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大学生性别倒错成因浅探|性别倒错者和跨性别者

    时间:2019-02-10 03:21: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本文作者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将被试分为双性化、未分化及单性化,甄别出6名性别倒错的大学生,在此基础上,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对典型个案进行深度访谈,以探究大学生性别倒错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倒错形成受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自我因素四大因素影响;父母期待、自我认识、父母个性特征、对两性性别角色的认识、同伴、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玩伴、消极自我调节是主要影响因子;性别倒错形成具有复杂性、早期性及差异性。
      关键词: 大学生 性别倒错 影响因素 质性研究
      
      “男性”“女性”是根据生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个体一出生就被纳入到这两个大的社会范畴中。在成长的过程中,个体逐渐获得了他所属社会所规定的,适合于某一性别的个性特征、行为特征与社会功能,并以这种关于性别的社会文化标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评价他人的行为。这个将生物学的性别与社会对性别的要求融入进个体的自我知觉和行为之中的过程就是区分性别角色或性别定型化的过程[1]。本研究所指的“性别倒错”是指在性别定型化的过程中男性女性化或者女性男性化的现象,是性别定型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偏差。
      近些年来,性别倒错者日益增多,性别倒错现象也引起了媒体及研究人员的重视,但是这些相关研究和报导仅是从感性层面论述这一现象的严重性,而对其成因并未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我采用量表测量及访谈法,通过对6名性别倒错个体深度访谈,对访谈文本进行分析,探讨性别倒错现象形成的原因,以期为个体良好人格的形成提供一定的指导,为性别角色教育提供一定借鉴。
      一、性别倒错是如何形成的
      性别倒错形成受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自我因素四大因素影响;父母期待、自我认识、父母个性特征、对两性性别角色的认识、同伴、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玩伴、消极自我调节是主要影响因子。
      1.家庭――性别倒错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在得到的主要一级编码中,父母期待、父母个性特征、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都属于家庭因素的范畴,这无疑证实了家庭因素是导致性别倒错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精神分析理论及社会学习理论都可以对此作出解释。父母个性特征直接影响其对子女的期望及教养方式。男性女性化个案中父亲均表现出“随和”“温和”等特点,而母亲多具备“强势”“脾气不好”等个性特征。父母积极正确的期待和引导对于个体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个案中父母对子女或者无期待(多体现在男性女性化个体),或者对子女的期待不符合其自身的性别(多体现在女性男性化个体)。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直接的、最初的也是最有力的影响。本研究个案的父母以专制型或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为主,子女的事情多为自己做主,家中事务的决策也较少征求子女意见。亲子关系对个体性别角色形成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个案小时候较少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多由隔代抚养者抚养长大。且在成长过程中,父亲较少承担教养责任。
      2.同伴――性别倒错的重要影响者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观察者和榜样在年龄、性别等方面越相近,越易被模仿。同伴在年龄、经历等方面与学习者都有相似之处,所以同伴行为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也容易激起他们模仿和学习的兴趣。本研究个案在访谈中多表示自己的玩伴多为异性,对异性玩伴的观察和模仿,会导致对异性性别角色的认同,久而久之,就会将异性的行为方式等内化到自己的性别图式中。
      3.自我因素――性别倒错形成的重要内因
      对两性性别角色的认识、自我认识及消极自我调节也是主要的一级编码,属于认知因素的范畴,这也揭示了认知因素作为内因在性别倒错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个体通过对自我的认识,在外界诱因(如父母期待)的作用下,形成自我期待,通过正确的自我调节才会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本研究个案自我认识的模糊性、父母期待方向的偏移及自我调节的消极性必将导致性别倒错的形成。本研究中个案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没有清晰的认识或者较晚认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对符合自身性别的行为方式认识不明确,导致性别倒错的形成。
      二、性别倒错形成的特征
      1.复杂性
      通过对访谈文本的深入分析得到的编码可以看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及自我因素是导致性别倒错的四大影响因素,这表明性别倒错的形成不是某一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揭示了性别倒错形成的复杂性。
      2.差异性
      个体性别倒错的形成均受到四大因素的影响,但是对于不同个体而言,不同因素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因此,性别倒错的形成又具有个体的差异性。
      3.早期性
      对本研究个案进行深度访谈发现,被试在家庭方面提及较多,而且表示父母对自己的影响、要求多在学龄前,“长大之后就没什么要求了”;对于学校生活的各个阶段提及不多,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觉得“对自己没什么影响”,有影响也是对自己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影响,而对性别角色方面的影响基本没有。因此我认为,性别倒错的形成是源于儿童早期。上述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在5岁左右就基本定型的观点。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认知因素的作用,如若个体具备积极的自我调节,还是可以回到正常的性别认同的轨道的。本研究个案没有采取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不刻意去改变,顺其自然”,因此导致儿童早期形成的性别倒错现象的不可逆转。
      
      参考文献:
      [1]李少梅.幼儿教师性别特质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4,1:47-49.
      [2]Hill C E,Thonpson B J,Williams E N.A guide to conducting 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J].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1997,(25).
      [3]夏小燕.中学生家庭因素对其性别角色影响的跨文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洪显利,冉瑞兵.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对家庭教育的意义.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5:15-18.
      [5]刘杨等.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标准的研究.应用心理学,2008,1:77-83.
      [6]李曙光,郑燕.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3:99-102.
      [7]上官子木.当代儿童的早期性别角色社会化.青年研究,2000,7:44-48.
      [8]扶跃辉,陈峰.国外关于家庭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影响研究的新进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12):10-13.
      [9]许岩,纪林芹,张文新.城市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特点及其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35-40.

    推荐访问:成因 性别 大学生 倒错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