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良心在呼唤 面对良心的呼唤

    时间:2020-02-23 07:39: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直面冷漠】   让人痛碎肝胆冷彻心扉的一幕: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半左右,广东佛山一辆面包车撞倒两岁女童小悦悦,在前轮碾压过去后,停了一下,后轮又碾压而过,而后逃逸;接着,3个路人走过,没人停下;接着,一辆货柜车又从小悦悦身上碾过;接着,又一个路人,接着,又一个路人……前后7分钟内共有18个路人走过,没有一个人出手相救,没有一个人打电话报警,直到第19位――一名拾荒阿姨将小悦悦扶起。小悦悦已奄奄一息……
      惨象,目不忍视;良心,冷至冰点。我们必须――
      
       【沉痛反思】
      
      A
      怎样看待“小悦悦事件”
      邱令璐
      
      两岁女童接连遭遇两辆汽车碾压,18名路人无人施救,一名捡破烂阿婆的善良反被质疑为“想出名”。 “小悦悦事件”正在引发舆论的沉痛反思,我们这个社会怎么了,让人变得如此冷漠、冷血,道德被搁置,良善被嘲弄。
      强大的社会舆论,有可能放大了冷漠的阴冷程度,但从教师该不该扔下学生独自跑路、特殊人群在公交车上该不该被让座、老人摔倒该不该被扶起等问题的讨论,到见死不救讨价还价、遇到跳楼起哄叫好、可怜讨薪反被厌弃等现象的累积,我们或许不得不直面残酷的现实――人性冷漠、心灵麻木、道德滑坡已经是普遍且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这个有着优秀道德传统的民族和国家,目前确实缺少足够的道德底气。
      “小悦悦事件”让人从情感上实难接受,一味悲叹没有用,反思在进行,反思有必要,但一些陈词滥调实际上并不利于反思的深入,反而是反思的障碍。
      我们反对对道德标准认知的窄化。在一些人看来,不害人、不做亏心事就是坚守道德,对他人的疏离、麻木、冷漠则与道德无关,是某种现实下的无奈。这样的想法充满自私和自以为是,是对道德责任的逃避。还有人认为,冷漠现象不是道德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诉诸于法律。这样的论调忽视了道德基础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只会造就一个更加冰冷的社会。道德问题必须从道德本身入手。
      我们不认同道德滑坡是市场经济之果的荒谬判断。有人认为,经济领域的改革,导致过度物质崇拜、“一切向钱看”,使得人们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追求,才有道德水平的一路下行。甚至有人据此缅怀逝去的道德“黄金年代”,试图通过推翻市场经济制度“重塑”道德风尚。且不论那个时代是否真的道德高标,将经济发展与道德水准对立,本身就缺乏说服力,如果考察一下一些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的道德水平,便知这种认识的无知。
      我们也不赞同道德冷漠是教育失败的简单说法。有人觉得,我们的教育缺少人性教育,才让孩子长大了不知爱人,不谙同情,甚至有专家建议将“生死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现行教育诚然问题重重,但为什么往往是孩子显得更真诚、更无畏、更多践行基本道德原则?我们在他们小时候鼓励他们这么做,长大了却又告诉他们这样做是幼稚的,为什么随着年纪增长,那些纯真和质朴却在一点点失去?
      我们走在现代化的路上,现代化的进程,面临传统道德的继承问题,也面临传统道德向现代道德转型的问题。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变化,需要新的道德价值秩序来规范和引领。反思道德滑坡和道德被边缘化的现实,则需要从历史文化的延续、现代化起步的原点一步步来探寻,从而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拾漏补缺,重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能为大多数国民接受的道德价值体系。
       (摘自“百度文库”)
      【品 读】
      小悦悦事件让我们不得不直面冷峻的现实,直面失落的良心,我们不得不追问:现实是怎样变冷的,人心是怎样丢失的?真的像有的人说的那样,是我们的道德标准出了问题,是我们的经济体制和教育方针出了问题吗?
      
