身的理想追求。
      (二)构建和谐校园为培养和谐社会建设者提供基础保障。办什么样的学校,一所学校办的怎么样,就要看它培养的人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在全国上下把建设和谐社会当成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下,衡量一个学校办的怎么样的标准就是培养的人能否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三)构建和谐校园是推动成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成功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出具有优秀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的人才。两者能否平衡发展取决于周围的环境是否适应。假如学生们能够在一个和谐的大学校园环境里学习、生活,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能有所收获,而且在非专业领域也能学到不少知识。一名同时具有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的学生也就是具备了成功素质。所以,成功素质教育是需要和谐校园作为前提保证的。
      (四)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优秀校园文化的前提条件。优秀校园文化和和谐校园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优秀校园文化带来和谐校园,和谐校园产生优秀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在高校内的一种反映,是指校园人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通过教育、学习、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而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校园的和谐作保证。只有学校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生能够正常的学习生活,学校处于一个高度和谐的状态,这时才能形成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
      
      三、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措施
      
      高等学校是人才荟萃、知识集中的地方,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和重要基地。面对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利益格局急剧调整、社会矛盾日趋复杂的新形势,如何把思想活跃、多元文化交融的高校建设成为和谐的“圣地”,成为和谐社会中的“首善之区”,是一个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新课题。
      (一)以发展促和谐。这里的发展指学校的发展。它不是片面的、单一的、苍白的发展,不是勒紧裤腰带为大校园建设几近破产似的发展。这里的发展应该是科学的、系统的、健康的、均衡的发展。简单地说就是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只有科学的发展我们的学校才能带来持续的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要求各类高校都要树立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思想。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适应现代化大学要求的学生管理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等。在改革中前进,在前进中改革。梅贻琦先生的“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至今对大学的发展有指导性意义。
      (二)以平安保和谐。维护校园安全,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性工作。学生在一所时时受到安全威胁,自身人身问题都不能基本得到保障的学校,是谈不上学好知识的,更谈不上构建和谐的。随着教育消费的拉动,在一些高校周边,出现了许多新的经营点,廉价出租房、无证摊点、娱乐场所等应运而生,流动人口增加、交通隐患也开始出现,这些都带来治安问题,影响着学生的生存环境。据某省官方数据统计,该省高校非正常死亡学生人数逐年大幅上升。安全还包括心理安全。心理问题逐渐成为困扰学生的大事情。高校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有义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心理治疗环境。
      (三)以法制建和谐。法律和制度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只有依法治校,充分发挥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所特有的调节功能,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协调、平衡各种社会关系,促进校园和谐。以法制建和谐,首先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必定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校园。离开这一基本前提,即使校园其他方面呈现“和谐”状态,也不是真正的和谐校园。 其次,按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范学校和学生行为,修订和完善校内各项规章制度,使之与法律法规相衔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从而在校园营造一个民主法治、管理有序、校园安定的和谐环境。最后,必须加强法制教育,要把提高青年学生的法律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纳入教育的整体规划,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受到法治的熏陶。要以抓“学风”、“考风”为突破口,加强诚信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广大教师要言传身教,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贯彻法治精神,促进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要通过法制教育,使广大师生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校园和谐与稳定。
      (四)以文化育和谐。浓厚的学术空气、多彩的文体风气、向上的文明风气,都是培育人才、营造和谐校园不可缺少的环境。但当前,课桌文化、服饰文化、网络文化等一些非主流文化成为了校园文化中的不和谐因素。面对这种情况,加强软硬件建设成为了较直接的解决方法之一。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完善文化设施,美化校园景观,充实文化标志,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
      (五)和谐建设从基层开始。和谐校园建设不是空话,不是喊几句口号就可以的,是需要全体工作者、全体学生去践行的,所以我认为关键在基层。班级是学院的细胞,只有班级和谐了学院才能和谐,学院是学校的分子,学院和谐了学校才能和谐。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这样的思想,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最基层做起,从全面做起,建立和谐宿舍、和谐班级、和谐学生组织、和谐的党团组织、和谐的学院,最终促使校园和谐。
      和谐校园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广大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每一位学校成员都应各司其职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人人有行动,人人做贡献,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参考文献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员干部读本[Z].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建设和谐 思考 校园 关于建设和谐校园的思考 和谐校园建设之思考 关于和谐校园的思考1000字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