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谣言止于智者] 终止谣言的最好办法

    时间:2019-05-20 03:24: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以在国防军事领域“习惯性造谣”而闻名的俄罗斯《生意人报》3月6日又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其援引俄军工消息称,中国已就采购48架苏-35多功能战斗机与俄方达成共识。该消息很快被中国主流媒体转载,还有“不愿透露身份的专家们”从各个角度论证中国引进苏-35的必要性和目的。但中国官方以公开声明终止了这场“闹剧”—— 中国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向俄新社透露:这份报道与事实不符。其实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用独立思考分析的态度来面对外媒的传言,比如这次“中国引进苏-35”事件。
      苏-27家族的演进
      苏-27是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重型远程制空战斗机,在20 世纪80年代列装时给北约空军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苏-27衍生出陆基和海基两个系列,其中陆基型号根据采用的技术水平,可区分成三个发展阶段,各自的总体代表型号则是苏-27SK、苏-35和苏-35BM。
      苏-27基本型的总体方案设计特点是,在常规气动布局基础上,采用小面积边条翼和翼身融合设计,利用涡流升力来实现高升阻比、高稳盘角速度、中等瞬盘角速度的性能,又采用发动机短舱宽间距、大内载油量、升力体设计来提高巡航升阻比,从而增大了飞机的航程,改善了载荷能力。正是这种机动性与航程载荷能力兼顾的平台性能,为苏-27系列日后的改进留下了巨大的潜力。不过苏-27基本型的主要问题有:雷达航电落后,当时不能发射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也缺乏多用途能力;飞控未采用完全的电传技术,未放宽静稳定性;机体结构上存在“跨音速段过载缺陷区”,使用寿命一般只略超过美国同等水平战斗机的三分之一。
      根据苏联各军兵种的不同需求,苏-27基本型衍生出苏-27UB同型双座教练机、苏-27S空优机(仅具备有限的对地攻击能力,我国装备了其外贸版本苏-27SK,部分改进后可发射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苏-27SM多用途战斗机等。此外,苏-300MK是在苏-27UBK的基础上应用苏-27SM的部分技术的双座双重任务战斗机,首批装备于印度空军(我国在2000~2002年引进的28架苏-27UBK与印度这批苏-30MK类似,也能使用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弹和对地制导弹药)。为了满足印度空军的需求,又在苏-30MK基础上添加前翼和矢量推力,更换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即苏-30MKI。
      苏-35/37则是苏-27系列的第二阶段产物。苏-35旧称苏-227M(基本是为了对外商业宣传而改名),属于苏联时代计划的重大改型,安装了加大的前缘延伸边条和前翼,整机应用计算机辅助工程优化设计,改进了结构水平,苏-37进一步采用了矢量推力。苏-35/37据称换装了三轴四余度数字电传飞控系统,取消了滚转轴和航向轴原本的机械杆系,降低了结构重量,提高了机动性能。但从苏-35的前翼状态来看,该机的飞控水平不算很高,没有大幅度放宽静稳定性,仍然是“复杂气动、简单控制”的思路。总体而言,苏-35/37相对于苏-27基本型的结构设计,堪称阶段性“飞跃”,解决了苏-27基本型跨音速段过载下降的问题,内载油量更达到了惊人的12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苏-35/37与苏-30MK I同为三翼面布局,但在相似的外观之下,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般认为,中国引进的苏-30MKK /MKI就应用了苏-35UB(苏-35的同型双座教练机)部分内部结构改进成果。
