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21世纪初印度大国理念框架下的亚太外交战略】 教育理念有哪些内容

    时间:2020-03-31 07:30: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提要]自独立以来,印度始终在追求大国目标。印度认为,要实现大国目标,首先要走出南亚,其次要冲出亚太,最终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进入21世纪,印度对本国实力进行了评估,实施了灵活的对外战略以实现其冲出亚太的目标。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印度对大国理念的传承,对不同历史时期印度的亚太战略进行了简要梳理,详细分析了当前印度的亚太平衡外交及其对印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国理念 印度外交 亚太战略 平衡外交
      
      作为全球正在崛起的大国之一,印度在很多层面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其中,印度的大国理念是国际社会的兴趣点。进入21世纪,印度在其大国理念的指导下活跃于国际舞台,在亚太地区的平衡外交不仅为其带来了切实的经济与战略利益,也提升了它的大国地位。
      
      一、印度的大国理念
      
      印度的大国理念由来已久,其根源于印度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老的印度文明培育了印度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由此衍生的大国情结也在印度人民心中开花结果。印度独立前夕,国大党领袖尼赫鲁的话语代表了多数印度人的心声。尼赫鲁指出,“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吸引我。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间地位是可能的。”在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尼赫鲁指出,印度命中注定要成为世界上第三或第四位最强大的国家。印度认为,自己的国际地位不是与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相比,应与美国、苏联和中国相提并论。印度独立后的既定国家战略是:在南亚与印度洋建立以印度为中心的势力圈;走富国强兵之路,以科技带动经济与国防;先在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地区建立以印度为中心的包括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都有共同目标的地区性集团,并实现其对领土的要求,成为地区超级大国,然后争当世界强国。独立后,印度在尼赫鲁总理的领导下为实现“有声有色的大国”目标活跃于国际舞台。印度以不结盟为手段,穿梭于美苏两大集团之间,在国际舞台上以亚洲领导人的姿态出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掌声和尊重。尼赫鲁之后的几代印度领导人也继承了这一理念。英・甘地执政时期,印度推行地区强权主义,通过肢解巴基斯坦确立了对南亚地区事务的主导权。这是印度实现大国目标的初步尝试。
      冷战结束后,印度的国家战略目标定位是:“称雄南亚――争当军事强国――争夺21世纪一流大国的地位”。为此,印度一方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为实现大国梦想夯实基础;另一方面推行睦邻外交(即“古杰拉尔主义”),扩大在周边地区的影响,推行“东向政策”,在亚太的权力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印度历届政府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把强军作为实现大国梦想的最有力手段,尤其是发展核武器。1998年印度公开进行核试验,向军事强国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印度不断扩大军费预算,更新武器装备,加速陆、海、空三军的现代化和三位一体打击能力建设。这与印度人民党领袖声称印度要成为21世纪“超级大国”的雄心壮志有必然的联系。
      当前,辛格政府大力宣扬“21世纪是印度世纪”,为争当世界一流大国,实施了综合性的发展战略,在注重保持国内稳定和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提升印度的国际地位。辛格政府的外交理念是:大国外交为重点,周边外交为基础,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领地。同时,印度继续军事强国之路和入常梦。在印度看来,实施军事强国战略和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成为世界一流大国的必要条件。当前,印度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印美在民用核能合作以及美国对印高技术出口方面达成了许多共识;印俄在武器出口和联合生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入常方面,美、俄、英、法四国在不同场合对印度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努力表示支持,中国也表示理解和支持印度在联合国和安理会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和要求。
      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世界第四大军事强国、世界第五强国,这都昭示着世界对印度国际地位的认可。但印度的大国志向还远不止于此,它还要在道义上胜过在国际体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国家。正如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所说:“人的伟大程度在于物质资源,这是一种巨大幻觉。关键在于弱国把世界从这一幻觉中拯救出来。印度虽然贫穷和谦卑,但能拯救人类。”印度的大国情结已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仅是政治家的意愿和国家的意志,更是全体印度人的心声,并将伴随印度整个发展进程。
      
      二、印度的亚太战略
      
      印度的亚太战略在其大国理念中占据重要地位。尽管印度从未阐述过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但从其领导人的言论和印度的对外政策中还是能清晰看出其总体脉络。