      
      B
      小悦悦事件,
      你我都不是无辜者
      10月13日下午发生在佛山南海的小悦悦事件,让中国人心绪难宁。
      在见惯了老人跌倒无人搀扶等类似场景之后,按说我们对冷漠的承受力是大大提高了。但小悦悦事件还是激起了国人普遍的震惊和愤怒,对此有人从利害关系上分析,搀扶倒地者毕竟存在一定风险,而小悦悦事件中,经过的路人完全可以通过打电话报警等近乎零成本、零风险的方式进行援助。尽管如此,那18名路人也不愿意选择救助,容忍的底线再低,那18名路人注定都没法通过。
      这种分析言之成理。但从事件性质分析,面对倒地老人漠然置之的现象如果不是个案,其和在受伤女童面前的冷漠肯定没有质的区别,而且其中很可能存在一种因果联系。在一个社会里,当对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都已成为一个纠结的问题时,可以断言,发生小悦悦事件几乎就是必然,而且很难保证未来的某一天,中国大地上就一定不会上演比佛山一幕更让人震惊的事件。
      正因为如此,我们没法同意小悦悦事件是个孤立的、偶然的事件。在残酷的现状面前,再也不能装鸵鸟,必须承认当下中国社会道德水准大幅滑坡是一个已成的冷峻现实,也必须正视连“扶老携幼”这样的基本公德都无法立足的社会基础。
      谁应该为此负责?无非是公民个体和社会两种指向,比较起来,指向社会是最容易的,也自有充足的理由。由于价值虚无、法纪不彰、道德底线失守、权势者带头不守规则,我们这个社会存在全面失范的风险,与这种风险对抗,个体的力量的确卑微,同流合污遂成为最便当的选项。但也正因为这种办法太过容易,不仅使许多应该遭受谴责的人逃脱了道德惩罚,而且还常常让他们心安理得,并产生传导作用,使更多的人一边诅咒道德失范,一边却又放弃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小悦悦事件之后,一位网友的留言很有代表性,“我们表现出的痛苦相当可疑,我们的咒骂缺乏内在的力量,我们的正义感从一开始就摇晃不已。当我们迫不及待地发表道德演说之后,我们是否真正愿意追随这种信念,为‘社会道德’的改变和提升尽绵薄却尊贵的力量?”
      网友的拷问十分有力,更在于给人信心。每一位公民个体的力量诚然渺小,但却尊贵,而汇聚这样的力量,基本公德无法立足的社会基础才可能被一寸寸撬动。一个基本的道理是,无论我们怎样对社会痛心疾首,社会本身终究无法反思和改进,使社会趋善,这副担子实际上仍然只能由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个体肩荷。一个能动的主体,其对社会的责任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来论,消极的层面,是洁身自好;积极的层面,则是绝不放弃追求更幸福更有尊严生活的权利,与一切恶和非正义抗争。公民对社会尽这种起码的责任,很多时候常常只需要一点良知,就像那个心疼得赶紧抱起小悦悦的陈贤妹一样。
      在佛山,当地媒体用“他们令佛山蒙羞”的大字标题拷问那18名冷漠的路人。其实这样的耻辱并非仅属于佛山。试看全国各地,相似事件哪座城市未曾发生过呢?如果说这些事件是提醒我们还生活在文明线之下,我们哪个人又敢声称自己完全是无辜者?有的在公然作恶,有的在充当作恶的帮凶,有的在恶的面前噤若寒蝉,我们何尝不是基本公德无法立足的社会基础的一部分?
      
       (摘自“南都社论”,有删节)
      
      
      【点亮温暖】
      ●最美妈妈吴菊萍
       杭州一小区两岁女童从10层高楼坠落,这一瞬间,邻居吴菊萍甩掉高跟鞋跑过去伸出双臂接住了孩子。这惊险一幕感动了亿万人,网友们称吴菊萍为“最美妈妈”。
      
      ●“英雄保安”伍思东
      10月27日,广西陆川籍保安伍思东,在制止偷窃电动车犯罪嫌疑人时不幸被刺中心脏,壮烈殉职。伍思东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琼桂人民。
      
      ●“新时代雷锋”郭明义
      从小视雷锋为偶像的郭明义,用微薄的工资撑起了180个家庭的天,用6万毫升鲜血挽救了75条鲜活的生命,用20年执著的无私奉献激发了5000多人的爱心。
      
       ●“最美女孩”刁娜
      刁娜今年24岁,是南山旅游景区的一名员工。10月23日傍晚,刁娜路遇被撞伤者,立即与丈夫下车施救,营救过程中,自己不幸被过往汽车撞断了腿。
      ●“交警爸爸”王振治
      王振治,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新城大队安监中队民警。家庭并不富裕的他从2008年起,与妻子收养了4个孤残儿童,被群众亲切地称为“交警爸爸”。
      
      ●“方妈妈”方德晴
       河南省桐柏县离休教师方德晴,几十年来用微薄的工资和收废品的收入,先后资助413名贫困学生。她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能做点贡献就问心无愧,不图回报。
      
      ●“最美女孩”余书华
       2011年8月,90后护士余书华路遇溺水老人,遂嘴对嘴给老人做人工呼吸,施救之后不留名离去。网友将现场照片发在论坛,寻找这名“最美女孩”,引起强烈反响。
      
