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谁解其中味图片【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时间:2020-02-29 07:23: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风雨夕闷制风雨词》通过四个生活片段展现了林黛玉幽怨凄恻的心理世界。小说中人物言行意味深远,玄机迭出,尤其是人物语言中的话中话、弦外音和一些看似平常的举动,无不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深刻理解四个片段,找到它们的内在关联,品味人物丰富的思想情感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关键词:《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文本解读 人物心理 深刻内涵
      
      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节选了《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的后半部分《风雨夕闷制风雨词》,这一部分写了某天下午到深夜发生的四件事:钗黛诉衷肠(2―3段)、黛玉制《秋词》(4段)、宝黛夜相会(5―7段)、黛玉独伤怀(8―9段)。四件事都没有曲折的情节和别致的情趣,如果不细读文本、深入分析人物心理,就找不到四件事的内在关联,读不出其中的滋味。
      一、钗黛诉衷肠
      林黛玉是一位孤高自傲且浑身带刺的大家小姐,贾府上下人人都“不苛责”她。但在“钗黛诉衷肠”中,黛玉似乎换了一个人,在“宿敌”薛宝钗面前敞开心扉,全然忘了自己惯有的傲骨秉性和千金身份:“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怨不得云丫头(史湘云)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可知我竟自误了。”黛玉什么时候作过如此自我批评,并且把自己并不阳光的心理全都展露出来呢?但黛玉话语的真诚和内心的歉意又十分鲜明,究竟是什么让黛玉一反常态呢?
      1.宝钗的细心体贴。宝钗特意来看望病中的黛玉,既善意规劝黛玉“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又怜惜宽慰黛玉“可正是这话,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些精神血气”,还对黛玉的调养提出建议“先以平肝健胃为要,……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最是滋阴补气的”。倘若贾母或王夫人等人说出这些话,黛玉会感到长辈的关爱,未必会动深情,而这话偏从与自己“素不相能”的宝钗嘴里说出,且说中了病情要害,可见她时时关注自己,体贴之至,黛玉岂能不感动?
      2.黛玉情感的脆弱。人患病后,会将注意力不经意地投向自身,对外界的感觉特别灵敏,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敏感自私;病人往往心里烦躁,好发脾气,容易给人不近人情之感。长期的疾病让黛玉身心疲惫,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变得异常脆弱。人在情感脆弱时心理防线最容易被击溃。宝钗的关切让黛玉的内心久旱逢甘霖,一时不知所措,自然不知不觉就敞开了心扉。
      3.黛玉处境的孤苦。寄人篱下的黛玉与身世显贵的宝钗虽都是大家闺秀,但长期的孤独之境和孤苦之情让她很自卑。黛玉深知自己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而面前的宝钗“又有母亲,又有哥哥”,更重要的是她身后的经济实力与自己有天壤之别,宝钗“这里又有买卖土地,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自己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封建社会家势决定女子的地位,黛玉的经济地位、健康状况和生活环境影响了她的个性,决定了她的处境。有苦无处诉的黛玉难得有机会将郁结在心底的苦闷一股脑地倾诉出来,做了一回真自我。
      4.宝钗的善解人意。宝钗说话八面玲珑,堪比王熙凤。宝钗善解黛玉之意,言语间故意缩短两人的“差距”:“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好一个“同病相怜”,让黛玉心头一热!在说及给黛玉调养用的燕窝时,她很慷慨,但话又说得极其委婉:“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又不惊师动众的。”“和妈妈说了”表明自己一无所有;“只怕”表推测,大没有财大气粗的傲气;“不惊师动众”是替黛玉分忧,让黛玉受用。巧妙的言辞,句句推心置腹,让黛玉更能无所顾忌而将苦闷和盘托出。
      二、黛玉制《秋词》
      从回目看,黛玉制《秋词》是节选部分的中心事件。秋风秋雨愁煞人,傍晚时分心境凄惨的黛玉看到秋霖脉脉,听到雨滴竹梢,触景伤怀,心中不免凄冷,此时的她正读《秋闺怨》、《别离怨》等诗篇,心有所感,拟《春江花月夜》之格特制《秋窗风雨夕》一词。
      10句140字的《秋窗风雨夕》用了15个“秋”字,组成“秋花”、“秋草”、“秋灯”、“秋风”、“秋雨”、“秋窗”、“秋屏”、“秋院”等意象,反复渲染秋景凄凉。自古文人多悲秋,黛玉借用秋景意象倾诉内心的伤感情怀,又以“罗衾不耐秋风力”、“连宵脉脉复飕飕”写风雨的连绵寒冷,间接表现作者内心的凄冷;以秋景的“惨淡”、“凄凉”、“萧条”,“抱得秋情不忍眠”、“泪洒秋窗湿”来直接表现作者内心的凄婉。诗中的秋风秋雨没有快节奏大气势,只以缓弱示人,这恰与黛玉心中有怨而不得畅快宣泄的情感极为相似。