      印度独立前夕,尼赫鲁就曾预言太平洋在未来的重要性,指出印度应该涉足这一地区,并发挥重要作用。尼赫鲁指出:“在将来,太平洋要代替大西洋而成为全世界的中枢,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国家,却不可避免地将在那里发挥重要的影响。在太平洋地区,从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印度也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二战结束后,国大党的豪言壮语,一方面表明了印度欲成为大国的意愿,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印度欲领导亚洲的决心。国大党认为,印度的独立可以影响整个世界体系,独立的印度可以在亚洲地区行使领导权。1947年3~4月和1949年1月,印度在新德里召开了两次亚洲关系会议,这是亚洲现代史上的首次集体行动,对促进亚洲人民的团结和民族解放运动做出了贡献。1954年的亚非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印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希望把亚非国家团结起来,共同为争取较为公正的国际贸易条件和国际经济援助而奋斗。这些都可解读为印度急于充当亚洲的代言人和第三世界领导人的角色。
      冷战结束后,印度对世界格局的总体判断是世界将走向多极化。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将与美国一起构成多极世界。其中,超级大国美国、经济大国日本、军事和政治大国俄罗斯、迅速崛起的中国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日益扩大的东盟也不可忽视。地缘上与亚太地区毗邻,再加上国内改革和发展需要资金、技术和市场,印度自然把注意力转向了亚太地区。利益驱使印度加大同亚太地区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正如印度总理辛格所说,“东向政策”旨在向我们在东南亚和东亚的文明邻邦伸出友谊之手。事实上,近些年印度的“东向政策”目标范围在逐步扩大,几乎覆盖了亚太地区的所有国家。
      进入21世纪,一部分印度政治家把21世纪描绘为“亚洲世纪”、“印度世纪”。2002年,时任印度副总理的阿德瓦尼两度发出“21世纪属于印度”的豪言壮语,总统卡拉姆也表示“印度总理要与八国首脑平起平坐”。2004年3月,总理瓦杰帕伊发表著名的主题演讲――“构筑‘印度世纪’”。印度《经济时报》在2005年开年刊文称,印度世纪晨光初现。这既是印度大国情结的写照,也是其亚洲意识的体现。这表明印度的亚洲情结更加浓厚,印度更注重同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把自身的发展与亚太地区紧密联系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辛格总理执政后,印度国家实力大大提升,成为亚太大国极力争取的对象。印度积极发展同美、中、俄、日、东盟等主要亚太行为体的关系,提升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与影响力。在发展与这些亚太行为体的关系时,印度有明确的目标:印美关系的关键点是扩大印度的政治影响力;印中关系的主旨是构筑和谐的周边环境;印俄关系的基点是防务合作;印日关系着眼于吸引技术和资本;印度与东盟关系的目标是提供稳固的“东向”平台与广阔的市场。实践证明,印度的亚太外交是成功的,印度已成为亚太权力结构中的重要一员。面对亚太地区多强并立的局面,印度没有选择去争取这一地区的领导权,而是把合作共赢作为对亚太政策的指导方针,积极融入亚太体系之中。
      综上所述,印度的亚太战略经历了从积极争取亚洲领导权到逐步融入亚太权力体系的过程。可以断定未来印度亚太战略的目标是:积极发展同亚太主要行为体的全方位合作关系,增强自身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推动亚太地区的多极化趋势,为实现世界大国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印度的亚太平衡外交
      
      印度大国之路的基本脉络是:先称雄南亚,而后崛起于亚太,最后成为世界一流大国。当前印度的大国之路处于第二个阶段。印度没有选择去挑战亚太地区现有的权力结构,而是利用其为本国谋利。“新兴大国的崛起虽然与主导大国制定的规则有冲突,但在更多情况下,它们是在既定的规则框架内发展的,在它们真正成为主导性大国之前,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去挑战现行的规则,而是尽量利用规则为自身谋取利益。”历史上,崛起的德国和日本,都曾通过武力挑战当时在国际权力体系占主导地位的英、美,结果都失败了。当前,辛格政府秉承了尼赫鲁的思想,大搞平衡外交,在中、美、日、俄和东盟之间左右逢源。印度认为,在当前的亚太体系结构中,这五个行为体与本国的地区利益最为密切,对提升印度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也最为重要。因此,在本国实力还不足以挑战现有体系结构的状况下,印度针对这五个行为体在亚太权力体系中的权重制定了不同的策略,即借重美国、接近中国、依靠俄罗斯、拉拢日本、抓住东盟。
      
      (一)印度与亚太大国
      1、借重美国
      印美关系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回顾印美关系发展的历史,2000年之前的印美关系忽冷忽热,2000年之后,印美关系逐步升温。其中的原因从美国方面来看是其全球战略与地区战略的需要,从印度方面来看则源于印度大国战略的需求。
      印度在美国全球和地区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布热津斯基认为,冷战后美国的欧亚战略是防止欧亚出现主导大国或挑战美国的大国,还要防止欧亚主要国家的联合,其方法是欧亚力量均衡。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是主要和积极的地缘战略棋手。印度目前的图谋同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利益没有重要冲突。作为地缘战略棋手,印度不会,至少不会在与俄罗斯或中国同等的程度上产生地缘政治问题的根源。乔治・沃克・布什任总统时也曾说:“我们两国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只有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系才是强大的关系。”2010年10月28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夏威夷发表讲话指出,印美两国政府、两国经济与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日益增强,两国间相互的重要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民主国家,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价值观将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见,美国的战略家和政要是从战略角度和意识形态的视角来分析美印关系重要性的,突出价值观念在两国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的。