      苏-35BM则是苏-27系列第三阶段产物,其气动布局从苏-35/37的三翼面复杂方案“回归”苏-27基本型的常规布局,但在结构、寿命、电传、雷达、机载武器和电子战等方面都有改善,被誉为“终极侧卫”。从某种程度上讲,苏-35BM其实是俄罗斯将部分下一代先进战斗机的技术“下放”改进出的过渡型号。
      实际上,苏-35BM是这款战机的出口型编号,在俄罗斯空军的服役编号应该是苏-27SM2,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形成了一个先进而成熟的苏-27阶段性改进方案,放弃了俄罗斯并不擅长的前翼控制技术,从数字飞控领域着力改善飞行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简单气动、复杂控制”的思路,符合国际战斗机飞控技术的发展趋势,也使得苏-35BM成为俄罗斯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服役之前的“顶梁柱”装备。
      苏-35BM的技术性能分析
      苏霍伊方面对于苏-35BM的描述是:其主要任务是夺取制空权,使用中距和远距空空导弹发起攻击,同时具备很强的近距格斗能力,能有效摧毁敌方的有人/无人驾驶飞机;在使用对面制导武器时,可以完成对陆上/ 水面目标的远程攻击,并能穿透敌方重要目标的防御系统。“过滤”其中的广告词汇之后,我们发现苏-35BM的战术定位是:一种以争夺制空权为主的、具备较强对地精确打击能力的第三代多用途战斗机。从作战性能角度来说,苏-35BM一方面继续提升了苏-27系列的空优和国土防空能力,另一方面弥补了苏-27系列对地打击能力落后、电子设备陈旧等“短板”,基本达到国际三代半战斗机的水平,起到了在苏-27基本型与俄罗斯隐形战斗机之间的衔接作用。
      气动。苏-35BM在气动方面的“进步”是重新采用了苏-27基本型的经典常规布局——小边条、升力体以及发动机舱宽间距。事实上,苏-35/37曾尝试的三翼面布局是一种无奈:俄罗斯航空工业20世纪90年代面临“台风”、“阵风”、“鹰狮”等高机动性三代后期型战斗机的竞争,偏偏当时俄罗斯在数字电传飞控领域没有较大的突破,无法通过放宽静稳定性和增强飞机涡系的方式来提高机动性,只好在动力改善不大的前提下,为苏-35/37增加前翼和矢量推力喷管,希望提高飞机的俯仰能力,对外则宣传所谓“超机动性”。实际上,这种“超机动性”只在中低亚音速段的格斗中有一些战术价值,而在三代战斗机最应该重视的跨音速段,机动性没有任何改善,对于战机的拦射/超视距作战也没有任何帮助。而苏-35BM发展的技术前提之一是俄罗斯在数字电传飞控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不再需要前翼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手段。   但从气动设计角度而言,苏-35BM的小边条、升力体构型只能算作三代机的第二阶段水平,而国际三代后期型战斗机普遍采用了更加强调瞬盘和稳盘结合的高升力强涡系设计,那么苏-35BM的气动水平就不如采用了大边条设计的F/A-18E/F和“枭龙”,更比不上采用了近距耦合可控涡系设计的“台风”、“阵风”、“鹰狮”、歼-10等全动鸭式布局战斗机。
      材料。虽然苏-27基本型大量使用钛合金材料,但由于苏联战斗机设计思想和工艺因素,苏-27基本型的总寿命仅2000飞行小时左右,且复合材料用量较少。苏-35BM重新设计了机体结构,改进了钛合金工艺,增加了复合材料用量,机体总寿命延长到6000小时(翻修间隔1500小时)。值得一提的是,苏-27基本型在滚转轴和航向轴都使用机械飞控,故机翼内有大量用于传动的机械杆系,它们穿透了翼梁和壁板,导致机体结构强度下降。苏-35 BM使用了三轴数字电传飞控,将这些机械杆系全部取消,显著增强了机体结构强度。
      但要注意的是,出于外贸需要,俄罗斯武器的性能宣传有“注水”倾向。例如AL-31F发动机的首翻期被宣传为300小时(这个指标也不突出),但根据用户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往往200小时左右就会出现燃烧室裂纹迹象,必须进行翻修。显然,苏-35BM的机体寿命能否达到宣传的6000小时,还需要以实际装备情况来验证。
      飞控。苏-35BM应用了三轴全权数字电传飞控,除了由此带来的结构改善之外,数字电传还能够运行高复杂度的控制律算法,有助于放宽静稳定性设计,从而大幅度改善飞机的机动性。不过,俄罗斯数字电传技术对于我国航空工业已经没有吸引力了。
