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赋和诗什么不同 [西汉赋引《诗》考论]

    时间:2020-03-24 07:35: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引《诗》传统源远流长,在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赋诗言志”、“赋诗见志”、“赋诗观志”等形式,之后的诸子散文也有很多引《诗》叙事、说理的。西汉赋继承了这一传统,与之前引《诗》不同的是,西汉赋引《诗》方法灵活多变,借助引《诗》来抒情感怀,表现出浓厚的文学意味。本篇通过对西汉赋引《诗》做穷尽式搜辑,并对其引《诗》的出处、述经的方式详加说明与整理,以此来考察西汉赋对《诗经》语言、词汇、意象的引用,探讨这些引用在西汉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此来揭示西汉赋引《诗》的文学意义。
      关键词:西汉 汉赋 引《诗》 经学 文学
      
      引《诗》具有悠久的传统,可以导源于春秋时期的“赋诗观志”、“赋诗断章”。《文心雕龙・明诗》谓:“自王泽殄竭,风人辍采;春秋观志,讽诵旧章,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1]可见,春秋外交宴礼时的赋诗多注重文化实用功能,宾主都要即席讽诵古诗,一方面用以见其荣宠,另一方面用以成其身之文饰。从《左传》、《国语》中记载的引诗、赋诗来看,用诗双方都是在熟悉诗篇的基础上,通过用诗来达到外交目或是引古诗以评论事物,这与后来诸子引诗又有很大的区别。诸子引诗大多集中在儒家典籍当中,如孟子、荀子以及其他孔门后学引诗、论诗,而儒家以外的庄子、墨子、韩非等则反对言《诗》,批评儒家,但其作品中仍有不少引《诗》之处。到了汉代,随着《诗》的地位日趋上升,引《诗》不仅在士大夫们正式言说中随处可见,而且无论是在汉人著述的子书、史书还是上疏、对策中也更加普遍。
      一、西汉赋引《诗》统计、归类与分析
      我们以费振刚先生的《全汉赋》为依据,对西汉赋引《诗》进行了全方位的统计,发现西汉赋引《诗》86处,而这些引《诗》方式大体可以分为:引《诗》取辞、直引成语与诗句、引用诗篇、乐歌及六经名以及化用诗句四种方式。
      引《诗》取辞在西汉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西汉赋中引《诗》取辞并不是死板的,引用方式灵活多样,大体上可以分为单纯取辞丰富词汇、调整诗文字句另造新词、融合诗文取辞兼义、取其辞改其义、辞简义丰突出情感这五种类型。无论单纯取辞,还是取辞兼义,或是对字句略作调整,都能因情立文,随意变换,运用自如,这种灵活的引用方式令读者有熟悉的陌生感,同时在追朔本源时又增强了诗句的联想性,能以瑰丽之辞引发深湛的道理。
      直引成语与直引诗句在西汉赋中共有23处。直引成语即将《诗经》中某句单独裁剪出使用,如扬雄《长杨赋》“于是圣武勃怒,爰整其旅。”[2]引用《诗・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笺曰:“文王赫然与其群臣尽怒,曰整其军旅而出,以徂国之兵众,以厚周当王之福,以答天下向周之望。”[3]可见文王勃怒是因为三国犯周,而爰整其旅正是对这场不义之战的反抗。《长杨赋》引此句表达了对匈奴危害北部边境的不义之战的反攻,不得已而为之正道。有些诗句为了需要在引用时做了一些调整,如扬雄《逐贫赋》“誓将去女”[4]出自《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笺曰:“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5]赋作将“逝”改为“誓”更能体现离去的决心。直引诗句在西汉赋中有一共有7处(包括《神乌赋》中的1处),这7处引诗有“诗曰”、“诗云”、“诗不云乎”的标志,也有以隐去“诗曰”等明显标志的引述。而且这7处直引的赋篇都不是以赋来命名,多是以议论或陈述政治为主,是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一个总结,或者是对问题的一个更深的阐释或扩展。
      引用诗篇名在西汉赋中共有7处。西汉赋家通过引用诗篇名一方面用来明讽颂之义,如司马相如《上林赋》“悲《伐檀》,乐乐胥。”[6]诗篇前加情感动词“悲”字,鲜明地反映了赋家对《伐檀》篇中贤者不遇明主,不被重用的悲愤之情。另一方面用来抒发情感,这类引用多与所引诗篇主旨契合,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语言既精炼又蕴藉,诗篇与赋家情感往往融为一体,令人回味无穷。如班婕妤《自悼赋》:“《绿衣》兮《白华》,自古兮有之。”[7]《绿衣》是《诗・邶风》篇名,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齐说:“黄裹绿衣,君服不宜。淫湎毁常,失其宠光。”毛序:“卫庄姜伤己也。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诗也。”[8]鲁、韩诗无异议。《白华》,《诗・小雅》篇名,毛序:“讽刺幽王之妃子褒姒取代姜皇后。”[9]《自悼赋》的写作背景是班婕妤被赵飞燕谗害,为了避祸她退处东宫,此赋表达的情感与两诗契合。西汉赋中也有引用乐歌之处,多表现《诗》之“美刺”功能,重在明礼,如司马相如《上林赋》:“射《狸首》,兼《驺虞》。”[10]《礼记・射义》:“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可见《驺虞》、《狸首》是射礼时的配乐。同时西汉赋作中也多引用六经名,这些引用在表现赋家对六经评价的同时也表现了其对《诗经》所采取的态度,如扬雄《河东赋》:“敦众神使式道兮,奋六经以摅颂。”[11]发扬六经的精义其目的是用来颂扬帝业的伟大,可见六经的作用实在于颂。
      化用诗句在扬雄之后蔚为大观,常用调整诗句前后顺序、增减几字、用赋语改写诗句等手法来进行化用,表达赋家个人情感,如扬雄《河东赋》“瞰帝唐之嵩高兮,隆周之大宁。”[12]出自《诗・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传曰:“周国子多贤,蕃殖至于骈孕,男者四四产而得八男,皆君子俊雄也。此周之所以兴周国也。”[13]《甘泉赋》并序中言:“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畴,汾阴后土,以求继嗣,召雄待诏承明之庭。”可见,汉成帝在甘泉宫的泰畴神坛祭祀太乙天神,在汾阴县祭祀地神,是为了解决传宗继位的问题。这里化用《诗・大雅・文王》此句表达了一种美好祝福的愿望。