      【温暖良心】
      
      帮扶 众人争相献血救两命
      一对年轻夫妇突遭车祸,失血过多。包括市场商户、医院职工、居民等近60名好心人士接力献血。
      
      担当 男子30年照顾900名孩子上学
      邓卫星种菜卖猪肉,先后收留附近和二三十里开外村里近900名贫困留守儿童在家里吃住,让他们上学。
      
      母爱 女子截瘫回报社会带大138个孤儿
      37年来,许月华始终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热心助人。她的事迹在网上热传,网民亲切地称她“板凳妈妈”。
      
      坚持 乡村女教师带病工作操劳过度
      22岁的巫山县乡村女教师曹瑾,为了几十个留守儿童,带病坚持工作,最终倒在岗位上。
      
      专注 志愿者发起“免费午餐”活动
      一群志愿者借助媒体和公益组织的力量,发起“免费午餐”项目,让山里孩子们能吃上真正的午餐。
      
      ――朋友,你在这些温暖的故事中或身边的温暖故事中,看到了什么?请记录下来。
      
      【总 结】
      从“最美妈妈”“最美女孩”“最美爷爷”到“最美奶奶”……一系列“最美”人物的涌现让全社会感动,他们不求名利,救人于危难,有的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向我们传递着真善美。让我们记住这些平凡的善良与感动,向他们的良知善行深深致敬。
      
      【名人文章】
      
      
      善良――生命的同情
      周国平
      
      善良其实就是生命对于生命的同情。无论是东方的哲学家还是西方的哲学家都认为,同情心是人和动物区分的开始。有了同情心,人和动物就不一样了,同情心是人类全部道德的基础。可以这么说,人和动物的区分是从同情心开始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就是从同情心的丧失开始沦为“兽”的,一个人要是没有了同情心,那么,他什么坏事都能干。所以,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就是孟子所说的“非人也”。如果一个社会普遍缺少同情心、缺少善良,或者一部分人邪恶、不善良,而又不受制裁,在这样的环境中,善良的人反而受害,于是不敢善良,这样的社会就不是人待的地方。
      对生命的感觉是很重要的,但又是很容易麻木的。很多年前,我曾经收到过一个女孩的来信,她说,在我眼中,你不是学者,也不是散文家,你是一个生命,你是一个善于聆听其它生命的生命。我读你的书,就感到是一个生命在静静地聆听另一个生命。她最后没有落款,而是在落款的地方写了这么一句话: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是,你是。我看完这封信特别感动。
      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本没有名字,没有身份,没有职务,什么都没有,这些东西都是后来附加的。可是后来,慢慢地,我们就不是作为一个生命来生活了,到今天更普遍的是追求物质的东西。 这是很可悲的。
      我相信,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善良的种子,但为什么这么多人的善良种子烂在里面了呢? 我个人分析下来,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我想追问我们的传统,其实儒家文化是很讲究同情的,孟子说,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没有恻隐之心“非人也”。“仁”是儒家道德的核心,可是,我们想想,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对生命是什么态度?这种善良是不是得到了发扬?没有。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对于生命其实是很残忍的,基本上可以说,在专制权力面前,生命等于零。“君命臣死,臣不得不死”,大臣得罪了皇帝,往往是被满门抄斩,甚至株连九族,成百上千人被杀掉,人命是不值钱的。
      可是为什么儒家的仁义道德在政治上、在实践上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我觉得,儒家伦理是有问题的。 第一,儒家伦理是否定利己的,儒家不让每个人爱自己的生命,那又如何能做到推己及人呢?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生命,那么他的同情心也是麻木的。所以,同情的前提是爱自己。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利”是生物的本能,要生存,就必然趋利避害,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其实是不能否认的,关键在于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时,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而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
      另外一点,我觉得儒家伦理在推己及人方面也有问题。孔子说“能近取譬”,就是要从自己身边开始推己及人,但是,“推”的范围局限于宗法关系之内了。于是,这种“仁”“同情”就变成了“孝”,而把“孝”放到国家的层面上来看,就变成了大臣要把皇帝当做父母一般来孝顺,于是就有了“忠”。本来是一个好端端的“仁”,结果蜕化成了“孝”和“忠”,全国百姓都忠于一个人,这个人有绝对的权力,于是就造成了其他人的生命都是不值钱的。
      让善良的人得到保护,不善良的人得到惩罚,要做到这一点,我想只有一条路,就是建立法治社会。法制根本:保护“利己”,惩罚“损人”。
      而走这条道的必经之路就是市场经济。我不认为现在的很多问题是市场经济造成的,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市场经济能产生很多好东西。我们的问题是,市场经济的秩序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市场经济不是无序状态,它应该是有序的。政府的权力逐步退出市场的时候,市场经济秩序就好。
      这是我想讲的,善良。

    推荐访问:良心 呼唤 面对 面对良心的呼唤 面对良心的拷问 面对金钱与良心的抉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