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的历史考察_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时间:2020-03-07 09:06:3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陷入绝境的危难关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 土地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整个中国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中国共产党人从绝境中奋起,逐渐实现从城市武装起义到农村革命斗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迫不得已、逼上梁山――开辟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历史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整个中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据资料统计,从1927年4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国民党反动派屠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到31万多人。经过大屠杀之后,共产党员从近6万人,锐减到1万多人;工会会员由300多万人减少到不足10万人;曾经拥有1000多万会员的农民协会也被迫停止了活动。整个工农运动处于瘫痪状态,中国革命陷入低潮。
      大革命的失败留给中国共产党人什么惨痛教训呢?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是不可能胜利的。必须独立领导武装力量,创建人民军队,走暴力革命的道路。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的领导下,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响亮地喊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口号,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9月9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人领导了广州起义。除了这三大起义之外,从1927年秋天至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先后发动了近百次武装起义。
      这些起义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从起义目标来看,受俄国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影响,这些起义要么是从城市爆发,要么是向城市进军,都是以城市为中心。二是从起义结果来看,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面前,在敌人的残酷镇压之下,几乎都失败了。以广州起义为例,虽然曾经一度占领广州,但仅仅坚持了3天,就被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粤系军阀镇压了。广州起义的失败再次告诫共产党人,在国共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企图通过城市暴动或攻占大城市来争取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必须寻求新的道路。
      “血雨腥风应有涯,拨云见日现青天”。在大革命失败血与火的洗礼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枪杆子的极端重要性,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但残酷的现实证明:俄国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经验在中国是行不通的。那么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究竟在哪里呢?一些起义部队逐渐转入农村,开始了从攻打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伟大转折,就此踏上了开辟工农武装割据,探索革命新道路的漫漫征程。
      二、披荆斩棘,摸索前行――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马克思主义者走路,走不通就要转弯,因为那个地方走不过去”。而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到农村这个弯,毛泽东转的最快,也转的最好。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按照原定计划是要攻打湖南省会长沙。但是起义军在进军途中遭受严重挫折、夺取长沙的目标明显已无法实现,毛泽东果断决定退兵,把队伍带上了罗霄山脉的井冈山。
      “上山”,是大革命失败后保存革命力量的创举,它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呢?第一,它是敌强我弱形势下的唯一选择。在革命处于低潮、一片白色恐怖的形势下,如果继续留在城市和敌人硬碰硬,就有被斩尽杀绝的危险。第二,它为革命力量找到了可靠的落脚点。在旧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革命的主力军,也是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忠实的盟友,到农村中去,便于取得农民的支持。而且敌人在农村的统治力量相对薄弱,有利于革命力量落脚生根。第三,它把战略退却与战略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革命力量上山下湖,转移到农村,这属于战略退却。但这好比是把拳头缩回来,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所以,在实际上却又开始了出其不意的、意义更为深远的伟大进军。
      起义军撤到农村后,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在农村如何生存,怎么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怎样争取农民的支持?怎样战胜敌人的围剿;怎样在农村坚持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人又是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呢?