      二、西汉赋作引《诗》特点
      从引诗的形式来看,西汉赋作引诗丰富多彩、变化多样,但从总体上讲大体可分为直引和化用两种形式。这与诸子引诗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诸子引诗大多“引诗明理”、“用诗证理”并作为论证材料直接引用,在引用的时候一般不作改动,更注重功能性色彩,是对《诗》的思想、意义的一种丰富。与其相较,西汉赋引诗更重文学性色彩,所引之诗往往被当做文学素材来使用,而且为了表达赋家的情感需要,在原诗句基础上还要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改造,从而使所引之诗完美地融入诗篇中,成为诗人思想情感的一部分。从引诗的思想倾向来看,西汉赋作引诗的内容带有较为浓厚的忧郁色彩。这些带有忧郁色彩的诗之所以在西汉赋作中大量引用,是因为西汉赋家与《诗经》中这些诗的作者有着共同的情感体验。如班婕妤《捣素赋》:“歌《采绿》之章,发《东山》之咏。”[14]《采绿》是《诗・小雅》篇名,毛序曰:“刺怨旷也。幽王之时,多怨旷者也。”笺曰:“怨旷者,君子行役过时之所由也。而刺之者,讥其不忧思而已,欲从君子于外,非礼也。”[15]三家义未详。诗中描写了一位妇人思念丈夫不至的一种幽怨之情。《东山》是《诗・豳风》篇名,该诗主旨描写了西周初年周公东征,士卒还乡途中复杂的心态,其中也反映征夫怨妇间相思之情。从诗篇的基调上来说都与班婕妤此时的心理状态契合,汉成帝鸿嘉三年,后宫赵飞燕为争宠,谗害班婕妤,结果班婕妤遭到责问,虽然躲过了这场灾难,但为了避祸她退处东宫,在深宫之中凄凉中度日,感受着寂寞的心情,流露出了个人的哀怨之情。从引诗的语言上来看,西汉赋家引诗辞简义丰,表现了作者对被引诗句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从引诗的情感来看,西汉赋家通过自己的感情参与,使原本感情特征不明显的诗句,带有了鲜明、浓郁、强烈的感情色彩,从而增加了所引的情感含量。一般来说西汉附加都会这一类引诗之前加一个情感动词来深化自己的情感,明美刺讽颂之意。从引诗的内容上看,我们统计了西汉赋引诗经中风、雅、颂的次数,发现大雅、小雅在引诗中的次数最多,共有41次。这与大统一时代强调雅言有关,同时雅诗也体现了儒家的诗教传统,从雅诗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宴享、刺怨、颂赞、祈福等,思想比较正统,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结论:
      西汉赋引《诗》说明赋家已经将《诗经》的创作精神、语言艺术等潜移默化地融进了其内心深处。西汉赋引《诗》之时是伴随着《诗经》语言本身所含有的文学意义的,表现出浓厚的文学意味。不过西汉赋引《诗》不是墨守成规的,其引《诗》力求对《诗经》的语言形式进行变化,而且赋家往往贯注了深沉的个人情感,表现了赋家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创造性。
      
      注释:
      [1]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卷二 第六十五页。
      [2] 费振刚,全汉赋[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07页。
      [3]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 ,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卷二十一 第八五六页。
      [4] 费振刚,全汉赋[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0页。
      [5]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 ,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卷七 第四一三页。
      [6] 费振刚,全汉赋[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0页。
      [7] 费振刚,全汉赋[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53页。
      [8]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 ,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卷三上 第一三五页。
      [9]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 ,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卷二十 第八一一页。
      [10]费振刚,全汉赋[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0页。
      [11][12]费振刚,全汉赋[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89页。
      [13]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 ,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卷二十一 第八二五页。
      [14]费振刚,全汉赋[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5页。
      [15]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 ,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卷二十 第八○四页。
      
      作者简介:肖赛璐(1988.2.29),女,湖南津市人,河北师大09级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推荐访问:西汉 西汉赋引《诗》考论 汉赋引诗考论pdf 西汉赋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