事实上,美国发展同印度的关系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第一,印度庞大的市场对美国有巨大吸引力,即商品销售市场、投资市场、人才市场和军品销售市场。印度是个拥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伴随着中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其消费能力可见一斑;印度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的改善需要大量资金,这为美国的大量闲置资金提供了机遇;印度是世界第二大软件开发商,拥有大量懂英语的软件开发人才和廉价劳动力,可为美国企业所利用;印度是世界最大的常规武器进口国,而美国是最大的军火提供方,两者可以互补。第二,从地缘战略上考虑,美国的能源通道安全需要依赖印度的支持与援助。近几年,印度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已成为世界第四军事强国,且印度海军在印度洋有明显的战略优势,而美国来自波斯湾的石油运输需经过印度洋,需要同印度联合护航。此外,美国在维护南亚稳定、防止核扩散以及打击恐怖主义方面都需要印度的配合。第三,印度是平衡中国的一支重要力量。美国把中国的崛起看作是对自己霸权地位的挑战,因此需要地区力量来牵制中国。印度成为美国亚太战略中制衡中国的重要棋子,美国“希望一个强大的印度成为中国的一种平衡力”。
      从印度方面来分析,印度发展同美国的关系也有深层次考虑。第一,印度大国目标的实现需借重美国。冷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在亚太和全球权力体系中的支配地位不可撼动。“印度认为必须接受的现实是,新的世界秩序是建立在美国一超独霸基础上的单极秩序,因此需要实施现实主义对策。”尽管印度反对单极世界,主张多极世界,但却依旧选择与美国合作,争取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对其大力支持,借助美国力量实现大国诉求。第二,冷战结束后,印度加快了经济改革的步伐,急需大量资金和技术,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为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大国,有能力满足印度在这方面的需求。因此,印度的国家利益通过与美国关系的提升得到了满足。此外,印度在处理同巴基斯坦关系问题、打击恐怖主义与毒品走私以及应对全球性问题等方面都需要美国的帮助。
      从现实看,印度主动接触美国,积极发展同美国的关系成效显著。2000年3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对印度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22年来美国总统首次访印。两国签署了题为《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的框架文件,决定建立“持久的、政治上有建设性、经济上有成果的”新型伙伴关系。这为印美关系的发展定了基调,在两国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1月,乔治・沃克・布什就任总统后,强调同印度进行战略对话的重要性,认为印度是“具有全球性地位的新兴大国”,是维护亚洲安全的关键因素。同时,美国在印度核试验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也开始松动,当年取消了对印度的全部核制裁。“九一一”事件后,印度抓住了美国组建“全球反恐联盟”的机遇,迅速成为美国反恐联盟中不可或缺的棋子。2002年1月,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对美国进行访问,双方签署了《全面军事安全信息协议》,这标志着印美军事合作自1998年以来的全面恢复和加快。2005年对印美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双边外交成果丰硕。2005年3月,美国国务卿赖斯访问印度时正式宣称:美国的目标是协助印度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主要强国。2005年6月,美印签署为期10年的《美印防务关系新框架》。2005年6月25日,副国务卿伯恩斯在新德里透露,印度是加入安理会的“理想候选国”,开始公开支持印度“入常”。2005年 7月18~22日,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问美国,双方签署了十余份文件,宣布双边关系进入“新型全球伙伴关系”时代,使两国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2006年3月布什总统访印期间,双方签署了核合作协议。2009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印,美印签署多项双边协议。2009年10月12~19日,印美联合举行了代号为“战争准备-09”(Yudh Abhyas 09)的军事演习,美国动用了除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之外最大数量的先进的“斯瑞克”装甲车。同年11月,印度总理辛格访美。这次访问意义重大:其一,奥巴马总统首次公开承认印度为“核国家”;其二,印美在民用核合作上有突破性进展,提出将尽快完全实施体现民用核能合作的《123协议》;其三,宣布一项为扩大印美教育交流的“奥巴马一辛格倡议”,签署了《反恐合作倡议》。2010年11月6~9日,奥巴马总统对印度进行了正式访问,两国签署了百亿美元的订单,美国承诺将放松对印高科技出口的限制,并帮助印度成为核供应集团的成员,甚至明确声明支持印度入常,将美印两国关系推到了新的历史高度。2011年1月25日,美国宣布取消对印度国防和航天领域的技术出口禁令,欢迎印度加入军备出口管制国“俱乐部”,让印度从受排斥者变成了国际军备管制国“俱乐部”的一员。这对印度来说意义重大,印度不但打破了由美国控制的军备出口管制,而且有了合法的身份,可以与军备出口管制国平起平坐。2011年2月8日,美国发布的《2011年美国国家军事战略》尤其关注亚太大国的崛起,认为亚洲存在着“两个正在崛起的全球性大国”,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将继续上升,因此其战略地位日益优先。这无疑是在强调中印地位的重要性,扩大对中印的关注度。该战略声称要在亚太地区“扩大多边演习的范围和参与度”,主要是与印度、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国开展军事合作,将印度置于更高的战略层面对待。
