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广州包容性【广州:包容之魂】

    时间:2020-04-01 10:11: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可以这么说,“文化”是所有日常语言中最常见而又最难定义的。据悉,相关的学术化的定义多达200余种。也可以这么说,在中国的地方和城市中,广东和广州,又是最容易“被”安置到“文化”的讨论中而且最难深入讨论的。或许正因如此,类似的讨论最多,而且多半不欢而散。   意义是虚无的,生活还得继续。   最近又有类似的命题,且层次不低。   2011年11月13日,中山大学与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2011广州论坛・广州与世界高峰论坛”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使领官员、新闻媒体代表200余人参加了论坛,共同为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建言立论。其中北大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陈平原先生对广州文化建设发表了一些观点,引发了较大争议。      岭海之间的竞争与纠结      陈教授的论坛主题发言标题是《“三足”能否“鼎立”――都市文化之竞争与对话》。在发言中,他的“三城”是指广州、深圳、香港。“……都是特大型城市;讲金融实力及人均产值,目前香港遥遥领先,可三城间的差距正日渐缩小。”陈平原预言道:“不远的将来,香港、广州、深圳都将成为繁华似锦的国际性大都市。”   陈教授设问:“……三座同样有岭南文化基因的大都市,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此壮观景象,让人浮想联翩――三城间能否真诚合作、携手前行,以致好戏连台?”这是好问题。他提出“三城”应该超越现有的行政框架,先从学界合作开始,追求沟通与合作,这也是很中肯的建议。   但是他继续说,“表面随和、实则自尊心很强的广州人,欣赏乃至崇尚香港,但不一定十分重视深圳。“在我看来,广州人必须转化思路,以平常心看待这后起之秀有点生涩、有点夸张,有时甚至有些蹩脚的表演。作为都市文化,广州与香港的距离较大,各自都有腾挪趋避的空间;真正成为竞争对手,且有可能抢去广州风头的是深圳,而不是香港。”   为什么这么说?他解答道:“深圳人讲粤语也讲普通话,有岭南文化的底子,但更敞开胸怀,迎接八面来风;其文化上的‘杂糅’乃至‘混搭’,长远看,底蕴深厚,有很大的生长空间。若讲历史传统,深圳自然无法与广州乃至澳门相提并论。可仅仅30年,深圳的城市规模、科技实力以及国际知名度,已经可以跟广州‘称兄道弟’了。”这似乎戳到了痛点上。   3天后,著名“本土”媒体人陈扬――其实他早以他的方言特色与专业水准驰名国内了――就在他的阵地《南方都市报》专栏《陈SIR扬言》发表《无敌最寂寞,广深都莫急》,以示回应。他的观点很简单:第一,深圳与广州香港肯定有“抢生意”,但这跟“抢风头”不同。第二,广东省广州市如何看待深圳,我们都不知道,但客观而言,广深之间没什么交集。第三,各自的优势都很明显,但都不如香港,高速发展后的深圳呈现自我封闭倾向,务实低调的广州也开始变得越来越自大和孤傲。   “二陈”之间的PK,甫一亮相就很精彩。一是身份原因:一方为著名文学与文化学者,视野宽广;一方为资深媒体人,阅历丰富。一是话题原因:粤港澳的合作与竞争是背景,但另一重问题更敏感也更精彩,就是省内“双城”――穗深关系。这也是多年前媒体关注过的专题“A”牌与“B”牌之争,意指几乎每个省内,似乎都存在老大与老二之间的“暗战”,比如江苏省内的南京与苏州,山东省内的济南与青岛,辽宁省内的沈阳与大连。当然1996年前四川省内的成都与重庆更是如此,但随着重庆“升格”成为直辖市,问题就不存在了。   要说广州不如香港,那似乎是事实。但还原到历史语境中,则变得芜杂了。这可以联系上世纪90年代建设浦东时上海人的感受,也是与香港的比较甚至是攀比:一方面是怀念半个世纪以前,那时候上海是远东明珠,没香港什么事,但半个世纪以来,上海差级别了,十几年政治扶持与能人辈出,似乎也没根本改变。两者的国际地位依然不是一个层次。所以更不要说天南一隅的广州了――尽管在历史上,甚至“五口通商”到“文革”时期的漫长阶段,广州看香港,没有任何压力。用中国人的话说,这就是“命”。什么命?体制之觞。30年来的体制改革,其实差距小多了。   