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_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19-04-12 03:17: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代,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有机遇也有挑战。直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困境、剖析背后的原因并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超越,对于增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理性主义;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285-02
      一、“二元对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整体上保持了稳定的局面,其中,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面临着不少的困惑。
      (一)主体与客体对立:“权威-依存”型的师生关系,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是变化的。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成为教育的对象,是客体。但是,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消化和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才能起作用,学生在此过程中又起着主导作用,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这就要求正确地看待主客体关系,避免绝对化。然而,在传统的模式中,教师是教育的中心,成为师生关系中的权威,他们居高临下的将信息发布给学生,控制着从内容选择、课程设计、评估考核在内的一系列主动权,成为绝对的“主体”,而作为知识接受者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给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并保持与老师传授知识的同向性,从而形成了“权威-依存”型的教育关系,师生关系固化为主体-客体关系。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缺失,学生的求异思维得不到发展,参与教育的热情降低。久而久之,学生沦为“看客”,唯一能做的就是对概念、原理的机械记忆和背诵,思想政治教育成了老师自娱自乐的“独角戏”。
      (二)理性与感性对立:重认知轻情感、重知识轻经验,窒息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理性的本质是工具性,“在理性主义思维范式内,社会就是结构化的、一体化的存在状态,如政治思想上的某种规定的意识形态,经济形式上的不变的体制,文化传媒中舆论一致的导向等”[1],理性强调认知和知识的价值。而非理性则强调情感、意志、道德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由于人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理性与非理性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实现优势互补。然而,由于受到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一种片面强调理性而忽视非理性,人为地将二者对立起来。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重认知轻情感。教育追求的是理性向度——以传授理论知识,发展确定的思想为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目的。“教育的最高追求应该(指学生)具有逻辑推理以及掌握复杂概念的能力”[2]。对于人的非理性一面,即人的情感、意志、价值、道德等较少注意。“认识、知识成了第一性的东西,追求和意志则成了侍奉认识的奴仆”[3]。其二,重知识轻经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偏重知识的积累过程,以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度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从而忽略了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割断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丰富、复杂的联系”[4]。
      (三)理论与实践对立:理论“中心”地位的强化与实践价值的缺失,造成了知行分离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理论的人”[5]。理论意义一般来说表现为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出理论的“批判的武器”和“理论的批判”的双重力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教化的过程,所谓教化就是使社会的要求、理论、规范内化在个体之中,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融合统一的境界。通过教化,传播主导政治意识,引导人们的政治行为,沟通社会信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治发展。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对实践的需要,生命力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实践的要求,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只能是坐而论道式的空谈。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忽视了实践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使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开发滞后,难以成为人们的“心灵鸡汤”,成了一种外在的强制灌输和精神枷锁,其必要性遭到怀疑。
      二、“理念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超越
      (一)努力创设自由、平等的发展环境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其中,自由既是一种环境,更是一种态度。世界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儿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爱的活动”。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时将教育对象作为平等的“对话方”而不仅仅是“倾听者”来对待,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发挥“领路人”、“指导者”的作用,鼓励受教育者自由学习,自由探索、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得到充分尊重,变“权威-依存型”的关系为“平等-欣赏型”的关系。以“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绝对尊重你表达的权力”的态度正是对自由的充分诠释。尊重带来平等,平等促进自由,正是在自由与平等的互动中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获得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土壤。
      (二)充分尊重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认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类学习的主动性,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主动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的兴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坚持“自我实现论”,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重视人的内在价值,重视个人潜能的成长,鼓励人们自我实现、积极向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过程是一个内化—外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内外化的主体。学生自身的能动性、认同度大小直接关系到内化与外化的程度和强度,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顺利外化为自己的行动和习惯。

    推荐访问:对立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学生 超越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