      纵观近期美印关系取得的成就,印度在同美国的博弈中利益不断得到满足,美国似乎在不断让步。在印美关系发展过程中,印度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这与新时期美国的亚太战略以及中国的快速崛起有很大关联性,美国的亚太战略中始终包含有遏制中国的成分。美国从战略高度发展同印度的关系,而印度从实用主义层面来看待美国。印度利用了美国为其创造的战略机遇,在美国主导的亚太秩序框架内印度的对美外交更加积极和主动。
      2、接触与防范中国
      对于印度来说,无论是其国内的稳定与发展,还是其大国目标的实现,都必须考虑中国因素。发展同中国的关系是印度对外战略的必然选择,但印度从地缘政治视角来看待中国的存在,加之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给其造成的心理阴影长期存在,印度一方面积极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又有所保留。
      进入21世纪后,中印两国都认识到了发展双边关系的重要性。两国领导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其共识是:只有中印都发展起来,真正的“亚洲世纪”才会到来。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时在德里理工大学发表演讲指出,“中国希望看到一个和平与繁荣的印度。一个和平与繁荣的中国也符合印度的利益。”2006年11月,胡锦涛主席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联合宣言》,指出“两国有足够空间实现更大规模的共同发展”,并制定了深化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十项战略”。2010年12月15~17日温家宝总理对印度进行了访问,两国政府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联合公报》。《公报》指出,双边关系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世界有足够空间让中印合作、共同发展和共同崛起。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进入21世纪,中印关系不断升温,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贸合作突飞猛进,国际舞台上的交流与对话成为一大亮点,彼此有了更多共识,合作领域不断扩大。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2005年双方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2008年1月,印度总理辛格访华,双方签署《中印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2010年两国还建立了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设立了总理热线,边界谈判也有了新进展。
      在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的前提下,双边的经贸合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04年两国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超过此前预计的120亿美元,达到1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近80%,占当年中国与南亚国家贸易总额的七成。2005年双边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达187亿美元。2006年中印贸易额达到248.61亿美元,这是近年来中国对印度贸易首次出现顺差43.04亿美元。2009年,中印贸易额达443.8亿美元。2010年的双边贸易额超过了两国的预期值,达到620亿美元,并确定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
      在多极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的环境下,中印有更多的共识与合作舞台。“印度和中国都希望在多极化和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公正平等和民主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两国在中印俄三方合作、发展中五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金砖国家”(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多哈回合谈判中保持密切沟通与配合,就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等重大问题协调立场,共同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2011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海南省三亚市会见了来华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的印度总理辛格。双方一致同意,深化中印战略合作,推动两国共同发展,促进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平台的协调和配合,相互支持对方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问题上取得了共识。
      作为两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印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在所难免,而能源领域的竞争最为激烈。为了石油,两国在西亚的哈萨克斯坦、南美的厄瓜多尔和非洲的尼日利亚等国进行过激烈竞争。中国是个能源消费大国,来自中东和波斯湾的石油需通过印度洋才能到达中国。为了确保能源通道安全,中国与巴基斯坦、缅甸和斯里兰卡等印度洋沿岸国家在港口设施建设上展开合作,积极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这被印度一些人士看做是中国在实施“珍珠链战略”,企图包围印度,最终把印度的影响力限制在南亚。印度外长将中国的崛起描述为新德里最主要的安全挑战之一。2008年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指出,众多印度人相信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印度是有害的,多数人消极看待中国不断增长的军事力量。印度还经常炒作“中国威胁”,1998年印度核试验的理由就是“中国威胁论”,当前这种言论在印度还有一定市场。而且,印度对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军事合作深表忧虑。2011年4月6日《印度时报》报道称,一名印度高级军官警告说,中国向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派驻军队,中国军队不仅在中印实际控制线附近对印度形成威胁,还可能因为中巴之间膨胀的军事合作将这种威胁扩展到印巴控制线。这种毫无根据的猜测与报 道加剧了印度对中国的不信任,无疑会给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造成影响。
