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苏教版与人教版中“物质的量”概念的编写比较_物质的量所有计算公式

    时间:2019-02-05 03:23: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对人教版、苏教版两种高中化学教材(化学1)中的“物质的量”这一知识点从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习栏目、实验探究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对比,阐述了作者依据高中化学新课标和新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新课标;新教材;比较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2-0023-03
      中图分类号:C633.8
      文献标识码:B
      江苏地区现行的化学教材是人教版与苏教版并用,比较和分析高中化学这两种教材,对开展和即将开展新课程的地区都有一定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物质的量”作为中学化学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的第一个抽象的概念,学习并掌握这个概念有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本文主要针对人教版与苏教版两个版本中“物质的量”这一知识点并结合《课标》中对“物质的量”的教学要求。对教材设计和教学策略作一个比较。
      
      1 《课标》中对“物质的量“的教学要求
      
      《课标》中对“物质的量”作了具体的要求(见表1):
      
      课标要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要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获取。这对教材的设计与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两套教材在贯彻新课标方面都做了尝试,尽了很大的努力。与传统教材相比都有了很大改进。当然我们不能就一章的内容一一对号入座,这样未免牵强。但就通过全书来看,其理念和设计的要素,还是非常清晰的。是值得指出并供我们教学参考的。其一:注重知识的学习,但又不唯知识、不以传授为中心,不拘泥于知识的逻辑来传授新知识,注重学习的方法和学习过程。其二:注重学生的学习,注重学生的经验、兴趣与学习动机。但又注重教师的指导,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这两点我们认为非常重要。教学中处理好这两点的关系是新课改的难点。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回到以传授知识、以教师为中心的老路;也不能以课改为由,失去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获得一大堆零散无序的经验。在教学中应当根据教材的变化,改变以往传授――接受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探究、互动、合作等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体会新教材中体现的新观念,品味编者的意图和用心。这就是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学习化学。
      
      2 教学比较
      
      2.1 引入比较:提出问题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从日常生活入手。把物质的量与米、厘米等学生所共知的单位作类比,“用米、厘米等计量长度的单位;用克、千克计量质量的单位。同样,人们用摩尔计量物质的量的单位。”引导学生知道“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并且指出“物质的量”是计量微观粒子的物理量。
      苏教版从学科知识和研究的角度入手,把定量与转化条件并列为物质转化过程中的重要要素,并指出“物质的量是表示一定数目的集合体”,告诉了学生“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
      《课标》要求教学要贴近生活,要从问题入手。从以上的比较和分析中我们认为,两种版本的教材为教师运用探究方式开展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支持。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认知结构改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内在的心理结构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机械地搬到记忆当中,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即利用相似联想,帮助学生由原有的知识去吸收、消化新的知识,产生“同化”的过程。课程标准中也指出,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从而为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正文比较:解决问题
      正文部分,人教版先由表格入手:
      
      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18g水、27g铝所含的粒子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得出6.02x1023这个数值,并告知学生“大量实验证明。任何粒子构成的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时,所含粒子的数目都约是6.02×1023。”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然后指出6.02×1023mol-1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并在教材旁边注解“阿伏加德罗,意大利物理学家。最早提出分子的概念。”
      苏教版是通过陈述的方式“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单位之一,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0.012kgC-12中所含有的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的集合体为1mol。”
      《课标》中要求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特征是:从内容上看,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经验,既包括陈述性知识,又包括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新知识的学习会在数量上丰富认知结构。反之,如果学习者头脑中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新知识将难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学习就会出现困难。从组织上看,认知结构是一系列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整合成的一种网络结构,是知识经验的组织化和层次化程度的表现。人们对新信息的整合主要决定于其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层次。一个良好的认知结构应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从这个层面上看人教版更能引导学生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而直接显现概念,用大段的文字讲解则不利于学生的接受、理解和学习。尤其是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抽象的、衡量微观粒子的物理量的概念。
      另外,这部分在细节上人教版有一些不明确的地方。例如l、人教版旧教材(2002年版)与苏教版中均是1mol微粒含有约6.02x1023个微粒,而在现人教版中却是1mol微粒含有6.02x1023个微粒,其中少了一个“约”字,成了确数,是否加上“约”字,作为概数更为严谨与妥当。2、微观粒子称为“微粒”还是“粒子”,两套教材也不一致。《课标》与苏教版均称为“微粒”,而人教版称为“粒子”,是否与《课标》统一称为“微粒”更为清晰,更有利于学生清楚理解概念,为接受其它新的知识打好基础。这些都值得商榷。
      2.3 结论比较:归纳概括
      苏教版中每一个公式都是在经过必要的引导后让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的。比如“物质的量(n)、质量(m)和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教材先以例“483gNa2SO4・10H2O中所含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所含水分子的数目是多少?”示意了这三者的关系,作出规范的解答。然后又在[问题解决]栏目中给了四道填空题,让学生有自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己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习题的难度大大低于例题的难度,经过学生自己的计算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了物质的量(n)、质量(m)和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苏教版通过习题加归纳的总结,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乐趣,是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指导了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可以不断激发、强化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人教版中所有的公式还是沿用旧教材的方式,公式未经过推导,在教材中是以蓝底黑字直接给出。虽然能提示学生重视,但显得太过权威,还需学生与教师特别予以关注。
      这部分教学应当强调从一些具体或特殊问题出发,得出普遍规律的过程,即科学化的过程,使学生最终获得科学知识。教师应当注意学生知识的真正获得,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社会文化背景)中,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是基于自己的原有知识和文化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
      2.4实验比较:走向生活
      在实验的处理上两个版本的教材的实验数量都比传统教材的实验数量多,并且都没有严格的区分教师实验与学生实验,而是采取灵活呈现的方式,以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校实验条件和学生水平进行处理。改变了传统的便教利学。同时这些实验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探究性,部分实验还让学生自行设计。这些都体现了《课标》中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学习化学的精神。
      在实验的引入方面,两套教材通过对生产、生活中的两个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利用物质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定量分析物质组成的一般办法,而且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用到一个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从而引出了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在具体讲解方面两套教材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在实验开始前,苏教版用[信息提示]的方式介绍了容量瓶的使用。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这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而人教版则以图画的形式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容量瓶;在实验过程中,尽管实验步骤都是5步,但苏教版将实验步骤作了归纳,每一步归纳成两个字:计算、称量、溶解、转移、定容。显得简洁、明了,利于学生操作、记忆。在实验结束后.苏教版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实验注意事项;而人教版用[学与问]的方式将实验注意事项包含其中。由此可见两种版本的讲解都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便于学生自主主动学习。
      《课标》中对物质的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是: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人教版与苏教版都选择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的方式来贯彻这个要求的。这点两个版本的教材的处理很相似。
      通过实验,学生体会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强化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促进高中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一处理信息一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一反思评价的技能。
      
      3 结语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套教材有一些相似之处,两种新版本的教材,图文并茂,加大了以图带文和利用图画、资料等创设学习情境的力度。语言生动,加强实验内容的活泼性、美观性和实用性;增强了不少探究性实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的编写方式体现了学生活动和探究的特点,重视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获得科学活动的亲自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两套教材也突出了各自的风格,都从内容体系进行了创新性的设计。教材无论是在大的结构体系上还是在教材栏目设计以及具体内容的处理和安排上,都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教版注重知识的连贯,讲解透彻,引入与讲解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容易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但在知识归纳和整个体系方面仍有改革的空间。而苏教版更加注重体系的创新,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其顺序的编排,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特点。知识归纳上注重引导学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本课题为江苏教育学院十一五资助项目)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人教 苏教版 编写 版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