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异类”王澍:折桂世界建筑“诺奖”_王澍 奖

    时间:2019-05-05 03:21: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堪称世界性的建筑精品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蒂发起,凯悦基金会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每年有五百多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建筑师被提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评审团评出一个个人或组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该奖被誉为建筑学届的“诺贝尔奖”。
      2012年2月28日,美国洛杉矶,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四十九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棱角分明,离经叛道
      1963年,王澍出生于新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那个动乱年代,家里藏书被没收殆尽,王澍便经常出入母亲所在高校尘封的书库,偷偷翻阅所有被查封的书。“七到十岁的年月里,我就是这么在乱看书中度过的,包括大部分外国名著和中国古书。”后来,王澍一家迁往西安。学生时代的他曾在学校里负责出黑板报,从而喜欢上绘画和书法,还常去剧团看父亲与朋友们排演。潜移默化之中,艺术素养渐渐在他的心田生根发芽。
      王澍的建筑师生涯,起始于南京东南大学。在师友眼中,长发飘然的他,多才多艺,个性鲜明,是个“离经叛道”桀骜不驯之人。他曾狂傲宣称没有老师可以教他,成为系里著名的“刺儿头”;也曾带领几个“死党”,公然“挑战”教授。当年建筑系,凡有诸如此类的“愤青”事件发生,系里领导第一个就会想到是他在惹是生非。王澍曾说:“这种叛逆精神,一方面源于当时年少轻狂,另一方面也与校长训话‘不要迷信老师’有关。”
      一般才华横溢之人,大都恃才傲物,棱角分明。面对他这个“害群之马”,东南大学并未“杀一儆百”,而是给予足够的宽容空间,取消了他必画商业效果图的限制。而他独树一帜的设计作品,屡屡被当成“范本”,悬挂在建筑系走廊展出。“王澍这个人有才华,个性强,不循规蹈矩……”当年一位任课老师如此评价他。
      一身艺术细胞的王澍,是个典型的“艺术青年”。大三时,他把康德的《形而上学导论》翻烂,《世说新语》也背得滚瓜烂熟。别人在功课上焚膏继晷,他则博览群书,汲取多方面的营养。“一次外出采风,我跟他聊了一路书法,看得出他的书法功底很深,从王羲之到历代碑帖,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书法也写得酣畅淋漓。”当年教过他的单教授,对他印象深刻。
      有些人上大学的目的,无非是想混张毕业文凭,虽然平时吊儿郎当,但对毕业论文却格外重视,挖空心思揣摩,如何才能符合专家评委的“胃口”。而王澍的毕业论文却针砭时弊,单看题目《死屋手记》就够惊世骇俗,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在影射大学建筑系和中国建筑学界的种种弊端。如此针锋相对,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硕士学位一直悬而未解。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曾是王澍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对自己的得意门生一直记忆犹新:“论文答辩时,他把论文题目《死屋手记》贴得满墙都是,就像贴‘文革’大字报似的。我说你不要贴啊,贴了你的论文会通不过的。但他固执己见,依然我行我素。”非但如此,王澍还口出狂言:“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只能算半个!”如此口无遮拦,轻狂狷介,的确得罪了不少专家教授。
      在同济大学攻读建筑学博士时,王澍依然故我,博士论文洋洋洒洒十八万字,一气呵成,全然没有论文那种循规蹈矩,用他导师的话讲:“就像写小说一样,洋洋洒洒,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但其中的思考、洞见很有深度,颇见功力,文字表达也准确到位。”
      山水精神,人文情怀
      毕业后,大学同窗都各奔前程,唯有王澍跑到杭州,当了十年“泥瓦匠”。
      1990年,浙江海宁要建青少年活动中心,王澍独立完成这个作品后,便“淡出江湖”。一个才华横溢的建筑系高才生,十年间竟与心爱的建筑设计“敬而远之”,这在常人看来不可想象。
      那时候,改革开放的中国,每个城市都在大兴土木,如火如荼,而王澍却“按兵不动”,“隐居”杭州,他太喜欢这个风景如画的江南山水城市,常在西湖岸畔流连,或作画,或沉思。但为稻粱谋,王澍偶尔也会给别人搞装修,调沙泥、垒砖墙,工地上的活儿,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这段经历,令他受益匪浅,“搞建筑设计最忌脱离实际,纸上谈兵,那些建筑工人可能没啥文化,但他们用石头垒砌的一段墙,拿到美国去展览,都能令建筑学家惊叹!”