      除了复杂的边界问题之外,水资源问题也成为当前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最棘手问题之一。印度境内的三大河流印度河、萨特累季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最终到达孟加拉湾)的源头都在中国西藏。印度担心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上建设水利工程会切断其水源,更担心一旦出现溃坝险情,将会对印度造成灾难性的影响。2010年9月,中国开始建设雅鲁藏布江水电站;11月12日,藏木水电站截流成功,这引起印方,特别是印度东北部地区的高度关注。2010年12月,两国同意讨论跨境水资源问题。当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时指出,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上游修建水电工程,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充分考虑了上游和下游两岸地区人民的利益。中国建设水利工程是为了解决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印度担心大坝建成后中国会转移大量水资源,因此对中国的立场和行动持怀疑态度。印度更担心,中国会把水资源问题作为未来中国同印度就边界问题和其他政治问题谈判时讨价还价的筹码。
      分析当前印度的对华政策,可以看出印度对两国间的各领域合作是比较谨慎的。印度利用现实主义的理念来发展同中国的关系,一旦这种务实的方法不能达到预期结果,印度同中国的关系将陷入某种困境。印度积极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同时又宣扬“中国威胁”,其主要原因是担心中国影响力的扩大会挤压其生存空间,从而延缓印度的崛起。但在印度崛起所需的外部环境中,中国的地位至关重要。因此,印度的对华政策有两面性,一方面保持同中国的友好往来,另一方面又不时给中国制造麻烦,以实现地区权力均衡。
      3、依靠俄罗斯
      印俄关系不同于印度同其他大国的关系,有其独特性。冷战时期,苏联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援助者、军火供应商,两国还建立了事实上的军事同盟关系。冷战结束后,印俄关系曾一度低迷。1993年1月底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印,双方签署了《印俄友好合作条约》,两国关系出现重大转机。此后,两国恢复了传统友好关系,致力于建立新型伙伴关系。1998年12月,俄罗斯总理普里马科夫访印,双方就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达成协议,并签署2001~2010年军事合作协议,包括七项军事技术合作协议和一项备忘录。俄罗斯和印度建立起新型伙伴关系。
      印俄从盟友关系发展到伙伴关系,既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结果,也是彼此对外战略的需求。从俄罗斯方面来考虑,冷战结束后其整体实力下降,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对俄罗斯实施打压政策,俄罗斯的生存空间逐步缩小。在南亚地区,俄罗斯的影响力大幅度下降,想借助印度来牵制西方国家对俄的封堵,打破西方的包围圈。同时,俄罗斯不愿放弃印度这个庞大的军火市场,这不仅可以推进其军事工业的发展,也可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此外,俄罗斯在打击分离主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恐怖主义方面也需要印度的配合与支持。印度则主要从战略和军事层面来考虑发展同俄罗斯的关系。发展同俄罗斯的新型伙伴关系,可以使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以及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上得到俄罗斯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印度可以获得俄罗斯的高新武器,提高军队装备的高科技含量,加速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形成地区优势和区域威慑,从而提升印度军队在国际上的地位。强大的军事力量被印度认为是成为世界大国的重要条件,因此印度把同俄罗斯的军事合作置于更加优先的地位。
      2000年10月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印度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正式访问,印俄双方签署了《战略伙伴关系宣言》,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印俄政治往来频繁,经贸合作增多,国际舞台上的交流与合作密切,为军事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冷战时期,印度有70%的武器装备是由苏联提供的。冷战结束后,印俄的军事合作一度中断,1993年后逐步恢复。1994年12月,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访印期间,两国缔结了《2000年前实施长期军事技术合作的协定》。根据协定,俄罗斯除为印度改进“米格-21”、“米格-29”型战斗机、“T-72”型坦克及其他武器装备外,还向印度出售了大批武器装备。1996年11月30日,俄罗斯武器和技术兵器进出口公司与印度国防部签署了出口40架“苏-30MK”多用途歼击机的协定。1998年12月两国达成2001~2010年军事合作协议后,俄罗斯和印度的军火贸易额将由目前的70亿美元上升至169亿美元。
      进入21世纪,印俄军事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合作的方式也在逐步改变。印度从过去单纯购买苏制武器到仿制,现已发展为俄罗斯许可在印度境内联合研究、开发和生产,并在印度建立防务合资企业,帮助印度提高武器生产的能力。2001年,印度与俄罗斯签署了今后十年军事技术合作规划,双边军火贸易将达到100亿美元。2004年俄罗斯向印度提供价值高达60亿美元的武器。