穗深比较,意味深长。广州虽然实力不凡,但体制身份也就是普通省会,没有更硬的招牌。深圳是政治宠儿,政治上足可并驾齐驱。经济上没有过多关注,但陈平原教授说两者几无差距,那也是可信的。问题或许在文化上?   陈教授说深圳有岭南文化的底子。我表示保留。这里先不涉及价值判断,但论事实。深圳建城30年发展迅速,这是政治与经济层面的奇迹,但30年时间要形成有特质的文化,绝无可能,最多算是特色。我在有关场合常说,深圳虽在广东的土地上,但像北京超过像任何一座城市。最简单的就是这里几乎没什么讲粤语的,普通话一边倒,而非“并重”。   另一话题是避免不了的。外地人提及广东,必然要说这里舆论环境优越,标志便是新闻媒体的仗义执言。但这方面有发言权的,除了广州之外,不作第二人想。深圳乏善可陈。要说10年前的《街道》,确实是亮点,但已经物无人亦非了。我曾问过深圳企业家,为何深圳媒体环境非常严肃而整齐?企业家回答道:我们是国家的窗口,政治的试验田,不能出问题。   其实,也就是在那时,深圳的政策优势开始消退,深圳人开始有了深层的危机感。一篇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直指人心,引发广泛关注。   我有朋友在深圳从事媒体管理,近年来推动“港深生活圈”理念的建设。但更多停留在纸面上。深圳的生活质量确实跟它的产业经济水准不成正比。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深圳女性生育小孩,都习惯到广州来,那边实在没什么好医院。听起来匪夷所思,但这是实情。   再说说我熟悉的大学领域。近两年来因为南方科技大学的筹建与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先生的介入,深圳的高等教育水平才作为话题被广泛传播与关注,大家也才知道深圳的精英文化水平与城市知名度如此不相匹配。按照体制的语言,深圳大学连“211工程”都没有进入。现在的南方科技大学,“剑走偏锋”,游走在体制边缘与舆论旋涡中心,步履维艰。即使短时期内取得进展,也更多属于策略层面的运作,而非整体文化水准的提升。因为文化不但属于民间,更需要时间来积淀。   因此在穗深关系这个话题上,我支持陈SIR的观点。广深原本不是一个水准,近30年来尤其是前期,深圳在政经层面优惠进展迅速,但其文化内涵严重不足,使其始终难以成为有魅力而有特色的城市,政策的不稳定也使其持续发展存在致命的缺陷。所以深圳必须正视这些因素,既要向香港学习国际化,同时也要“落地”,强化文化自觉与认同,记着自己是广东的城市,是岭南文化的一分子。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广州与深圳才能在广东的战略下各尽其力,与香港在竞争、学习中携手,为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广州是或不是“千年老三”      陈平原教授关注穗深关系并作分析,这属于区域发展的话题,具有专业水平。更能引起我关注与意见的是另外的话题:陈教授在主题发言之外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时评点广州文化。他认为虽然“北上广”并称,但广州只在经济上可以做到,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广州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鼎足而三”,不足与京沪相抗衡。   在“下结论”之前,陈教授也说,“小巷深处,平常人家”,才是城市的真正魅力所在。同样是国际性的大都市,比起北京、上海和香港,广州多一点平常心――这是我对广州有好感的地方。广州很从容、淡定,比较内敛,值得欣赏,而且值得维持这个调子。   这话没错。“北上广”并列,既是一种舆论结果,也合情合理。这不仅是对现实的肯定,更包含了一种历史认知。“北上广”之间,北京是首都,沪穗都是地方城市而且都有南方气质。所以沪穗的差别远小于它们与北京的差别。而我个人意见,陈教授说广州适合生活,的确是经验之谈。个人在三地都待过,时间长短不同,广州生活已过10年,这也是判断的结果。  但如果广州只适合生活,未免是对这座文化名城与现代都市的否定。广州是旅游城市,但大城市固有的痼疾,广州也有,空气质量交通治安等等问题,曾经都非常严重,现在明显好转。这座城市的魅力是巨大的,其中一个指标,是这里的外来人口比重以及认同感。这点,我作为一个学历较高的“新客家人”,经历了数年的“流浪记者”身份,更没有走任何“人才引进”渠道,生活到现在,自然有充分的发言权。