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浅谈陶渊明的人格成因]陶渊明的最经典10句诗

    时间:2019-05-20 03:31: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陶渊明的人格由玄,儒两部分构成,他既有出世无为的一面,也有入世有为的一面,这两方面的矛盾与调和成就了陶渊明玄儒互补的人生观。本文通过对陶渊明人格构成的与探寻,从历史人生的角度挖掘新的意义,体悟古代高士的人生矛盾与魅力。
      关键词:陶渊明;人格;玄儒互补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07-02
      一、玄儒互补的哲学观与顺化自然的人生观
      魏晋时期,伴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这个时期的士人普遍追求具有玄远气质为外观的人格美,即以“玄心”,“洞见”,“妙赏”,“深情”为特征的魏晋风流。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嵇康与阮籍。陶渊明也是魏晋风流的代表,其真率与自由的生活态度体现了清谈之风。但不同于竹林七贤的是,他的生活姿态更加自然,更加融入生活。如《饮酒》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诗写“采菊”,“南山”,“飞鸟”都诣在表达心境——即身在“人境”,心无“车马喧”的境界。是情与景的交融,物与我的合一,王国维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无我之境”,也就是这种身心与外物融于一体的自然之境。这就是陶渊明式的“风流”,将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放诞极端剔除,为“玄学”人格注入了新的成分:心灵的自由超脱与日常生活自然平和地水乳交融。
      除了魏晋风流式的自然真率,陶渊明还有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与建功立业的抱负,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年少便“游好在六经”。陶渊明人格构成中儒与玄的部分相互交织,使得他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在仕与隐的徘徊中,他最终选择“拂袖归田里”,然而,他的隐遁并未如世人印象中的那么超脱。如《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是陶渊明晚年所作的诗。在他隐退后,并没有时时都在田园风光中悠然高蹈,超然物外。回念过去的岁月,依然有“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悲叹。然而,“欲言无予和”,也只能独自借酒消愁,漫漫长夜与茕茕孤影相随,谁人能解他的心志与苦闷?岁月无情催人老,曾经的雄心壮志无法实现,只有清冷的枕席为伴,凄冷落寞郁结于心,无法入眠。陶渊明是孤高的,同时也是孤独的。想当年,年少英姿,怀有远大志向,如今却在政治上一无所成,颇有英雄失路之感,诗人长叹“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在悲叹与愁苦中不能自已。陶渊明的隐逸中多多少少隐含着他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哲学观与人生观可以概括为顺应自然而非无为,他“从浪大化中”只是为了保持一种无大喜大悲的境界,让心境不受外物所束,在现世生活中他又以“有为”的态度想要“兼济天下”,在出世与入世中找到平衡。
      二、生存困境中的砥砺自修
      陶渊明归隐前一直在出世与入世间徘徊,归隐后是否就彻底的归于淡泊了呢?田园生活是否真的充满了惬意与自在呢?陶渊明解下印绶,换上麻衣,在田间经营他的平淡生活,在躬耕中修炼他的自然之境,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这些如此平凡的农家场景也融汇在诗人的歌咏中,“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幅温馨淡远的农庄景致正契合着诗人“复得返自然”后如飞鸟游鱼般悠然自得的恬淡心境。同时,他也如劳作的农夫一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封建农村的凋敝与田间的荒芜让生活多了份清苦与贫瘠,有时窘迫到了乞食的地步: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乞食》)
      生活窘迫,陶渊明不得不去乞食充饥,而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乞食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他感到不知所措又的确很无奈,“不知竟何知”,“叩门拙言辞”,而主人的善解人意与慷慨馈赠又让他感激中带着惭愧,随着与主人谈话的深入,双方顿有一见如故之感,相谈甚欢,诗人竟与主人饮酒赋诗,欣然忘返。从无措与无奈交织的窘迫到主客谈诗饮酒的愉悦,陶渊明用一颗真淳冲和的心态来应对生活,现实的困境并没有影响到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困窘面前,依然随性而不失单纯,质朴中带着真性情,如他的诗文,不刻意表达什么,心到手到,即笔淡描下生活中的点滴感触。他既不脱离现实生活,又拥有超于现实的胸襟气度。
      但是,陶渊明不是一个完全淡泊超逸的人,朱熹就曾评价陶渊明“欲有为而不能者也”,“带气负性”而隐世隔绝,他的平淡自然,一方面是让自己融入凡俗生活熔炼心性,另一方面是让自己看淡世俗荣辱,以超越的态度面对困境,他一直在出世与入世间找一个平衡点,这两种方式中的徘徊造就了诗歌的另一种风格,如朱熹在评《咏荆轲》时所言:“陶渊明诗,人皆说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来得不觉耳”。如《山海经》其二: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没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青壮年时期,陶渊明渴望入仕有一番作为,却发现社会现实黑暗,政治斗争险恶,他选择了归隐;晚年面对生活的困窘,他以出离世俗烦恼的超脱态度融入生活,用淡泊顺应的心面对贫寒。在人生困境面前,陶渊明的处理方式并非逃避或妥协,他抽身于世俗的争斗转向了自身的修为,在对自己人格性情的修炼上,他采取这积极不懈的姿态,他想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在凡俗日常的生活中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如火里莲花,随顺俗世却保有一颗赤子之心。陶渊明的人生就是一个过程,熔炼心性的修行苦旅,无所谓结果,后人无法去评价他实际生活的得失荣辱,也不能仅将他当作隐逸高蹈的楷模。他有入世的一面,同时也有出世的一面。他在这二维人格中徘徊与调和。陶渊明用它的生命写诗,这让陶诗的平淡近于日常琐事,但同时,陶诗的平淡何尝不是一种砥砺自修呢?如《拟古》其三: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诗人的门庭却日渐荒芜,归来的燕子双双飞入诗人的屋檐,眷恋着旧居,燕子的归来仿佛是让诗人的心更加坚定地独守贫贱,“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燕子与诗人此时相通了,归趣的契合让诗人获得了一份豁达与坚定。在坚持与感悟中,“自然”与“真我”合一,诗人找到了一份广达自喜的情怀。
      陶渊明人格的复杂与多元,对后世产生了丰富而深远的意义。他不断的探索与建构理想人格,如他找寻理想桃源的执著,他的心路历程将永远启迪与浇灌着后世探寻理想人生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2](晋)陶渊明著.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3]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推荐访问:成因 浅谈 人格 陶渊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