      近几年,印俄军事合作的力度不断增强。2007年1月25~26日,普京率领由300多人组成的大型代表团访印。此次访问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军事领域合作的重大突破。依据《俄印联合声明》,印度将有权使用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即格罗纳斯系统,同时,两国将联合研制第五代战斗机,联合生产多功能运输机,俄罗斯对印出口40架“苏-30MKI”战斗机和300辆装备先进的“T-90”坦克。2007年1月,俄罗斯决定与印度一起研制开发新型武器,包括共同研制第五代战斗机、新一代大型多功能运输机和一套独立卫星定位系统。俄罗斯已授权印度生产“米格-29”战机的“RD-33”型发动机和“米格-35”战机。2007年11月11~12日,印度总理辛格访俄,两国签署了建造多功能运输机和第五代多功能歼击机的协议,还签署了联合探月协议。这是两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合作的重大突破,对双方都有长远的战略意义。2008年12月4~6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印,双方签署了多项协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军火销售大单。根据协议,俄罗斯将对印出售80架“米格-17”武装直升机,价值约10亿美元。梅德韦杰夫还提出,未来10年内将继续扩大对印军事合作,将“单纯的武器交易”向“共同设计和制造先进的导弹和战斗机”转变。2009年12月6~8日,印度总理辛格访俄,双方签署了军事合作协议和民用核能合作协议。军事合作协议包括实施2011~2020年军事技术合作计划以及俄罗斯出口印度的武器和技术设备的售后服务等内容。印方认为,两国签署的武器和技术装备售后服务协议,能够将两国防务关系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同时也有助于维护、保养印度的俄制武器,为其提供及时、充足的武器配件和服务。印度外交秘书拉奥琪说:“这项协定将有助于印度在未来10年中通过提供各种防御装备系统提高印度军队的作战能力,将有助于印度国防工业的发展。”核能合作协议对印度核试验“放行”,保证未来即便印度进行核试验,俄罗斯也会向印度提供核燃料。这标志着俄印战略合作进入新阶段。
      另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当前俄罗斯、英国和以色列是向印度出口武器最多的三个国家,从1990~2009年,三国向印度出口武 器的价值总额分别为188.12亿美元、19.65亿美元和8.66亿美元。可以看出,俄罗斯是印度最大的武器供应商,20年间向印度出口武器的价值总额几乎是英国的10倍、以色列的22倍。仅2009年,俄罗斯向印度出口武器的价值总额为17.61亿美元,而英国和以色列向印度出口武器的价值总额仅为1.16亿美元和0.94亿美元。可以推断,未来俄罗斯仍将在出口印度武器方面占绝对优势,俄罗斯也会利用此优势深化同印度在军事领域的合作。
      2010年3月,普京访问印度,双方签署了总价值超过4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包括整修“戈尔什科夫元帅”号航空母舰,2012年开始向印度出口舰载“米格-29K”战斗机等。2010年12月21~22日,梅德韦杰夫总统第二次访问印度。此次访问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巩固俄印军售关系,保住俄罗斯作为印度最大武器供应国的地位。双方表示,将在今后10年内合作开发250~300架第五代战斗机,合同总额预计在350亿美元左右。据悉,俄罗斯苏霍伊飞机公司和印度斯坦航空公司2011年年初同意以俄罗斯“T-50”原型机为基础,合作开发第五代战斗机。双方先前已就设计成本达成一致,金额近3亿美元。此外,梅德韦杰夫希望说服印度购买126架“米格-35”战斗机,总价值约110亿美元。
      当前,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进口国,是亚洲唯一同时拥有航母和核武器的国家,其影响力和威慑力不可小觑,这与印俄密切的军事合作有很大的关联。印度的军事强国战略在印俄关系中得到了稳步实施。在印俄的军事合作中,印度已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向一个施动者,更加强调自己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未来,印度在同俄罗斯的军事合作中的自主性会不断增强。印度军事实力的提升将会使其在亚太和全球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4、拉拢日本
      印日关系在进入21世纪后迅速升温,这与印度对日本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地位的认知是分不开的。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无论是在亚太还是全球权力体系中都占有很大权重。印日两国之间没有直接利害冲突,没有历史恩怨,都是“民主”国家,价值观念趋同。由此,印度认为,要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实现大国目标,必须加强同日本的合作。
      在发展同日本的双边关系中,印度有清晰的策略:政治是铺垫,经济是重点,安全是补充。1999年印度外长辛格访日和2000年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两次访日,其用意是想打消日本对1998年印度核试验的顾虑和担忧,加强互信。印度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应。2000年8月,日本首相森喜朗访问印度,成为10年来首访印度的日本首相。双方在许多方面达成共识,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内容涉及建立全球性伙伴关系,在适当的时候恢复由于印度进行核试验而中断的安全对话等问题,这表明由于印度核试验而跌入低谷的两国关系得到修复。“九一一”事件后,日本借机解除对印制裁。2001年和2006年,瓦杰帕伊总理和辛格总理先后访日,两国发表了《联合宣言》和《联合声明》,表示要加强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要构筑“全球战略伙伴关系”。2008年10月辛格总理再次访日,与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举行会谈,双方同意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联合国改革等问题上加强合作,并发表了《印日安全合作联合宣言》和《印日全球战略伙伴关系进展联合宣言》。2010年10月,辛格总理第三次访日,两国签订了《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日本答应向印度出口核能发电技术和相关设备。