      (一)进行土地革命,争取农民支持
      起义队伍初上井冈山,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是部队的给养问题,也就是吃饭问题。近千人的队伍人要吃马要喂,而井冈山地势险要,物产贫瘠,“吃饭太难”是首要的致命伤。用什么办法解决呢?毛泽东逐渐认识毛泽东抓住这一问题的核心,领导了井冈山根据地轰轰烈烈的分田高潮。1928年12月毛泽东制定了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耕种。”1929年4月,毛泽东又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把原来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样就缩小了打击面,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在党的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指引下,广大根据地人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共产党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处处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二)开展武装斗争,战胜敌人围剿
      第一,重视正规红军的建设。首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927年9月,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实行党代表制度,坚持“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发展了大批工农战士入党。其次,加强部队组织纪律教育。上山初期,毛泽东为部队制定了“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的三项纪律。1928年3月又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客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1929年又增加了两项:“洗澡避女人;不搜俘虏腰包”。这就形成了最初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人民军队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在加强正规部队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帮助地方建立群众革命武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成功地改造了井冈山地区原有的两个山大王:王佐和袁文才。王佐是江西遂川人,大革命时期在井冈山地区领导农民自卫军与当地的土豪劣绅进行斗争。大革命失败后,他把队伍拉到了井冈山的中心――茨坪,继续坚持斗争。袁文才是江西宁冈人,大革命时期加入共产党,在宁冈领导农民自卫军和反动派作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带领队伍到了井冈山下的茅坪。这样,王佐在井冈山上,袁文才在井冈山下,两支队伍遥相呼应,大革命失败后一直在坚持斗争。但这两支队伍都像当年的绿林好汉一样,打富济贫,农民意识比较严重。毛泽东率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古城的时候,决定争取这两支队伍。他先会见了山下的袁文才,再通过袁文才去做王佐的工作。后来派卫生队党代表何长工去做这两支农民队伍的工作,还派一些党员骨干到这两支队伍中任职。毛泽东亲自给他们上政治课,进行军事、政治训练。后来这两支队伍被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成了井冈山红军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不断开辟扩大根据地,坚持长期革命斗争
      在那样一个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要建设巩固根据地,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也就是加强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国第一个农村红色政权,是1927年11月毛泽东等人在湘赣边界建立的茶陵县苏维埃政府。随着武装起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各地革命政权纷纷成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开幕,毛泽东被选举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主席”这个后来神圣而又亲切的称呼就从这时传开了。从那以后,从中央到省、县、区、乡各级都健全了工农兵代表会议和民主选举制度,完善了苏维埃政权机关,对建设和巩固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通过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中国革命终于绝处逢生,在农村站稳脚跟,创造了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全新舞台。在实现这一伟大转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工农武装割据。什么是工农武装割据呢?就是在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重要前提,土地革命是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革命根据地是基本依托。它们是密切结合、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有将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不断向全国推进,才能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三、独辟蹊径,实践出真知――开辟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开辟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崭新道路。武装夺取政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但是在不同国家,由于国情和历史条件不同,所走的革命道路是不同的。在俄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然后向农村进军,夺取全国胜利。这条道路在中国为什么走不通呢?因为敌强我弱,弱小的革命力量要在敌人统治的中心城市去搞武装起义,无异于以卵击石,只会自取灭亡。因此,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另辟蹊径。那么当时中国的国情又是什么呢?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方面,它是由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使得弱小的革命力量,能够在反动统治势力之间的间隙和裂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它是一个地方性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半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革命力量能够在农村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有可能从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农村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所以说,“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的开辟,正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第二,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前面我们介绍过,在大革命失败,攻打城市的道路走不通的时候,毛泽东毅然决定“上山”,这解决的是如何突出重围,保存革命火种的问题。而“工农武装割据”正是在“上山”主张基础上的一大飞跃,它解决了革命火种能不能在农村生生不息,终成燎原之势的问题。正是在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艰难历程中,毛泽东、朱德等战斗在农村斗争第一线的领导人,逐步认识到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的重大意义,把武装割据与夺取全国胜利联系起来,并继续向前推进,进一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1928年10月、11月,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著作,明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30年1月,毛泽东又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长篇通信,系统地阐述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意义,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因为及时向农村进军,中国革命才从濒于灭亡的绝境中渐渐苏醒;只要坚持、发展、不断扩大工农武装割据,中国革命必将迎来新的高潮。这种高潮绝不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空想。就象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中所描写的那样: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眺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革命就能顺利的发展;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革命的未来一片光明。
      80多年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艰难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更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据中国国情,遵循客观规律,把他们开创的伟大事业发扬光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推荐访问:割据 工农 武装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的历史考察 工农武装割据时间 工农武装割据提出时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