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危情十日小说 [浅析斯蒂芬·金恐怖小说中的“毁灭”主题]

    时间:2019-05-04 03:22: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美国当代惊悚大师斯蒂芬·金的很多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且成为多部电影的题材,他本人也被誉为“现代恐怖小说大师”。然而斯蒂芬.金不是一个单纯的恐怖小说家,其作品中体现出浓重的现实主义成分和他对人性的强烈关怀;每个普通又离奇的故事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现实主义内涵。“毁灭”的主题在其作品中也随处可见。
      关键词:斯蒂芬·金; 恐怖小说;“毁灭”主题
      作者简介:仵琳(1983-)女,山东,硕士,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外语系英语老师,主要负责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2-0238-01
      在他的大部分作品里,斯蒂芬·金用他那魔鬼般的写作手法带你进入恐怖的深渊。他的作品,超越于传统的恐怖小说。他不靠具体的意象来获得恐怖效果,而是通过对事件气氛的营造以及对周围熟悉环境的离奇描述来震慑读者。金作品中那些令人惊悚的故事以及那些故事所展现给读者的熟悉却怪异、普通却神奇的世界,似有某种现实生活或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埋藏在其中。这种隐藏在荒诞怪异故事中的现实问题,其实才是斯蒂芬.金的作品要表达的真正主题。这也正体现出金不是一个单纯的恐怖小说家,他的作品有浓厚的现实主义成分和对人性的强烈关怀,他作品中的“毁灭”主题更能证实这一点。
      一、金的身份特征对作品主题的影响
      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作家心态和人生观的反映,作家的心态和人生观又因为各自的成长背景和身份定位而有很大不同。金的童年和少年经历,曾经的迷惘、堕落、潦倒以及自我救赎并且成功的经历,造成了其作品中一个个坚定不屈、与自身恐惧斗争的人物形象。如作品《刺激一九九五》,以受冤屈的人物——一个拥有惊人理财能力的会计师为主角。监狱的高墙和牢笼镇压了个人的反击,但在这种环境中人也可以追求自身价值,最后墙上的海报和海报后的洞指向了光明和救赎。他的作品哪怕展现的是死亡,也总是蕴含着光明与正面的力量。
      二、“毁灭”主题的特征
      斯蒂芬.金在其大量恐怖作品中均以“毁灭”这一主题作为故事核心,特别是早期作品《凯莉》描述内向怯懦的嘉莉拥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超自然能力,当她在舞会中被同学戏弄淋满一身鲜血时,她就用意念展开恐怖的大报复,将舞会变成了血流成河的屠杀场;《闪灵》中带着妻儿搬进封闭酒店精神日趋分裂的作家杰克,最终与恶魔同归于尽。金在惊悚恐怖的表象下展现出对人性本质的关注与拷问,反映与揭示美国社会中种种令人担忧的现实状况。在他的作品中,“毁灭”并非目的,而是反衬他对人性“善”的寄望,通过对人性的解读来确认人的神性,即人是可以完全了解自己从而战胜自身恐惧和心魔来重塑理性与意志对抗各种外在力量的。
      三、“毁灭”主题的来源和表现
      这一主题的表现,多是通过金作品中描写梦魇的回归。例如金“童年恐惧”题材的小说,这些心理学上称为“内在创伤”的东西,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那些延伸到成年依旧没有痊愈的恐惧和愤怒,几乎每个读者都能在这样的故事中找到与自己成长背景或多或少相似的部分。金的很多小说其实是对某种现实焦虑的一种寄托和排遣。现实中的恐惧和焦虑会在噩梦中反映出来,而金则在作品中让噩梦回归现实。他揭示了人类内心黑暗的另一半——恐惧与焦虑。
      金在大部分作品里都描写了人类因为自身罪恶而走向崩溃和毁灭,尤其在现代社会,人类心灵在孤离、孤独、压抑的情绪中逐步异化,由此产生一系列反常行为并带来反常的社会现象。金在多部作品中都向读者传达了一个信息:罪恶,是人性本质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是“毁灭”的根源。金大部分作品里表现出的令人恐惧的荒诞怪异的世界实质上源自日常生活中真实的恐惧,而且还为他的恐怖意境塑造了一个非常立体的情境——完全在一个真实自然的现实环境里表现奇幻故事里面的人的反应:《鬼店》里那条漫长的公路;《宠物坟场》里那条害死宠物和小孩的大公路;《玉米田的孩子》中看似无害的广袤乡间。简单来说,金对恐惧、死亡、毁灭的表现埋伏于平凡的小地方和小人物的细微生活中,让读者更清晰地看到深藏在自己潜意识中的各种阴霾与黑暗。
      四、对待“毁灭”的态度
      死亡一直是哲学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启蒙运动对理性的高扬,传统文学家将其看作自然事情,对死亡采取漠视的态度。到了20世纪,叔本华、尼采、萨特等哲学家认为漠视和回避死亡是一种自我的失落,提倡直接面对死亡。他们大都认为,死是一种超越,是不朽和永恒的生。在死亡面前,一切丑陋、邪恶都悄然隐退。金在作品中大量描写了毁灭——一个人的死亡或群体走向死亡,但他并非简单地只是描写毁灭,而是用来反观生存的精神困境,表现出明显的自我意识。金通过多部作品向读者展示出明显的美式实用主义精神,采用了尼采的“生命意志”来阐释毁灭与死亡。金的作品继承了富于美国特征的、解放性的观念,他在美国梦破碎的20世纪反思历史,关怀人性,回归到以个人主义、自力更生为特征的美国精神的主流。
      五、结论
      斯蒂芬.金的作品对“毁灭”这一主题有与前人不同的理解与诠释,让他的恐怖作品有了更为现实的意义。此研究将为今后的美国恐怖小说研究做铺垫,从另一个角度更清晰地了解美国社会由来已久的历史和文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现代美国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实质。
      参考文献:
      [1]、Beahm, George W. The Stephen King Story [M]. Kansas City: Andrews McMeel, 1992.
      [2]、Collings, Michael R. The Many Facets of Stephen King. San Bernandino: Borgo Press, 1985.
      [3]、Docherty, Brian, ed. American Horror Fictions: From Brockden Brown to Stephen King [M]. 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1990.
      [4]、Russell, Sharon A. Revisiting Stephen King: A Critical Companion [M].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2002.

    推荐访问:斯蒂芬 浅析 毁灭 恐怖小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