      在政治领域交流增多、互信增强的前提下,两国的经贸合作也有重大进展。印度成为日本对外投资和官方援助的受益者。据日本官方统计,从1991~2004年,日本在印投资额累计达30亿美元。2006年日本对印投资比2005年增加了2倍,达到5.13亿美元。2006年11月,日本驻印大使表示:“日本今后三年将再向印度投资20亿美元。”在印度的日本公司也从1997年的148家增加到2004年的300家,到2006年6月,又增加到350家。在官方援助层面,日本对印度的援助在2000年之后飞速增长。2003年,日本外相访问印度时宣布,日本政府决定向印度提供9亿美元的低息贷款。2005年,日本政府宣布将对印“官方发展援助”增加7.5%,总量达13亿美元。2006年,日本进一步将贷款增加到15.5亿美元。2006年12月,辛格总理访日期间,日本又宣布将印度列为“政府开发援助(ODA)最主要的国家”,援助总额最多可能达1万亿日元。2007年7月,两国政府宣布将于2008年1月前开始在新德里和孟买之间建造一系列制造业工业区,形成一个长达1483公里的工业走廊,使印度成为日本公司的海外出口基地,其中,所需300亿美元巨资主要由日方提供。日本的投资与官方援助缓解了印度经济建设的资金短缺问题,为印度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2010年10月25日,两国签署了《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2011年2月16日,印度与日本在东京签署了促进两国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经济合作协定》(EPA)。根据协定,未来10年内,占两国贸易总额94%的产品的关税将逐步降至零。这意味着在印投资的日企将可享受印度本土企业的一切优惠政策,有助于刺激日本对印投资。另据《印度教徒报》2011年2月18日报道,印度政府计划向一家日本企业出口约6000吨氯化稀土。这意味着印度停止以出口为前提的稀土生产七年后首度重新开放出口。这对日本来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此前日本的稀土主要来源于中国。
      在吸引日本资金的同时,印度不断强化与日本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对话,共同应对安全问题。印度同日本建立了国防部长级对话机制,军事合作逐步深化,提高了印度在维护亚太安全活动中的作用。2000年10月,印日两国海军与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海军一起在南中国海举行了名为“2000年远征太平洋”的联合演习。同年11月,印日两国海军又在印度马德拉斯附近的公海上举行了首次反海盗联合演习。2004年11月,印度海上警备队和日本海上保安厅在阿拉伯海举行“防范海盗及海上恐怖活动”联合军事演习。截至2010年12月,印日已举行九次海上联合演习。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在印日关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从当前印日关系发展的趋向来看,印度同日本合作的领域在不断扩大,但其主线保持不变,始终在吸收日本的资金,这对今后印度的经济崛起至关重要。同时,在遏制中国这个层面上,印度同日本也有共识,拉拢日本会起到平衡中国在亚太影响力的作用。
      
      (二)印度与东盟
      亚太地区大国美国、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积极发展与东盟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这与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密切相关。美国把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作为重返亚太的支点,日本视东盟为其经济外交的重点和遏制中国的舞台,中国把东盟作为其推行和谐世界理念和解决南海问题的关键一环,俄罗斯也把与东盟的合作作为挺进亚太的跳板。东盟的大国平衡外交为印度快步进入东南亚创造了条件。20世纪90年代拉奥政府实施“东向政 策”,以此作为挺进亚太的平台,积极发展与东盟的全方位外交。
      冷战结束后,与印度地缘上毗邻的东南亚国家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这对印度有很大吸引力。印度渴望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全方位外交关系。1991年,拉奥总理实施“东向政策”,这预示着“印度对世界看法的战略转变以及印度在不断发展的全球经济中地位的改变”。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是印度“东向政策”的起点,印度把其作为“东向政策”的主线。
      从1995年印度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开始,印度与东盟的关系稳步发展。“东盟地区论坛”、“恒河一湄公河合作组织”、“湄公河一恒河合作协定”、印度与东盟的“10+1”机制、《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平、进步与共同繁荣伙伴关系协定》以及“10+4”对话机制,这一切都见证了印度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历程。与此同时,印度与东盟的贸易额在不断增加。1993~2003年,印度对东盟进出口贸易额从29亿美元增至121亿美元,2004年进一步增长至159亿美元,其中印度对东盟出口74.51亿美元,进口84.63亿美元。2008年双边贸易额超过了400亿美元,约占印度对外贸易总额的10%。据东盟统计,2008年东盟与印度的货物贸易额为474.1亿美元,占东盟对外贸易总额的2.8%。其中东盟对印出口为300.8亿美元,东盟自印进口为173.3亿美元。2009年双边贸易额达到450亿美元。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503亿美元,印度出口额为225.2亿美元,进口额为278.1亿美元。双方希望在2012年前实现700亿美元的目标。从具体国别来看,2004年印度在东盟中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当年双边贸易额分别为58.4亿美元、36.6亿美元和31.5亿美元。2005年6月,印度与新加坡率先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协定》,由此开始进入东南亚市场。