      没有稳定收入,生活捉襟见肘,王澍幸亏娶了个能干的妻子卢文宇——他的大学同窗。当初就是看重他的才华,妻子才义无反顾嫁给他,与他同甘共苦,毫无怨言。面对丈夫整天赋闲在家,无所事事,要是搁一般女人,早就拍案而起了,但卢文宇从未“怒其不争”:“他这个人我是了解的,一切随他好了,他想什么时候‘出山’都成,反正我的工资能养得起他。”每当提及这段经历,王澍都感慨万千:“在我人生最艰难的岁月,主要靠她的工资养活我,这在外人看来都不理解,中国家庭传统观念是男主外,女主内,而我们夫妇却反其道而行之。”
      王澍身上的文人情结根深蒂固,如此心地单纯之人,注定不合时宜。卢文宇觉得丈夫缺少心性磨砺,便让他在家博览群书,陶冶情操,学会耐得住寂寞。王澍曾说:“其实,我的那种文人孤傲早就养成了,自从认识妻子后,抹平了大半,事实上,她对我最大的影响,更是关乎心性的修养。”
      板凳坐得十年冷,在漫长的心性滋养中,王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建筑风格,“我觉得做任何一个建筑都是园林,不管表面上像园林还是外面八竿子打不着,都是,它已经同各种形态进入我的建筑了,我在追求一种朴素的简单的纯真的、不断在追问自己来源和根源的这样一种生活和艺术”。如此漫长的人生蛰伏修炼,令王澍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使他养成了独特的处世之道——“愿意做慢的事情”,“你会朦朦胧胧发现,你想做的建筑,要传达的那种文化里的状态和精神,用急躁的心态是做不出来的”。   十年磨一剑,当王澍东山再起,出现在公众视野时,文人那种孤傲性格被温文尔雅所取代,犀利眼神被睿智沉稳取代,所设计的建筑作品,无不散发着古典文化和现代建筑相互交融的魅力。
      折桂“诺奖”,享誉海外
      没有喝过一滴洋墨水的王澍,酷爱中国书法和水墨画,很早便意识到建筑和山水的关系,尤其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对他影响很大。在国内顶尖建筑师当中,王澍是地道的本土出身并在国内受教育和实践的建筑家,作品大都完成在中国。他的建筑设计风格朴实内敛,又不乏国际语言,项目虽然不多,但作品规模宏大,在中国建筑学界举足轻重。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王澍从同济大学博士毕业后,一次大规模建筑设计的大胆创新与实践。这个十栋一组的庞大建筑群,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留,成功地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与空间语言融合到现代建筑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山水与建筑之间的审美旨趣,在独特的意境中得以升华。这个古典与现代、艺术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建筑精品竣工后,一时间蜚声海内外。许多国际著名建筑师看到这个精品力作都赞不绝口,认为看到了真正的“中国味道”,从而奠定了王澍在中国建筑界的先锋地位。
      有人说,王澍的建筑设计风格属于“新乡土主义”,不盲目跟风,不追随那些所谓流行浪潮。他的建筑设计很在意建筑与环境、传统技艺与自然人文的关系。譬如在设计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时,王澍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融入图书馆建筑中。按照中国建筑传统,建筑在山水之间最不应突出,所以王澍把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埋”在地下,从北面看,三层的建筑只有二层,颇得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精髓。
      坐落于杭州市中山路的南宋御街陈列馆,也是王澍的手笔,这栋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成为河坊街一带的“点睛之笔”。千年御街古道沧桑遗迹,就在陈列馆的透明展示区内,为此,王澍别出心裁设计了通透钢化玻璃和下沉庭院。游客可以通过玻璃,一览杭州城古街发展脉络,从而完美解决了古代遗址与现代城建冲突的难题。在谈及创作初衷时,王澍说:“我始终认为,继承传统,应集中在创造性的传承上。传统是死的,它不会说话,需要一代代人用创造性的方式与传统对话,之后形成一种关系,不是随便套一个中国传统符号就是继承传统了。”
      宁波博物馆,堪称王澍的设计风格和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建筑家用自己的作品,向那些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他有意将博物馆设计成一座“山”,把搜集到的各种废旧砖瓦“二次利用”,形成独具特色的“瓦园”,既古色古香,又节能环保。他说:“在设计宁波博物馆时,我考虑到如何能让建筑唤起人们以往的经历和回忆,因此我的作品是有思想的,会思考的,目的是想把这个城市的记忆唤醒。”
      多年的呕心沥血,终于迎来硕果满枝。2010年,王澍夫妇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同年再获第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荣誉奖,成为中国首位登上该展领奖台的建筑师,跻身世界建筑师行列。2011年,他又荣膺法国建筑学院金奖。同时,王澍还被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聘为荣誉讲席教授。前不久,有着“建筑界诺奖”之誉的普利兹克奖的桂冠,又戴在他头上。正如该奖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说的那样:“普利兹克奖评选标准,不惟声望地位,而是寻找世界建筑界一种卓越品质,而王澍的作品恰恰体现了这种品质的卓越,故他的获奖名至实归。”
      王澍是首位获得世界最高建筑大奖的中国人。普利兹克奖对王澍作品的评审词这样写道:“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堪称世界性的建筑精品。”
      墙内开花墙外香。王澍的建筑艺术追求,曾一度被国内同行视为“背叛了现代建筑”,“树欲静而风不止,有关我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他自称自己是中国建筑界的“异类”。“我必须从拆迁、地标建筑以及快速致富的中国建筑系统中逃离出来……在这个浮躁喧嚣的年代,有些安静的事总得有人去做,何况园林这种东西”。王澍曾说,自己最想成为宋代的建筑师,“在当代中国做建筑,诱惑太多,我觉得真正的建筑师,不应该把建筑当成生意,做建筑必须真诚,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某种结果产生”。也许正是他这种坚持不懈,从而为他带来了世界级的荣誉。
      (责任编辑/谭玉先)

    推荐访问:折桂 异类 建筑 世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