      黛玉究竟为何而愁?《秋闺怨》、《别离怨》等乐府诗从来都是写男女别离的愁怨,而非写背乡离亲、寄人篱下的愁怨。黛玉双亲都已过世,家中又别无亲人,“乡愁”无从由来。且其所拟《春江花月夜》是写男女别离之思,是她对未来命运的隐约预感,而这预感又被佚稿中宝玉获罪被拘走,与黛玉生离死别的情节所证实,这正是《红楼梦》草蛇灰线的特点。
      秋是冬的前奏,是自然万物生命凋逝的开始。肃杀的秋景触动了病中敏感的黛玉,她预知“我这样的病是不能好的了”,故借秋景哀叹自己生命的前景。诗中“泪烛摇摇�短檠”是用泪烛将尽、烛火摇摇暗示自己的生命已无力与秋风秋雨抗衡,这更体现了黛玉此刻内心的无助和绝望。
      三、宝黛夜相会
      宝玉和黛玉夜相会的场景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韵味无穷。两人都竭力将丰富的内心世界掩盖起来,笔者在此用“无忌”、“有嫌”、“无意”、“有情”四个词语来概括两人的情感。
      1.宝玉“无忌”。“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这是宝玉刚来时对黛玉连珠炮似的问话,显然,也没想黛玉一一回答。这样的问话恰恰体现出宝玉对黛玉的生活规律已然了如指掌,关切亲近之情溢于言表。“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的动作更可以看出宝玉在黛玉面前的细致和无拘,全然没有世俗的“男女授受不亲”,很是随意。
      2.黛玉“有嫌”。黛玉那句“(我)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一出,顿觉不妥,正与此前自己说宝玉“哪里来的渔翁”相合,好生尴尬和羞涩,忙以“伏在桌上咳个不停”作掩饰。凭黛玉的聪慧玲珑,怎么会说出如此不得体的话呢?口误不是不可能,但笔者认为这更像是黛玉自导自演的一幕好戏。黛玉对宝玉的情感不能直接表露,更无法探知自己在宝玉心中的分量,于是想通过这幕“戏”窥视宝玉。毕竟黛玉也知道,在宝玉心中,自己不是“唯一”,温柔贤淑的宝钗也占据着宝玉相当的精神空间,带着这个“猜嫌”,黛玉巧妙地做了个“小动作”。
      3.宝玉“无意”。“宝玉对黛玉的“戏”却不留心。当然,灵慧过人、心有灵犀的宝玉不会对黛玉的窥探一无所知,况且此时黛玉“咳个不住”,要在平时宝玉早就呵护有加了,但今天的宝玉跟没事人一样,径自读起案上的诗卷来了。设身处地为宝玉想,他真难以应对黛玉,沉默恐怕是最好的回答。王昆仑先生曾说:“宝玉感情的分裂,倒不一定是宝钗能从恋爱技术上去争取宝玉,而是宝钗那种风格足以使宝玉彷徨留恋,不能专注于黛玉。……宝玉被第一种时代的力量(宝钗)所羁绊,被第二种时代的精神(黛玉)所吸引。”
      4.黛玉的“有情”。宝黛夜相会是宝黛爱情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没有口角,稍有猜疑,虽不明确,但处处都是发自内心的体贴和关切,不经意的话,不经意的动作,甚至透着几分“呆气”,缠绵无限,似乎窗外的凄风苦雨都变得温暖起来了。宝玉离开时,在明知有下人为宝玉打灯笼的情况下,黛玉仍执意将自己的玻璃绣球灯递与宝玉,并关照宝玉“就是失了手也有限的”。黛玉在窥探无果的情况下用细心的举动传递出她对宝玉的“情”,可谓用心良苦。
      四、找准解读切入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确深入理解文本的“利器”是找准解读的切入点,使解读文本犹如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导大�,因其固然”。单独看四件事,只是描绘了贾府公子小姐的生活场景,散乱无章,但联系起来看,黛玉是四件事的串连人物,是主人公。四件事都在表现黛玉的情感:诉衷肠时原本郁闷的情绪得以暂时舒缓;傍晚的秋风秋雨惹得黛玉伤感而作《秋窗风雨夕》,情绪又跌至低谷;与宝玉夜相会,积极用情,情绪稍稍上扬;宝玉走后,孤独的黛玉在枕上“不觉又滴下泪来”,情绪再次跌至谷底。所以,黛玉的情绪始终处在低迷状态,弥漫心头的都是愁闷和压抑。这是解读节选部分的关键切入点。照应标题,曹雪芹在回目中用了一个“闷”字,果真是匠心独运。
      黛玉的“闷”有个性因素、家庭因素、生活环境因素,有来自宝钗方面的无形压力,更有来自对宝玉情感摇摆不定的猜疑,所以闷制风雨词是黛玉内心郁结情绪的一个自然完整的释放过程。
      这样,黛玉平日里的敏感、尖刻和所谓的自尊就都找到源头了。这是一种病态心理,是弱势困境中的人们常犯的“高傲病”,越是自卑越是表现得高傲,越是可怜越是表现得凛然不可侵犯。黛玉的个性特征根源在“闷”,她的举动都是在掩饰内心的自卑。只是这一天黛玉病体的羸弱、秋夜的萧索、宝钗的关爱和宝玉的“深沉”共同作用,让黛玉一面“感念”,一面“嫌疑”,最终汇成了苦闷大杂烩。
      
      
      
      
      
      
      
      
      
      
      曹雪芹自叹书稿:“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深入文本,解读作者在文本中暗藏的微言大义从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伟大的作家期待知音来“解其中味”,你是他的知音吗?
      
      (冯娟 江苏省金坛市金沙高级中学 213200)

    推荐访问:中味 作者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