      2008年8月,印度与东盟十国在新加坡成功完成了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2009年8月,印度与东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双边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当前,印度与东盟还正在制订“印度一东盟2020远景规划”。2011年3月3日,印度《商业标准报》报道,印度与东盟有信心在年底前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从货物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当前,双方还正在就扩大自由贸易协定包括的货物范围进行谈判。2011年3月2~6日首届“东盟一印度商展”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包括来自270家东盟企业和200家印度企业的参展商、媒体记者和政府官员在内的600多名嘉宾参加了开幕式。这是亚洲第三大经济体印度继续推动“东向政策”,寻求与亚洲重要的区域性组织――东盟建立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印度与东盟的合作绝不仅限于经济领域。2005年12月的首届东亚峰会,确定了以东盟为中心,在“10+3”机制的基础上接受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参与东亚合作,标志着印度与东盟的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与安全领域。印度与东南亚国家在安全方面的合作甚至更早。从1991年开始,印度同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印度洋定期举行联合海上演习。随后几年,又同越南、泰国和菲律宾举行了双边演习。1995年,这种军事合作演变为每年一度的印度同东南亚国家在孟加拉湾的“米兰系列”海上演习。2006年1月9~14日,印度安达曼一尼克巴群岛海域上演了2006年全球第一场联合军事演习。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泰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国海军舰艇和“东道主”印度海军一起,在北印度洋这片靠近马六甲海峡的敏感水域进行了“米兰2006”军事演习。这种军事合作展示了印度的海军实力,加强了彼此的协调能力,在应对共同安全方面达成了共识。此外,印度还同新加坡、越南和菲律宾在南中国海进行双边演习。正如印度著名学者拉贾・莫汉所说,海军的东向目标是能让印度“成为新兴的亚洲权力平衡中一个重要参与者”。可见,印度与东盟的军事合作,有抵制美国独霸这一区域的动机,也有平衡中日在这一地区日益增加的影响力的作用。
      印度出于地缘战略考虑,努力发展与东盟的合作,并且这种合作已走向机制化。印度以东南亚为入口,有机地融入亚太地区,并寻求在亚太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经贸合作到军事安全领域,印度把东南亚作为抵消其他大国在亚太影响力的平台。未来,印度会更多关注与东南亚国家在各个层面的合作,毕竟这一地区涉及较多的利益攸关方。
      
      结论
      
      作为新兴大国,无论从政治、军事层面还是从经济、科技层面来考虑,印度的出现都在使亚太地区的权力构成发生变化。但新的权力结构的形成必定是个漫长的过程。美国主导的一超多强的亚太等级秩序从总体上看能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这对新兴大国来说,可谓最大的战略机遇――共享美国治理下的和平。从当前来看,印度无疑是这一秩序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因此,印度无意挑战美国主导下的亚太秩序,而是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来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
      当前,印度在美、中、俄、日与东盟之间搞平衡外交,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美国不断提升同印度双边关系的层次与水平;中国以经贸合作为切入点,拉近同印度的距离;日本用资本来吸引印度的注意力;俄罗斯以军火来引发印度的兴趣;东盟更是把印度作为地区平衡手。这使印度在亚太地区能够左右逢源,为本国的发展带来了切实效益。从国内层面看,为印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丰厚的资本、技术和资源,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周边环境。从地区层面看,平衡外交极大地改善了印度与主要亚太国家的关系,提升了印度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与影响力。从战略效果看,印度把追求国家利益与增强自身的实力相结合,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战略利益与经济利益。
      追求世界一流大国始终是印度的奋斗目标。印度的这一目标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当前阶段的目标是从南亚大国走向真正的亚太大国,策略是平衡外交,同步发展与美、中、俄、日与东盟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印度针对不同的对象国制定了具体的战略目标。倚重美国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影响力为争当世界大国造势,发展同日本和东盟的关系主要是获取经济发展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对中国接触与防范是既要营造和谐的周边环境,又要防止中国“威胁”印度,发展同俄罗斯的关系是为了提升军事实力。
      印度的崛起对亚太地区的权力分配造成了很大冲击。印度认识到美国在当前亚太体系中的稳定作用,积极享用美国及其盟友带来的实惠。印度当前的实力还不可能单独影响地区秩序,但却会尽量避免该地区除美国外的其他大国的影响力的快速上升。因此,印度积极发展与亚太国家的战略关系,以便从经济、政治和军事层面对中国施加影响,抵制中国影响力的扩大,从而给中国以结构性限制。这是印度发展同中国关系的优先考虑。同时也应注意到印度外交的独特性,印度在追求大国目标的过程中不会屈从于任何大国。因此,未来亚太地区不会出现美印合作共同遏制中国的局面。印度当前的行为模式只能解读为:在维持这一地区基本的权力平衡的前提下,意图获得更多的利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欲成为世界一流大国,印度必须先成为亚太强国。印度的亚太平衡外交将作为其成为亚太强国和实现世界大国目标的一项基本国策,这项策略也许要延续30年或50年,甚至更长时间,直至印度真正成为世界大国。
      
      (编辑 毛悦)

    推荐访问:初印 大国 亚太 21世纪初印度大国理念框架下的亚太外交战略 大国外交提出的背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