这里不但生活轻松,更有国内最良好的言论空间与表达水平。这自然就是文化了。至于思想,似乎不是城市的问题,而是具体大学与学人的事情。   在另一个层面上,适应了一个城市甚至爱上它,很难在理性层面作出正确判断。而具体到近年来关于“岭南文化”的讨论,也带有这种气质。大家正视岭南文化,一下子把它拔高到很高甚至不切实际的程度,这可以理解。但我们更需要超越性的态度。比如前段时间,“少女作家”蒋方舟到东莞观光,著文批评这座城市混乱无序,制度缺陷明显。引起本土女作家塞壬反驳,后者指出,自己在此数年,生活也颇艰辛,但觉得东莞魅力更明显。《南方日报》为此采访我,我说我理解塞壬的感情,但同意蒋方舟的价值判断,这些确实是问题,东莞当局应当重视。   蒋方舟是作家而非学者,专业性不足,而且其影响力也无法与陈平原教授相比。而陈教授的个人阅历,使得他对广州的评价更有味道。   我关注陈教授的著作与思想超过10年,也与他有过交往。他是潮州书香世家,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完成本科与硕士阶段,后来在北大读博士,登堂入室名扬天下。他有一篇个人成长记式的小文《从中大到北大》说,在一间大学或城市,需要待过很久,才能正确地评判它。他对中大,向来评价很高。   他对广州的评价,相形见绌。其中有陈教授成名后视野日广的因素,曾经沧海难为水。但我了解一点,他成长于潮汕文化中,对珠三角或广府文化,有天然的距离感甚至否定倾向。我的这种说法不容易量化,但有充分的现实根据。广东三大民系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向来隔阂很深。而它们作为岭南文化的有机分支,与北方文化的区别更大,这一点三种文化圈内的居民体认程度似乎不够。   著名哲学家朱谦之先生青年时就学北大,以激进闻名,上世纪20年代他慨然离开北方,投身“南方文化运动”。他指出,北方的特征是专制,中部的特征是盲从,而希望在南方。事实上广东三大民系,都从北方一路迁徙过来,都历经艰难,险阻备尝,都带有强烈的自由精神,同时保留了华夏文化的精髓。这种气质在近代以来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写作此文前,我曾经以相关问题就教于《中国青年报》资深记者、传奇新闻人卢跃刚先生。他以特有的激情与锋利的口吻评价道:第一,近30年来广州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市民文化与公益事业的贡献巨大,而且将会越来越大;第二,北大的辉煌是在民国时期,这60年来有何作为?里面充斥无学无性的官僚与文痞,还有什么资格谈文化甚至评价广州的文化?   稍早一点,著名评论家笑蜀(陈敏)在中山大学授课时也指出,中大已经取代北大,成为中国最具自由精神的大学。我个人不支持“最具自由精神”这类判断,理由很简单,“文无第一”。但要我说,广州的务实、开放与包容气质,人性化的文化氛围,在国内,不是第一,而是惟一。至于那些精英层面的思想文化,我觉得都不重要。因为不能带来现世的幸福感的,不能有助于人身心健康的知识与思想,全是外在的异己的。   要说广州不能与京沪相提并论,我觉得有专业因素。上世纪90年代,广州以流行文化领全国风骚。而现在,特别是文化产业热的风潮,文艺界的青年必须要北上才能有机会“成功”,如同演员不到好莱坞永不能成为世界级演员一样。包括那些“品位”生活,似乎京沪更能满足需求。这点广州确实需要努力。“账面”上广州的文化优势,似乎只在于“三大报”了。但就是这“三大报”,不但继续影响全国,而且深刻推动着中国的社会变革。这点,又岂能是众多抱残守缺的城市可以望其项背?   还有一点是客观的或者是致命的,就是体制因素。在这点上,广州无法跟上海更不要说北京相比。因为广州不是首都,连直辖市都不是,说到底,还只是一个普通省会。就个人经历而言,多次到省内其他城市,被称作“省城来的”,颇有六、七十年代体制内作家下乡工作的味道,貌似赞扬,实则揶揄。   但文化的意义,就在于此,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因此我在微博上回应陈平原教授:广州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的背后是整个岭南文化。   (作者是文学博士、中山大学文史学者)   微观:围起我们心中的城池   @唐龙眼:我憧憬的城市,一、要有很多公共图书馆;二、要有很多好的书店;三、绿化好;四、体育设施完善;五、公共场所多,比如广场公园之类可供市民晚上或周末游玩的地方;六、要有一些小吃集中的地方;七、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戏台。   @旺喜8:北京充满了阴沉的雾霾和堵车的长龙,但这个城市有万圣书园,有超多的讲座,有西山的红叶,有深秋的蓝天,有虽然屡遭摧折却凛然重生的骨气文人……这就是我既恨又爱北京的理由。   @独自等待形影不离:在济南待了3年多,对目前济南的城市文化不太满意。从购书的角度看,济南没有大型书城,而新华书店只能给自己这是个图书商场的感觉,缺乏暖意和柔情。还好济南有英雄山文化市场,这是我最爱的地方,笔墨纸砚、鱼虫鸟兔、图书杂志……这里人头攒动时,内心却窃喜安宁。好地方值得广而告之。   @皆无用:我爱广州,这实在是一个适宜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城市,各种各样的人都能在此生计,却比深圳有文化历史底蕴,地铁是去过的城市中最完善方便的,几乎没有寒冷刺骨的冬天,还有太多爱的理由,虽然我总是批评广州,但这不妨碍我爱广州更多。   @资水微风:广州确实是相对自由的地方。然而仍需要更大的进步,让人们看到希望,明白什么是广东模式。政府在劳资纠纷中应表现得更亲民一些,毕竟底层百姓数量巨大。广东模式应多借鉴港台模式,而基层选举的公正透明至关重要。   @资水微风:广州有独特的人文底蕴,务实低调,能坚守原则,以钟南山为代表,并努力保住了粤语频道,广州的包容性和多元化并未抹杀其固有本色。文化和政治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广州在去除官本位的文化上先行一步,舆论和媒体的管制也相对宽松,这逐渐成为广州的新特色。警察文明执法也树立了良好形象。   @kezhang1201:心目中的理想城市文化:陌生人见面都是相互微笑,极少人会匆匆忙忙;这座城市曾经有那么几个人名可以让人一谈到,对这座城市就肃然起敬;现在有这么几个人名,让人一想到这座城市就倍感亲切;所有在这个城市的人都知道这座城市的中心这座城市的地标,并热爱着。目前最喜欢的城市是苏州。   @山城老梁:一座城市的文化,从其颜色可知。不同建筑的色彩,比造型更能体现个性;人们衣着的颜色,可折射内心的乐与忧;四季更替,天与云、花与树有几分色彩,便有几分美丽。于此而言,国内多数城市的色彩充满着灰色的沉闷。故最喜欢的还是拉萨,最怀念那红白墙、蓝天与绿地和五彩经幡交替的美。   @不必知道我是谁V:一座城是需要有底蕴铺垫的,苏州的园林艺术,上海高楼林立下的里弄生活是它们的底蕴,可是在无锡待了20年却一下想不起它的标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座城里你也很难找到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去处,南长街的小桥流水被酒吧的喧嚣取代,东林书院从未体现出它的价值,这座城,太浮躁了。   @李诺言:一个城市的文化,不是它到底有多少高楼大厦,也不是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人人都捧本书读,城市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民众的普通生活,是构造一座城市文化的基础,文化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一种文化,城市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文化体现。优美的描述是不能体现出城市最基本的生活!   @漆园故人:君问何处住?旧家在海阳。一城之美,尽在老街。最好是晨光微露,泡上功夫茶,去听那窗外杂乱而悦耳的潮音市声;或者夕照中,去辨认小巷中旧门楼上一块块“德星堂”“漆园故家”的匾额。已矣哉!归去来。游学在外日久,城郭人民依旧否?前日接到堂弟信:“后院中,兄儿时倚坐读书的木门已朽坏矣。”   @萧轶1989:一座理想的城市,必可塑造一人之城市理想:有值得跟随之人,有值得发掘之物,有值得奋斗之事,或可在地建设,或可在外影响。前人做得太少不要紧,受雇于城市的文化想象后,有一定的公共空间用以搬运想象,可做所能之事,如同飞鸟搬运天空,或献给无限的少数人,或献给有限的多数派。

    推荐访问:广州 之魂 包容 广州:包容之魂 广州之窗 广州之旅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