      动力。苏-35BM装备了117S发动机,这是以经典的AL-31F应用部分苏联时代规划的AL-41技术改进而成的。117S发动机重点增加了风扇进口流量,小幅度升高了涡轮出口温度,宣传性能为海平面静加力推力近140千牛,推比7.5。但不得不说,117S采用的加大进口流量来增推的改进方式虽然可以大幅度增加海平面静推力,却也会导致高空高速下推力降低,发动机直径和重量增加,因此117S的综合性能并未超过我国研制的“太行”大推力涡扇发动机。
      有些媒体认为,我国引进苏-35 BM一个主要目的是获得俄罗斯航空发动机技术。这是一种传统思维惯性的体现。事实上,前苏联航空发动机性能比西方同类产品有相当差距,按照我国军标,AL -31F发动机的推比只能视为6.9,而同样是九级高压压气机,“太行”的高压压比竟大了三分之一。可以说,经过十多年的迅猛发展,我国航空发动机总体技术水平已经有赶超俄罗斯现状的希望(这要考虑到冷战后俄罗斯航空发动机长期未获重大改进的因素),“太行”也将逐渐在歼-11B等国产战斗机上批量服役。
      雷达航电。苏-35BM装备了无源相控阵机载火控雷达“雪豹-E”,实现了基本“玻璃化”的座舱。“雪豹-E”雷达的宣传性能可以用“逆天”来形容:在万米高空,能在400公里距离截获3平方米RCS的目标,即便F-22的APG-77有源相控阵雷达也不过如此了。但略微推算,“雪豹-E”的宣传峰值功率不过20千瓦,即便按照25%高效率计算,平均功率不过5千瓦而已,再考虑到无源相控阵的阵面损耗,“雪豹-E”雷达恐怕很难达到宣传性能。事实上,俄罗斯在真空管发射机领域保持着较强的技术实力,却在雷达总体设计、天线加工、信号和数据处理器领域的水平较差——“雪豹-E”由于阵面电扫描范围只有60°,必须结合天线机械转动才能覆盖120°的前向视野,这导致雷达总体重量和复杂性严重恶化,总体上未摆脱俄罗斯该领域“傻大粗”的形象。
      依据前述分析,苏-35BM是俄罗斯军用航空技术经过10余年积累的产物,但总体来看,其依然是苏-27基本型的正常发展完善。我国在先进战斗机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引进苏-35BM对于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并无突出价值。
      苏-35BM对我国的装备价值
      我国是否需要引进苏-35BM战斗机,一方面要看我国空军是否有装备苏-35BM的战术价值,即是否对其性能特征有必要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看引进苏-35BM对于我国航空工业是否有显著提升作用,是否有国内批量生产的价值(这方面已经给了否定的回答)。
      一款主力作战型号的引进决策往往是军方在强烈需求牵引下,综合考虑相应型号引进成本、国产化程度和技术战术性能而做出的。我国航空兵对于苏-35BM是否有装备需求,则与潜在战争形势息息相关。1993年1月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而我们分析未来主要的作战方向,应是东南沿海、南海、西南边陲等三个潜在区域,这些区域的典型国家有日本、越南、印度等。从航空兵作战角度来说,它们对比已大批量装备三代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的我国并无优势。可以说,我国航空兵已经有把握夺取相关区域的局部制空权,进而实现近乎“单向优势”条件下的诸兵种联合作战。与此同时,随着与霸权主义发生潜在冲突的概率加大,我国航空兵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技术性能更加优秀、作战模式更加先进的新一代隐身战机,同时在初步掌握局部制空权的情况下,列装较先进的战斗轰炸机和轰炸机,提升大纵深大规模精确打击能力。从这个需求方向来看,我国航空兵不需要再装备技术性能相对国产歼-10/歼-11改型无明显优势的苏-35BM。
      事实上,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发展不容乐观,直到2007年全行业整合之后,其科研生产工作才恢复正轨。在国际军贸市场上,曾经批量采购苏-27系列的中国已经停止此类交易,俄罗斯哪怕在传统武器采购客户印度的市场份额也在下降。或许正是由于国家投资长期不足,俄罗斯军工厂商近年来开始“制造新闻”来吸引国际关注,希望尽可能拉拢流失的客户,“中国引进苏-35”事件无疑也是这一思路下的闹剧。相信在仔细客观地分析之下,这则俄罗斯媒体传言不难被“识破真面目”,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

    推荐访问:谣言 智者 止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